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貿易順差過千億美元 經濟崛起與貿易保護的衝撞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06-1-21 14: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高出口增長與多貿易摩擦手挽手,伴著中國外貿又走過2005年。」高出口增長和貿易摩擦這一對孿生兄弟在2005年同時現身中國本是意料之中,然而,出口增長之快和摩擦之密卻是中國始料未及的。
    中國海關總署2006年1月11日發布,中國對外貿易繼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后,2005年達到1422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6601.2億美元,增長17.6%。
    商務部也在日前公布,2005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比前年增加了兩倍多,達創紀錄的1020億美元。這一結果雖然早在意料之中,但數字公布后仍讓世界一片嘩然。

「人民幣升值」誰做主

    2005年7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聲明,人民幣匯率初始調整水平升值2.1%。同時還聲明,人民幣匯率水平升值2%是根據匯率合理均衡水平測算出來的。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從中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
    隨後在8月份中國進一步放鬆了宏觀經濟政策,在中國國內需求復甦的支持下,進口增長趨勢很明顯。2005年貿易順差的大部分都是在前8個月產生的,在此期間出口以約30%的年增速增長,增速為進口的兩倍。2004年的貿易順差為320億美元。自此以來,進口的加速增長几乎與出口一樣快,從而減緩了月度貿易順差的增速。
    但貿易順差依然是美國國會各派人士大為惱火的原因,美國國會繼續要求中國將人民幣進一步升值。
    儘管人民幣升值不太可能對貿易順差產生重大影響,但經濟學家們表示,將人民幣升值或進一步放開對人民幣的管理,對於調節經濟使之再度達到平衡很重要。
    高盛駐香港的梁紅稱,「巨大的貿易順差將繼續表明,中國經濟依然存在重大的外部不平衡,並使中國的匯率政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我們重申我們的觀點,進一步調整人民幣匯率,以協助扭轉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局面,這樣做符合中國的自身利益。」
    美國的數據顯示,中國的雙邊貿易順差已超過2000億美元,比中國的數據要大得多。
    出現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兩國測算中國對美出口的方法不同。比如美國將從香港轉口的出口算作中國的出口。
    在美國商務部公布美中2005年11月貿易赤字已達到642億美元后,美國製造業貿易行動聯盟執行主任坦蒂羅表示,這樣的數據已經「足夠了」,中國正在用操縱貨幣、向銀行和工業產業提供補貼、謊報經濟數字等手段,來控制著與美國相關的「大規模貿易順差」。
    在美國商務部1月12日公布2005年美中最新貿易赤字已超過2000億美元后,美國製造業聯盟要求美國國會立即對中國採取行動,迅速解決不斷擴大的貿易赤字問題。
    為此,美國製造業聯盟要求美國國會立即通過有關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的立法,來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保護美國的製造業。由民主党參議員舒默提出的議案要求,如果中國拒絕讓人民幣升值,美國將對中國所有進口商品徵收27.5%的關稅。舒默早前表示,如果中國不重新調整匯率的話,今年1月18日參議院復會時,他將全力推動參議院舉行《舒默──格拉姆法案》投票,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27.5%懲罰性關稅。
    美國製造業聯盟還要求布希政府,不應該在世貿組織多哈會談上同意給予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應該堅持中國已是發達國家。坦蒂羅爭辯說:「從國際貿易上看,美國的立法委員們早就應該意識到,中國已是一個超級大國了。美國不能再允許中國使用掠奪性的貿易手段來摧毀美國的工廠和就業。」
    中國的許多貿易夥伴國都認為,人民幣幣值雖然去年已調升了2.1%,但仍被低估,這使中國出口商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專家指出,中國的最新統計報告也給人民幣升值帶來一定的壓力,美國會以此為依據要求中國儘快調整匯率。
    美國商務部2006年1月12日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11月貿易赤字縮減5.8%,至642億美元;11月貿易赤字達到創紀錄的681億美元。此前華爾街經濟學家預計,貿易赤字將達662億美元。儘管如此,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仍從去年同期的167億美元擴大至185億美元。
    由於油價下跌以及裝船貨物出口增長至歷史新高,美國11月貿易赤字較上月有所下降。美國商務部表示,美國在商品和服務業方面的赤字由10月的681億美元下降至642億,同時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出現8個月間的第一次減少。
    同時,由於墨西哥灣原油產出恢復,油價從高位回落,美國11月進口增長甚微。預計2005年美國貿易赤字超過7,000億美元,為歷史新高,且由於2006年美國消費者對於來自於中國、墨西哥等國的低價商品需求上升,美國貿易赤字今年可能再創新高。

