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學》的政治巫術

[複製鏈接]

1884

主題

3498

帖子

2748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無敵殺手會員(一萬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4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常殺銀 發表於 2005-11-26 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知識分子必看,《大學》的政治巫術
文章提交者:荒漠野狼





一、概論 1
二、《大學》的政治立場 2
(一)《大學》是維護統治階級的論調 2
(二)為達成儒生們入仕的願望而出賣人民――愚民 3
三、手段高明的騙術 6
(一)、以仁義之名而騙人 6
(二)、把愚民政策說成了道德教育。 6
(三)、把統治者都培訓成高明的騙子 7
四、邏輯的保守和錯誤 8
五、嚴重的社會後果 9

                                   荒漠野狼 (原創)
一、概論
《大學》作為儒教的四書之一,它享有極高的地位。在封建社會裡可以說是每個讀書人的必讀之本,它的思想也隨之在整個社會普遍地深入影響到每個人的思維。上至天子官佐,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深受其毒。然而真正的得益著誰呢?自然是統治階級了。黎民百姓們除了安分與忍讓之外,還是安心忍讓。這種安分與忍讓甚至連個良民資格都不會得到的。因為在這些教義當中,這已經成為人們本分應該的事情。好比明末兵部尚書楊嗣昌為了捉拿張獻忠,曾張榜通衢時,上附一首他自作的《西江月》,劈頭兩句就是「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儒教思想教導下的楊嗣昌身為一個兵部尚書,朝廷重臣,歷來以「君子」自居的人,竟然要「子民」「作安安餓殍」!這是十分可怕的思想。而尤其可怕的是,三百年後的一些儒生、學者、教授的邏輯和楊大致相似。所以,我不得不,不自量力地要對這本一直被奉為儒教四書之一的《大學》進行探討。

對於這本重要經典,再次讀來,你不得不佩服它的蠱惑性。令我驚奇的是,它是一本政治巫術著作。它所闡發的道理的確讓人難以察覺到有弊端的存在,而且還是多重意思疊加隱藏在其中。如果不是由於現代的哲學發展,試問我們自己身處那個時代里,恐怕也難以跳出它固有思想之外以全局的眼光看到存在的欺騙性。

它那表面簡單堂皇,內則隱約而疊加,彎彎而曲折的道理,就像那騙子給人們美好而充滿前景的第一印象。最終才又回到為了統治階級利益長久穩定的天下太平。掛著道德修身的招牌,其實就是讓統治者和想要成為統治者們修鍊一種至高無上的騙術。只有學好了這種騙術的人,才能使國家天下得到安定,才能使天下的財富利益永歸自己享受,而不至於被人們搶走。這是《大學》修身的最高目的。

它其實就是一個應聘簡介,或者說是一篇專業成果的介紹。它是早期蠕蟲(善於投機寄生的儒生也,下同)們用以奔走求官的介紹牌子。就像當年孔老二一樣奔走四方推銷他的產品,以求官爵。它的方法其實就是跟其它禁欲主義的宗教一樣,不過稍微入世一些。其它的宗教通過認識相對性,認識虛無而解脫禁慾以逃避。儒教則用正心修身、中庸的道理來告訴人們應該以安分、知足、忍讓、克己等方法,從而使人們擺脫不滿、恐懼、追求愛好、憂患等痛苦,同時也消磨了人們的個性和鬥志,最終能達到他們認為的和諧社會――天下太平。如此則統治者們的地位就能萬歲萬歲了;如此就能讓統治者們聘用他們了。這是他們構建這個理論的主要思路。

總的來說,《大學》是要讓強者用假仁假義和愚民的道德去使弱者安心,而達到強者無憂的效果。它其實是個方法論,論述如何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而它的手段就是愚民和欺騙,性質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維護其利益的長久。但是,它的方法是保守的和不符合邏輯的。首先是不符合人性的,其次是缺乏自然消長的循環功能。因此必然性地產生水深火熱的兩極對抗。而《大學》所闡述的方法就是要弱勢人們安心的忍讓,強勢的統治階級則用假仁假義安撫,使之不至於作亂而繼續我的統治地位。然而這種教育方法卻產生的社會影響是造就大量的偽君子,修鍊這門功夫越深的偽君子就越能當大官。乃至於整個社會,整個社會人群都虛偽成性。繼而卑鄙齷齪,懦弱陰險,自私投機,奴性的形成,個性的缺失,狹義的缺失,公共事業崩潰等一系列的社會現象。

