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猶太人與以色列建國小史

[複製鏈接]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htsl 發表於 2006-1-15 07: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以色列建國的過程
   據史料記載,由於受到奴役,摩西曾帶領部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並在約書亞(Joshua)的領導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後,在大約在公元前1000 年,大衛王佔領了耶路撒冷,並且在包括外約旦在內大部分迦南地區建立起以色列王國。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Solomon)死後,王國一分為二,南為猶大 (Judea),北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亞述人(Assyrians)侵佔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佔領了猶大,他們焚毀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殺死並驅逐了大批猶太人。從此 之後,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還被無數次地摧毀和重建。猶太人從此流離失所,散落到各個地方。大約在公元前61年,龐貝(Pompei)的羅馬軍團攻佔了 猶大,佔領了耶路撒冷。而耶穌正是在羅馬的統治區伯利恆(Bethlehem)降生的。羅馬統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兩次撲滅了猶太人的起義,並 於公元135年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耶路撒冷。此後,耶路撒冷就被羅馬人重新命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時期(公元4世紀),大量的基督徒湧入了巴勒斯坦。那時,巴勒斯坦的人口組成是基督徒、猶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異教徒(paganism),以及羅 馬人和原著居民。大約在公元7世紀,穆斯林阿拉伯的軍隊北上佔領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大部分中東地區,從此,穆斯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初。在這漫長的穆斯林統治中,土爾其奧托曼帝國(Ottoman Empire)曾於1517年將巴勒斯坦納入自己的版圖。在這期間,土爾其蘇丹還曾邀請離散的猶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個城市裡定居下來。在18世紀末拿破崙 入侵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機起來反抗埃及和土爾其人的統治,致使土爾其帝國進一步開放其邊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時增長了,而且兩個民族的民族意識 也隨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達到了40萬,其中猶太人口是2.4萬左右。這時奧托曼政府開始採取嚴厲的措施限制猶太移民,但是,猶太人卻 採取各種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這時在19世紀的歐洲,反猶浪潮和歐洲猶太人解放運動此生彼長,現代民族國家的理念與傳統猶太家園的嚮往交織在一起,在歐洲離散的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 復國主義(Zionism)的烈火。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反猶和排猶政策,加速了歐洲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遷徙。也是在此時,歐洲猶太人開始將猶太復國主義思想 體系化。猶太祭司奧克雷(Rabbi Yehuda Alcalay),在19世紀40年代發表了許多猶太復國思想的希伯來語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猶太律師赫茨爾(Theodore Herzl)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闡釋了猶太復國主義。次年8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Basle)召開了「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 表大會」,大會根據赫茨爾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與會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預期將有數百萬歐洲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絕對多數。至於 當地的阿拉伯人,沒有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到1914年為止,巴勒斯坦大約有70萬人口,61萬為阿拉伯人,猶太人還不到10萬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巴勒斯坦的統治者奧托曼帝國與德國聯盟。這時巴勒斯坦地區爆發霍亂和傷寒,土爾其軍事首腦決定趕走所有外國人,大批的猶太人再次 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間,只有俄國籍的猶太人可以免被逐出,這些剩下來的猶太人,就成為英國的合作者,後來為英軍與土爾其作戰提供了幫助。與此同時, 英國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幫助。英國政府就許願給阿拉伯人,只要他們支持同盟國與土爾其人作戰,阿拉伯在戰後便可以獨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勞倫斯 (T. E. Lawrence)的領導下,真的起來反抗土爾其人的統治。但是戰後,英國卻否認了自己對阿拉伯人的承諾,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委託統治地」。戰後巴勒斯 坦的人口中大約70%是阿拉伯人,30%是猶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時在英國本土,有一批猶太復國主義者遊說英國議會,最終促成了英國在1917年11月簽署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宣言允諾建立一個猶太家園,同時確保非猶太社區的權利和信仰不受侵害。