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古名篇之《陳情表》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千古名篇之陳情表


陳情表

--------------------------------------------------------------------------------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12 | 只看該作者
陳情表譯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葯,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准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分尷尬。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一點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倖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1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古代散文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閱讀鑒賞時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能結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加以體會;著重要注意鑒賞語言特色,節奏的抑揚頓挫和遣詞用字的妙處!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於鄉里。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於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理由婉言辭謝。在封建社會裡,辭詔的話不是好講的,稍不留神便會以「不忠」之罪慘遭殺身大禍。因此,李密必須尋找充分的理由,以十分謹慎的言詞書寫表文。李密辭詔的目的就在於為祖母養老送終。,為此他尋找出一個響噹噹的政治依據,這就是晉武帝自己提出來的「以孝治天下」的口號。所以李密在結構全篇時,緊緊扣住了一個「孝」字。為了打消晉武帝可能有的猜忌,他在文中還申明自己作為故舊遺老,現在不奉詔決非是忠於前朝,而是實屬無奈,是為盡孝而難以遠行的,因此反覆強調「逮奉聖朝,沐浴清化」,特蒙「國恩」,「凡在故老,猶蒙矜育」,「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等等,以表自己對當今的感情,同時表達「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願望皇恩的誠心。如果不如此婉轉陳辭,一味地辭不奉詔,那麼作為表文的特殊讀者----晉武帝在心理上就決難承受了。
  李密反覆強調孝親,決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滿了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整篇《陳情表》密布著感情的濃雲。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一位可親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憫孫兒孤弱,躬親撫養,對李密有著大恩大德;正因為此,作者才與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同時,作者還懷著憐憫之情,傾述著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單無依的境況。第一段寫她「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寫她病情「日篤」;第三段則寫她「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一位晚輩對長者的關切與憐愛。李密在《陳情表》中不是一味地同晉武帝講道理,而是充分地擺事實,以具體的實情說服晉武帝體諒他的苦衷。當然他所擺給晉武帝的實情,均染上了濃郁的感情色彩,引致晉武帝感到李密強調的孝是北孝,而不是不仕晉的託辭,這便是作者所擬想達到的寫作效果。為了更深一層的打動晉武帝,李密還儘力渲染自己的處境與遭際。開篇便說:「臣以險釁,夙遭閔凶o」然後就在這一悲調中泣訴自己早年失去父母,孤弱多病,家不盛,族不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的慘狀,詔書特下本是件好事,大可受寵若驚,然而他告訴晉武帝,正是由於詔書切峻,祖母病情加重,反使他處於進退兩難、狼狽不堪的境地;接著勾畫出祖孫二人更相為命的狀況。由於李密所陳述的情況充滿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晉武帝為之動容。晉武帝閱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不僅沒對李密的辭不赴詔表示不滿,而且還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甚至賞賜他兩個奴婢,命郡縣按時給他的祖母送飯。足見《陳情表》所體現出的「情」的力量。
  《陳情表》的語言藝術也是大可稱道的。作者採用了不少排比,對偶句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內容。如「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以長幼、內外皆無來顯示自己的孤苦伶丁。又如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的對句表明李密的孝名與才名並傳。再如以「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路」的排比渲染出聖命逼人的緊張氣氛。「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則表示了作者誓報恩德的冰心誠意。《陳情表》的寫作多用四字句,雜以參差句,語言練達,琅琅上口。由於此文的問世,為後世提供了眾多的慣用語,一直流傳至今,如「躬親撫養」「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更相為命」「生當隕首,死當草結」等,均成為人們信手拈來的語句。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5-12-10 23:13 | 只看該作者
李 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后免官,卒於家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7: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