二、《大學》的政治立場

(一)《大學》是維護統治階級的論調

《大學》開篇的章句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就是要以他們所謂高尚的道德來教化民眾,感化民眾。如果單從這句話去考慮分析,我們的確很難看出它有何不妥的地方。人們也無以反駁。所以眾多蠕蟲們都會以這樣的例子來說事,並毫無知覺地自我陶醉在這上面。這多好啊!對於很多像這樣的句子擺在他們的面前,他們只好承認前人的偉大了。並憑著自己那無知而善良願望,自覺地當起複古崇儒的先鋒隊員來。

這就使人不得不佩服《大學》這本政治巫術的高明了。它像騙子一樣給人們美好的第一感覺,並接著講他那美好的誠意和前景,使人們深信不疑。

可是,那些蠕蟲就是很無知。他們的無知使他們常常斷章取義;他們的斷章取義卻又使得他們更加無知;他們只會斷章取義和理解表面文章。他們也不去全面地看看這個德是發揮什麼功效的,最終達到什麼目的的。他們為什麼不會考慮一下這個德到底是什麼樣性質的德,是怎麼用的德。難道他們會幼稚到只要看到是個德字就認為是好東西嗎?難道他們不明白道德的價值取向是隨著時代進步而不同的嗎?
這裡的德是分上層和平民的,上層的德基本上就是以仁為核心的。單純地說,我們不能說這個仁有什麼不好的。但它的出發點是為了統治階級長生不老的,最終是為了害怕人們把他們的地位利益搶走而施的。而且這個仁也是極其狹隘的,充滿著愚民和功利的。是為了做個下邊看的,是為了得到下邊得義,為了讓下邊能更好地推廣愚民道德的。關於這樣的思想,《大學》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里是這麼說的:「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意思是說沒有上面統治者樂仁好義而下邊民眾不喜歡道義的事情,沒有愛好道義而事業不獲成功的事情,這樣就不會有自己府庫中的財產為他人所劫奪的憂患了。

又說: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譯文>:《詩經》上還說:「殷商尚未喪失政權之時,能夠順應天命享有統治。應當以殷商興亡為鑒戒,國家存亡大命才能永保之不變。」這些說的是,統治者獲得民眾擁護就能取得政權,失掉民心就會喪失政權。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性,有了美德這就擁有了民眾;擁有民眾這就擁有了土地;有了土地這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這就可以支付各種用途。美德是本,財富是末。如果表面講德而實際重財,那麼民眾就會爭利,劫奪便會發生。因此,財富屯聚於上民眾就會離散,財富散佈於下,民眾就會聚合。因此,言語不合道德規矩說出來,必將遭到下面民眾的同樣回報。財貨不依據道德而悍然搜刮進來,最終也將為他人強橫地劫奪出去。   

所以說,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和保護好這些利益的。但是它卻一本正經地做出很仁義道德的樣子,好讓那些弱小百姓跟著學習,然後就不會有人作亂把財富搶走。拿著這塊道德的招牌,沒有半點像說謊的騙子。它同樣可以說,這是要求統治階級發仁義之心,仁愛國民的有何不好?但是,它的通篇都是論述統治階級如何維護其政權不變的,沒有論述過如何讓人民生活富足的。有的只是要求人民安分和忍讓的說法。因此說它是一個騙術,是一個政治巫術。下面我們不妨看看它的各方面的說法。
   