英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如果德國向猶太人做出類似 的承諾,會把國際上的猶太人拉向德國一邊。英國此舉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並且通過暴動和罷工等手段向英國 當局施壓。同時,阿拉伯人還策動美國介入此事,以便影響英國的中東政策。阿拉伯領袖達迦尼(Aref Pasha Dajani)曾對美國派來的代表陳述說:歷史已經證明無法與猶太人居住在一起,所有國家都不歡迎猶太人,因為他們吸所有人的血。在這種情況下,猶太人也 意識到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無法避免衝突,後來就任以色列國總理的本•古里安(David Ben Gurion)曾在1919年發表講話說:沒有人能找到任何解決辦法,我們要這片土地成為我們自己的國家,而阿拉伯人也要做同樣的事情。
   英國卻在這時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為了答謝麥加行政長官海珊之子阿卜杜勒曾為英國奮勇征戰,當時的英國殖民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在1921年的「一個 星期日的下午」突發奇想,把約旦河以東地區的管理權交給了阿卜杜勒,這片土地是英國所管轄的巴勒斯坦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阿卜杜勒立刻就把這片地區改名為約 旦哈西姆王國,並且在1946年得到了國王稱號。在巴勒斯坦的面積急劇縮小的情況下,在美國和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卻仍在鼓動猶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領土 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的日益稠密,造成競爭加劇和經濟蕭條。富有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有很強的競爭力,他們大量購買土地,致 使阿拉伯的種田人流離失所,大量湧入城市。阿拉伯人開始預感到大量歐洲和美國猶太人的湧入,會逐漸擠走缺乏商業競爭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來移民炫耀自己 與大多數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當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猶太人定居點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裝襲擊和恐怖威脅。
   恰在此時,納粹在德國掌了權,並開始了迫害猶太人的暴行。當猶太人的遭遇開始為人所知時,英國政府不得不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額。1933至 1935年間,獲准移入的猶太人在13萬以上,而非法移民數以萬計。巴勒斯坦從那時起變成一座充滿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義遍布了整個地區,英國當局 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集會,通過了比爾特摩綱領,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支猶太人的軍隊。不久,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就進入了全面備戰,阿方大開殺戒,巴勒斯坦變成了燒、殺、搶、掠的戰場。
   二戰結束后,從歐洲各地的集中營里解放出大量的猶太難民。歐洲各國不願接收這些難民,因此,英國政府對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壓力。美國不斷 地要求增加猶太人的移民配額,而這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雙方都在通過暴力手段對英國當局施壓,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猶太一方則要求放寬移民。阿拉伯人對猶太定 居點實施恐怖襲擊,而猶太人炸路斷橋,處死英國官員,以阻止英國當局對非法猶太移民的追捕。最終,英國政府決定甩掉巴勒斯坦這個燙手的山芋。1947年4 月,英國政府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並宣布一年後結束委託統治,撤回所有駐軍。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大通過了181號決議,規定在巴 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市由聯合國的特別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絕接受聯合國決議,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 2/3強,只得到43%的土地;而猶太國的人口僅佔1/3,卻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阿拉伯人不幹。1948年5月15日,猶太臨時政府宣布成立以色 列國(而沒有採用「猶太國」做國名),次年2月立憲會議召開,通過一部臨時憲法,宣布國家為民主共和國。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Transjordan)(后改稱約旦)發誓滅掉以色列,並且對以色列不宣而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了。
二、    第一次中東戰爭(1948-1949年)
從1948 年5月起,阿拉伯聯盟國家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燒殺搶劫,對新生的以色列國展開了反面的滅亡戰爭。開始,埃及在巴勒斯坦南部攻下了部分領土,繼而外約旦佔領了耶路撒 冷舊城,以色列人死傷過半,軍隊幾乎全部被殲,婦女,兒童,老人都開始以身相拼。但是由於阿拉伯各國彼此心懷鬼胎、內部爭權爭地,面和心不和,很快進攻就停了下來。6月,在聯合國的斡旋下,成功地實現了4周的停火。此時,大批歐洲尤太人紛紛趕往以色列,帶著家產,妻兒,意圖以生命保衛新以色列,抱著以死相守的信念蜂擁至以色列,隨著在7月停火結束,以色列開始反擊,。零星的戰鬥一直持續到1948年底。以色列在次年1月的凌厲攻勢包圍並殲滅了幾乎全部的埃及的軍隊,迫使阿軍接受停火(1949年1月7日)。