「中國經濟威脅論」在歐洲

    2005年1月11日中國海關公布,中歐雙邊貿易總額2173.1億美元,增長22.6%。這個數據公布后的第二天,歐洲人就給中國人帶來一個壞消息,歐盟委員會發言人鮑爾在新聞會上表示,歐盟成員國已在歐盟會議中「以壓倒性多數支持不向中國13家公司給予市場經濟地位的建議」。鮑爾說,歐盟即將就中國鞋對歐盟的影響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調查,調查的問題包括中國是否正在向歐盟傾銷鞋產品,此舉有沒有令歐盟蒙受經濟損失,傾銷和經濟損失有沒有直接關係,以及歐盟要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自身利益等。
    2005年開始,中歐貿易摩擦不斷。一有風吹草動,歐洲各行業紛紛雇請「遊說集團」在布魯塞爾遊說歐盟,對中國採取措施。據不完全統計,歐盟2005年宣布的13起反傾銷調查案中,其中9起是針對中國。
    隨著中歐貿易持續發展,大批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並且從地攤開始走向了高級商場。「中國經濟威脅論」這個幽靈正悄悄地在歐洲徘徊。最近歐洲出版了一系列鼓吹這種論調的書籍。如法國兩名記者所著《中國是否會成為我們的噩夢》一書,就是這一論調的典型。
    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媒體跟風而上。2005年4月歐盟總部的開放日,在布魯塞爾很有影響力的《歐洲之聲》周報專門到各歐盟機構調查,看看他們分發的各種小禮品有哪些不是「made in China」。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歐洲對中國產品洶湧而來的憂慮。
    不久前,區區幾百輛陸風車登陸歐洲成了歐洲的大新聞,媒體驚呼連歐洲的優勢產業都面臨中國的威脅。於是,後來也就有些蹊蹺地發生了陸風車碰撞試驗不過關的爆炸性新聞,其用意不言而喻。
    歐盟要起訴中國無疑刺激了西方記者那根敏感的神經。2005年12月12日的發布會上,媒體就中國問題向費爾霍伊根狂轟亂炸,甚至希望費爾霍伊根提出起訴的時間表。而費爾霍伊根也迎合說,確保歐盟企業順利進入中國這樣的重要市場是歐盟的優先政策,歐盟將「百分之百地」捍衛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權益。
    與紡織品、鞋等低端產業不同,歐洲在汽車工業上絕對遙遙領先於中國。為何歐洲猶如驚弓之鳥,反倒在自己優勢產業上對中國下重手呢?原因很多,但深層的原因則是瀰漫在歐洲的「中國經濟威脅論」。
    雖然歐盟仍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歐盟方面對日益上升的貿易逆差越來越敏感。

蜜月期的背後

    據中海關統計,2005年中日貿易總額為1844.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9.9%。其中中對日出口839.9億美元,增長14.3%;中自日進口1004.5億美元,增長6.5%。中對日逆差164.6億美元。日本列歐盟、美國之後,為2005年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從貿易方面看,儘管1~8月,中日貿易增速與上年同期相比出現下滑傾向,但總體貿易規模並未出現實質性減少。特別是考慮到2004年中日貿易表現為歷史性高增長,其增幅回落也可看成是對上年的異常高增長的正常修正。迄今認為中日之間已經出現「經涼」的觀點,基本是以中日的貿易增速下滑為依據的。2005年上半年日本對中國貿易增速下降,對美貿易增速回升,與中日政治關係沒有必然聯繫,屬於市場因素使然。2005年年初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急劇上漲,特別是美國的幾場颶風襲擊了煉油基地,其結果使美國汽車市場再起日本車熱。日本的新款、省油型汽車再度成為日本對美貿易的主力軍,從而擴張了日美貿易規模。
    2005年8月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回落,日本對美出口相對下降,對中國出口大幅回升。據日本財務省2005年12月22日發表的貿易統計,11月份,日本對華出口額達8358億日元,比上年同月增加24.5%,連續3個月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增幅不僅是2004年6月以來的新高,而且在日本的主要貿易夥伴中居於榜首。同時,從中國的進口看,行動電話零部件等音像機器類增加40%,筆記本計算機等電算機類增加16.5%。對中國進出口雙雙出現了歷史最好狀況,對華貿易總額也再度超過對美貿易總額。即使從貿易增幅上看,當前中日之間不僅沒出現所謂的「經涼」,反而再次表現了新一輪的中日貿易熱潮。
    表面上看,2005年是中日貿易的「蜜月期」,而實際,中國未擺脫日美國貿易摩擦的「替罪羊」角色。
    從產業分工上看,日本對中國出口主要表現為生產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而中國對日的出口主要是製成品,中國的出口體現了強勁的製造生產能力。但事實上,中國的製造業更多地表現為組裝加工型製造,貿易結構也反映了組裝加工型出口,日本生產高科技、高附加價值含量的零部件,中國則進行組裝。中日產業形成明顯的日本居上游,中國處末端的結構。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上游產業和產品集中了科技和價值含量,更具有比較優勢,而下游產業和產品的科技、價值含量較低。
    從世界貿易大循環的角度看,這種產業分工結構使世界貿易被嚴重偽裝,反映在中美日三方貿易上,則體現了日本「繞路出口」,「偽裝日美貿易不平衡」的特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對日本頻頻揮舞制裁大棒,直至指責日本為資本主義的「異類」,壓其徹底改革經濟體制。在這一過程中,日元升值成為美國著重使用的手段,也是日本政策當局的核心軟肋。但自從日本大舉對華轉移生產基地,將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品經中國組裝加工,偽裝成中國產品對美出口后,日美直接貿易順差連年下降,日美經貿摩擦迅速降溫。相反,中美貿易不平衡突出,中國成為緩解日美國貿易摩擦的「替罪羊」。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