關於其為統治階級著想而論述告誡的內容很多,它的立場出發點是為了統治階級的政權不變的。比如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說: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譯文:《詩經》上還說:「殷商尚未喪失政權之時,能夠順應天命享有統治。應當以殷商興亡為鑒戒,國家存亡大命才能永保之不變。」這些說的是,統治者獲得民眾擁護就能取得政權,失掉民心就會喪失政權。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u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譯文: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臣子,忠實誠懇而無別的本領。他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納他人。人家有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樣,別人品德高尚,本領高強,不但口中經常稱道,而且內心確實也很喜歡。這種寬洪大量的人,是可以保全我的子孫和臣民的幸福的。是實在有利於國家的。反之,人家有了本領,便嫉妒厭惡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壓制他,使得他的美德不能為君主所了解。這種人心胸狹窄,是不能夠保全我子孫臣民的幸福的。這樣的人,實在太危險了。」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譯文:所以,仁人君子有著為政的基本原則可遵循,這就是:必定要依靠忠、信獲得天下,必定是由於驕橫、高傲失掉天下。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譯文:《康誥》說:「上天賦予的大命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是說行善積德就得天命,不行善不積德就失天命。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J矣。

譯文:《詩經》上說: 「欣悅歡樂的君子,是天下民眾的父母。」民眾所喜愛的東西你也喜愛,民眾所厭惡的東西你也厭惡。這就叫做是天下民眾的父母。《詩經》上說:「那高峻巍峨的終南山,崖石層層高高聳立。名氣赫赫的太師尹氏,人們都在注視著你。」作為國家的統治者不可以不謹慎,倘若肆意妄為,就會身弒國滅,為天下之大戮。

(二)為達成儒生們入仕的願望而出賣人民――愚民

  《大學》講述的修養是全民性的,要求人們都能達到那種「君子」的道德水平。在這整個修養方法的過程當中,達到上乘的人才可以治國平天下,進入統治階層。這也就是他們蠕蟲所追求的目的,也是孔老二畢生願望的表現。然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他們頂多是到達齊家的階段。當然了,這也正是蠕蟲們認為這是自己所設計的理想狀態,只有在到達齊家的能力之後才能獲得進身於統治階層機會。所以才有後來的征舉察辟和舉孝廉制度。這很無疑就是士族壟斷了政治途徑。言歸正傳。所以說關於平明的道德要求主要都在第八章的前面,由誠意到到正心,正心而後修身,修身而後齊家。

它首先是要求人們誠實意念,端正自己,做到老實本分。這也是咋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好的。可是,它的定位首先是在統治階級本位上的,要有忠誠的思想,否則即便你很有才能也不會得到任用,反之會被流放到蠻夷之地。這就變成了以統治階級為核心而愚民的實質。也證明了儒教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為出發點的本質。在第十章釋治國平天下有一段就是這麼說的: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u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譯文: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臣子,忠實誠懇而無別的本領。他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納他人。人家有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樣,別人品德高尚,本領高強,不但口中經常稱道,而且內心確實也很喜歡。這種寬洪大量的人,是可以保全我的子孫和臣民的幸福的。是實在有利於國家的。反之,人家有了本領,便嫉妒厭惡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壓制他,使得他的美德不能為君主所了解。這種人心胸狹窄,是不能夠保全我子孫臣民的幸福的。這樣的人,實在太危險了。」 對於這種危險人物,只有仁德的國君能夠流放他們,把他們驅逐到四夷蠻荒之地,不同他們共處於中原地區。

由此可見儒教學說里鼓吹的是只要奴才忠臣來維護其主子的思想,一切的道德價值取向全在於統治者的好惡,而對於個性和人纔則是排斥的。《論語》中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也就是這方面思想的例證。而作為儒教的學說,如此鼓吹這樣的思想。可見其骨子裡在表忠,在奴顏卑膝地尋求主子,討要骨頭。在這時候開始,他們就已經向著奴才的人格方向發展。但是,他們一方面又鼓吹著自己有一套是安邦的理論,來作為他們獲得重用的才能前提。這也正是孔老二當年自以為是地、厚顏無恥地周遊列國,想通過兜售他的這套治國理論而尋求入仕當大官的思路。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孔老二其實就是個自戀狂,是個官癮十足的官迷。所以歷史上的蠕蟲絕大部分都是非常沒有人格的,都是既要表現自己是有一套安邦才能的「仁義君子」,又要表現自己願意做忠心的奴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的人格是分裂的,從而表現出來的都是道貌岸然而的虛偽本質。這是從他們的根本教育上已經奠定下來的基因。