1949 年7月阿、以簽署了停戰協議,但並沒有實現和平。由於戰亂,大約40萬巴勒斯坦難民逃離以色列,滯留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邊境的難民營中,由於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他們,而以色列基於在戰爭中,這些人做為阿軍的同盟,與以色列作過戰,也拒絕接受他們,這些人成為日後阿、以衝突的重要原 因。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美、英支持阿拉伯聯盟,而蘇聯卻支持以色列,這與後來幾次戰爭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戰後,阿拉伯國家 對軍事上的失敗,備感失望和恥辱,敘利亞、約旦、埃及等國先後出現了政治動蕩和權力交替,使阿拉伯國家的地緣政治出現全新的格局。
二、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
   從1949到1956年,聯合國監督執行阿、以停火,推遲了衝突的到來。在這期間,各國已經調整了自己的中東政策,美國、英國和法國支持以色列,而蘇 聯轉而支持阿拉伯國家。1956年7月,埃及領導人納賽爾(Abdal Nasser)將蘇伊士運河佔領,並且沒收了運河所有者(主要是英國和法國人)的財產,並驅趕他們,英、法為此與以色列結盟對抗埃及。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空軍和陸軍,在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與入侵的埃及軍隊暴發戰鬥。同時,英、法也介入了戰爭。 11月6日,在美、蘇的支持下,聯合國調停雙方停火。這時,以色列已經佔領了加沙地帶和通往亞喀巴灣的入海口。但在1957年,以色列將加沙地帶 交由聯合國管轄。
   
三、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1967年)
   
   整個1960年代,阿、以邊境衝突不斷。敘利亞訓練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對以色列實行恐怖襲擊,埃及領導人納賽爾與約旦和敘利亞結成聯盟,放言以色列必須從地圖 上消失。1967年5月,納賽爾要求聯合國部隊從埃及完全撤出,並且佔領了亞喀巴灣這個以色列通往紅海的唯一入海口。以色列所做出的反應是向埃及和它的阿 拉伯聯盟發動閃電般的反擊。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發動了大規模的空襲,一舉摧毀了阿拉伯聯盟的空軍力量。以色列步兵則在3天內就佔領了西奈半島,大兵長驅直入地壓 向約旦邊境。到6月10日僅短短的6天之內,以色列軍隊奪回耶路撒冷老城,佔領了戰略地位重要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反攻至敘利亞邊境。這場戰爭史稱「六日戰爭」。
   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在6天內不但沒有得到一點便宜,反而遭到重創,敘利亞隨即接受了停火,承認以色列擁有加沙地帶、敘利亞半島和約旦河西岸的領土,埃及堅持蘇伊士運河因戰爭而關閉。以色列 宣稱將以堅定的決心保衛耶路撒冷和其他領土。納賽爾的政策以災難而告終,他本人3年後死急敗壞而死。而以色列大獲全勝,信心高漲。這場戰爭為日後的無休止的阿以 衝突種下了苦果。到今天巴、以談判的核心內容,仍然是以領土為中心,巴方要求以色列割讓幾處戰略要地,而以色列豈肯答應。這次 戰爭的後果為巴以關係的未來,投下了暗淡的陰影。
四、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1973-1974年)
   1973年10月,阿拉伯國家認為自己已經恢復力量,埃及總統薩達特(Anwar Sadat)趁10月6日猶太人的贖罪日,對以色列發起閃電戰。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向以色列展開進攻,因為以色列全國在這天不工作,全體舉行贖日活動,軍隊也放下武器.而同時,伊拉克也加入了進來進攻同盟。以色 列毫無準備,措不及防,平民被殺無數,甚至幾天後才完成戰爭動員。但很快,以色列又把敘利亞和埃及趕了出去,並且在戰爭的最後一刻,成功地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突進敵人原來的防 線,但是以軍付出了沉重的傷亡。
   17天的激戰在美、蘇兩國的聯合壓力下結束,阿方戰果甚微,由於沒有戰爭準備,以色列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埃及和以色列在1974和1975年分階段達 成了協議,協議規定雙方不在蘇伊士運河區進行戰鬥,以色列把西奈油田割讓給埃及,埃及同意以色列使用蘇伊士運河。1977年11月,薩達特訪問了以色列,埃、 以兩國關係和緩了。同時,埃及和敘利亞恢也復了與美國的外交關係。
五、第五次中東戰爭(1982年)
   從1978年起,巴勒斯坦恐怖組織巴勒斯坦游擊隊以黎巴嫩為基地對以色列實施恐怖破壞,同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雅瑟爾•阿拉法特的狡猾,使他後來成為世界出名的人物。以色列政府決定在1982年6月,針對巴勒斯 坦的恐怖活動進行一次懲罰性反擊。貝京的國防部長沙龍宣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40公里的緩衝帶,來保護以色列的北部邊界,同時計劃打擊巴解這個恐怖組織。以色列 軍隊應黎巴嫩政府要求,開進黎巴嫩,一場混戰後,這個小國一分為二。敘利亞介入了這場戰爭。以色列將數百名恐怖分子消滅。最終,沙龍成功地將巴解恐怖組織趕出了黎巴嫩。
   從以色列建國的漫長過程到5次慘烈的中東戰爭,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圍繞著巴勒斯坦,經歷了十分錯綜複雜的歷史糾葛。雙方都認為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合法性,並 且力圖通過暴力來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雙方的歷史學家也通過歷史敘述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有根據的, 雙方很難達成共識。雖然前埃及總統薩達特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曾先後承認了以色列,但阿、以當前爭執的核心仍然是,阿方要 求以方割讓更多的土地,這在以色列看來是不可能的。現阿拉法特已經死了,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關係的未來道路,仍然是漫長崎嶇的。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日於北京
[/COLOR]
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保有財產的權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0: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