然而它的這些思想是非常保守和扼殺社會進步的,是愚民的,是打造奴性的。因為他們首先就是表現得非常沒有骨氣,通過這種出賣如何馴化人民的學說,通過這種自願甘當奴才的表忠,而爭取統治者的雇傭。這就必然對於那些有才能而又比較有獨立人格的人們造成排擠和打擊。進而造成了人們只要想獲得進仕的機會,都首先要把自己閹割了。從此,普天下的人們都開始走向奴性的人格,也人人學會投機和虛偽,陰險而殘忍。因為在這裡一切的個性都將被視為非君子行為,異端或缺德;因為在這裡,一切貨真價實的才華都將敵不過那善於表忠而的廉價傾銷的偽君子。於是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上不斷地出現正直的良材都敵不過那善於表忠的小人;於是又在這個民族裡,人人都十分明哲;於是在這個民族裡,人人都開始麻木和習慣了。所以這裡的社會向來都是一團糟的窩裡斗,向來都是充滿蠕蟲般的蛀蟲在不斷地魚肉人民,而從未有過真正的英雄。因為我們這裡從未能跳出過儒教這個圈子。即便是改朝換代,即便是當初的那個「英雄」有覺悟,也難以抵擋那些自我表忠願當獵犬或守門狗的蠕蟲們的誘惑。

在這篇《大學》里,蠕蟲們聰明地發明了這套秩序,建立起治國平天下的學說。它一方面高舉著仁德的牌子,一方面卻出賣人民向統治者討好,在教人們修養道德的同時進行愚民的實質。在它的第六、七、八裡面所突出的中心思想都是讓人們知足安分的,大有去欲不爭的要求。如第七章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粒蠆壞悶湔揮興志澹蠆壞悶湔揮興美鄭蠆壞悶湔揮興腔跡蠆壞悶湔P牟輝諮桑佣患晃牛扯恢湮丁4宋叫奚碓謖湫摹

譯文:之所以說修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這是因為,身有所憤懣,乃由於內心不端正;有所恐懼,乃由於內心不曾端正;沉溺於感官的享受,乃是內心不曾端正的緣故;為憂患所困擾,也是由於內心不曾端正的緣故。內心如果未能端正,那麼必定是眼睛看不見東西,耳朵聽不到聲音,吃東西辨不出滋味。這就是說修身的關鍵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它把人們七情六慾應有的憤滿、恐懼、憂患、愛美之心都說成內心不正的原故,而要求人們去掉以達到它所說的正心目的。這樣人們就沒有追求名利之心,沒有不滿之心,達到安分不爭;安分不爭之後就能成為他們所謂的君子(順民);而這樣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統治者的天下萬年太平。這個思想可以說是從老子的「不貴難得貨,不尚賢,另民弗爭;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裡繼承過來的。然而騙術高明的蠕蟲們則把它隱藏的很好,冠上正心修身道德的名義說出來。 從某種角度上說,這種正心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也能夠和現實的問題上關聯上,讓人們一想到某些事情就能形象地掛上鉤。這正是蠕蟲們高明騙術的表現之一;也正是人們被迷倒的原因之一;也是統治者為之打賞骨頭的原因之一。

同樣的表現在第八章里這麼說的: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譯文:所以有句諺語這麼說:「人們都不知道自己子女的欠缺,也不會滿足於自己莊稼的豐收。」這叫做自身的修養不搞好,就無從整齊約束自己的家族。

這裡只不過是冠上齊家的名堂罷了。然而在第九章當中它的目的終於出來了。它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這句話無非是要人們安分而不要妄想,你們還是想管好自己的家族再說吧。如果你們連自己的家族都管理不好的話,就不要妄想著當什麼大官成為統治者,更別想窺探天下了。讓人們自覺與不自覺地被這個道理說服。因為這個道理看起來是很簡單的,而且也是隨時都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也只至於今天還有很多人拿這樣的邏輯來說話。

可是我要問,那些天子們是不是都要從這些做起呢?如果他們要是從這裡做起的話,那麼他們可能十輩子也做不到這些事情。那些天子們的皇室家庭是不是都搞得很好呢?如果說好,那麼他們的後宮為什麼總是那麼淫亂呢?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和愛妃都保不住。秦始皇連他的母親淫亂都管不了,可他還照樣統一天下。很多的人妻離子散甚至連家都沒有,不也一樣打天下,一樣的出將入相嗎?有的人可能有宏大的才略,超人的見識,而得不到落後的家族中任何人的理解,他就是沒有安邦定國的才能嗎?這顯然是在騙老百姓的。

可是儒教的這些騙子們還用教字來要求人們,一方面要人們安分,一方面還要讓這些族中才俊或族頭們先義務地管教好自己的家族。好達到他們所謂的天下太平。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這樣的邏輯本身固然是異想天開的。這就是儒教認為人人知足而天下太平的思想。可是蠕蟲們通過了廉價的傾銷,最終獲得統治者的重用,並獨尊儒術。從此天下人都被強行地注射了精神麻醉藥,慢慢地變成了要想進化成良種的人們都必須注射的藥品。蠕蟲就是以這樣的愚民手段來出賣人民而謀求他們的官位和幸福的。

三、手段高明的騙術

(一)、以仁義之名而騙人

因為它的立場是在於統治者的那邊,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長久而施的仁義。而對於老百姓來說,它是以要求統治階級實行仁政的面目出現的。這也沒什麼不好的,而且還撈個為民請命之名。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它出了安邦的良策,使他們的政權更加穩固和長久,這自然是再好不過了。所以說這就是它的騙術高明之處,也正是它能夠得以長期存在的原因。這種氣息也表現了先期儒生們的圓滑和投機。

孔老二本身也是很愛財的,在《論語》的述而中,「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沒有更適合我的途徑是,即便可以當個手拿皮鞭的奴才,當一個走狗我也很樂意去乾的。由此我們可見孔老二的官迷程度,和他一心想騎在人民頭上的本質。然而,表面上在《大學》里提出的這一套卻是顯得有些相反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儒教一直也有顯得輕利的虛偽外表。在《大學》里,它教人們修身要到達把你的貪慾隱藏起來。為了你的利益能夠得以安全的保障,你必須亮出道德的牌子。從你自己做起,要帶領人們追求「道德」的境界,使人們都講「道德」才不會把你的財產搶走。它認為如果你表現出了對錢財的愛好,如果你自己因為不知足而帶頭開創和追求的話,那麼下面的人就會生出貪慾,那麼你的財產和地位就會有危險了。它舉了很多例子之後說:「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見第十章。因此,它要求統治者一定要打仁義這張道德牌,做出樣子過下面的人看。

如第十章說:「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e矩之道也。」這句話也即確很難讓人責成,因為這也是一種道德,更是一種以身作則的行為,所以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會為之傾倒。可是,我們要是看到了他的本意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才能恍然大悟,這是個騙術。因為它的孝最終就是對統治者的孝。在第九章就說:「孝者,所以事君也;」。可見它是要求人們對統治者要想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的孝敬。但是它在要求統治者對人民仁慈的時候,這個仁慈的目的是在於能奴役人民的。同樣見於第九章「慈者,所以使眾也。」。又因為它所謂的興仁義、講孝道的目的都是在於使眾和守住自己利益地位的,見第十章:「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就可以看到他們的真實目的了,就是以道德為幌子進行欺騙。所以說它的孝和仁政都是冠以道德為名義而進行愚民欺騙的實質。

(二)、把愚民政策說成了道德教育。

前面我們所講的《大學》所發明的這一套秩序,它是通過要求全民性道德修身而達到天下太平的。它首先要求人們都通過這種修身而達到仁義謙讓的君子地步。它認為這樣就可以讓人們安分不爭,而後就會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最終達到統治者的地位永固。這是儒教所作這套理論的的陽面最高論點,而它的陰面則是要通過這套理論而進身為統治者服務,進而成為其中的一員瓜分富貴。

然而,他們迎合了統治者的口味,出賣了人民。把這套呈獻於統治者的愚民政策說成道德的教育,並積極投身於推廣之中。他們真正成為孔老所說那樣的「執鞭之士」,出賣了知識分子的靈魂,以虛偽投機而又卑賤地充當奴才的方式躋身瓜分的行列。它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牢牢地把人民束縛住,而絕不會提倡勇敢進取創新是美德。相反地說勇敢會使人有追求而生亂,剛強則使人不服而放肆狂背。這樣就會不利於社會的安定,不利於統治者的地位長久。在《論語》陽貨篇中說:「子曰∶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又說:「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由此可見儒教對於這些美德都是貶抑的,必須是要教以他們的仁義那套來拴住才行。在他們這裡甚至連「直」與「信」都不行的,因為直會使人言語上有爭執糾纏,信就會使人互相縱容而結成團伙,所以它這裡用「其蔽也賊」。這無疑就是說只能信它的一家之言,可見他們愚民和專制的本質。這種文化思想的教育下,這個民族的人們能不虛偽嗎?能不懦弱投機嗎?也正是他們這些蠕蟲知識分子學得最為透徹,所以蠕蟲們才是最虛偽的。表面上他們個個都是昂昂然的君子氣質,內地里實是陰險卑鄙、虛偽投機之徒,都是從這些教科書裡面修鍊出來的。

然而他們的《大學》裡面所提倡的道德呢?則是要求人們愚昧般的誠實,忍讓和禁慾般的正心修身,義務管教及和事老般的齊家。這是他們極力推廣全國的道德教育,可是連一點積極性的影子都沒有。可以想象我民族歷史人民是怎樣被愚民的,是什麼樣覺悟素質的形象。也可以想象我們人民的創造性和社會的進步會是怎麼樣的保守落後。因此,早於十年前我就作出「物本衝動,我原自由。聖人至偽,狂漢最真。」這樣的詩來,並貼在大廳上。的確如此,如果人們不接受他們的這套教育的話,哪怕僅僅是一個曠野村夫也會保持著最為本真人性。而那些在這種道德教育的洗禮之下的人們,則一個個都要變成這個社會裡被抹去了正常人性的奴隸。

偶爾看到清末時期人們的照片,那些先人們的臉上都會刻錄著被封建統治者愚民的痕迹。那愚蠢般的忠誠厚道;那麻木中的憨氣;那本分中的無欲;那目光中的遲滯與茫然;那樸實中的無能;那悲嗆中的無奈。這無不是儒教獻上的安邦冊之傑作。

它的方法與道佛二教也差不多,只不過是相對入世一些。佛教教人認識空虛而無欲,用相對性告訴人們一切都是虛幻的。從達到人們安心不爭,免去攀比和現實中的一切煩惱。這些都是統治者們所喜歡的。而儒教則用誠實、正心、知足、忍讓、守禮,克己,仁義,再加上中庸一說等手段來達到人們安分不爭的目的。佛教讓人們斷欲清修而超脫,稱之為――佛,而它讓人們修鍊這些道德而知足常樂,稱之為――君子。這實質上都是宗教的法門。

可是儒教徒他們呢?他們自己則只是虛偽地做個樣子,而後鑽進了統治階層享福去了。然後又用各種政治的手段強行施教於下,用欺騙的手做出各種騙人的理論。因此說,儒教是更為可惡的,更虛偽狠毒的。

(三)、把統治者都培訓成高明的騙子

《大學》里說先要學會齊家而後治國,能治國而後平天下。包括前面的修身在內,一環扣一環,把一種取士制度也融在裡面。認為治國的人才要從這裡面提取,提取那些經過了修身能夠齊家的君子。所以才有徵舉察辟和舉孝廉取士制度。他們一方面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選拔統治者最需要的奴才,一方面通過這樣的選拔方式而促進下面的人們學習好孝道。這種形式的弊端是可想而知的,大體就是人情勾結,上層的士大夫和大家族壟斷等。到了後來的開科取士,又進步了一些,才使得更多的平民階層也能夠進入統治階層。這裡不細說。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更全面地體現和貫徹《大學》的精神。當然,我們在某方面意義上也得承認這也是一個歷史的進步。相對於以前的分封世襲來說它無疑是個進步的。《大學》的這種聲音的出現,是體現了更多其它階層人們對於入仕的要求。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去追求,主動地創造出這些政治主張的理論。反之,我們又看到了在那諸侯爭雄的時代里,對於人才的需求,促使了他們對人才市場的開放。這樣才有他們拿著政治學說去求官的可能。孔老二和他的門徒也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從這篇《大學》來看,它是最為奴性的,最為投機和無恥的,這簡直就是一種廉價的傾銷手段。透過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那封建社會的早期,人才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可是他們終於贏了,最終得到了獨尊儒術的御批和奉為國教聖封。

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是以前舉孝廉制時期的統治者和後來開科取士時期的所有讀書人都要讀精《大學》,學會那裡使用道德作為幌子進行愚民的一套,而後才能入仕進入統治階層。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把貪慾的內心掩飾起來,並能堂而皇之地作出追求道德的樣子引導人們,使人們不至於因貪慾而憤滿憂鬱;使人們不至於因為想要享受快樂而有所愛好追求;使人們不至於因為有所不滿和追求而爭奪利益和天下。他們把這套方法美其名曰仁義;把修鍊到這個等級的人們稱之為聖賢。我們可見儒教是可惡到什麼地步了。它真正是騙人於堂皇之中,殺人於無形之中,還得讓人們稱之為父母,稱之為聖賢。 所以在這種教育之下的儒教門徒,個個都是道貌岸然的大騙子。由於儒教的普及和長期的影響下,也導致於了這個民族的國民都跟隨著這種人格。在這個民族裡,哪怕你是一個最好的,最有現代意義道德的人,都將或多或少地受到這些文化的傳染。所以在這個民族裡,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良知英雄出現,也更沒有過什麼良知革命。再什麼翻天覆地的革命,人們總是擺脫極少,進步極少,好像不斷的原地踏步。因為這些文化惰性已經深入骨髓,深入到了每個人的神經裡面。讀書人更是深通此道,人們還能指望他們嗎?

四、邏輯的保守和錯誤

在《大學》里一方面,它實際是主張聖人治國的思想,通過那至善至美的聖人來實施它的仁政。它這裡用仁人的說法,見第十章:「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可它是違背人性的,違背了宇宙的客觀性,也因此說,儒教思想下的聖人治國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可是他們從不間斷地鼓吹著,直至今天還有人這麼鼓吹,就是抱著欺騙目的的。聖人再至善至美,它能把握宇宙的全部知識嗎?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它將是怎麼定奪才能沒有偏頗呢?再說了,這個仁義也是有相對性的、有尺度的,可是這個尺度在哪裡呢?聖人如何定奪呢?這個仁義也不過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範圍內的道德之下的一種。然而物質是在不停地運動的,事物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有運動就會有矛盾和碰撞,有變化就會有新的標準、新的矛盾。道德的標準也是如此。這都致使聖人作為道德的裁判是無法實現的。可是話說到這裡,有的蠕蟲們又要說了。說這個聖人是什麼與時俱進的,是什麼保持著時代第一的領先性的,在同時代當中無所不能,超越任何行業的頂尖人物。如果真的有這樣的聖人出現的話,那麼倒是可以一切都以他為準繩。可是人們畢竟要問,能有這樣的人嗎?可見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那麼它就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與其他的宗教一樣,捏造一個完美無缺的神,而這個聖人就是儒教裡面的神。因此它要麼就是無知,要麼就是欺騙。

另一方面提倡平民的正心、修身等道德修身,無非是用中正中庸的觀念約束人們追求的慾望。它相對於那些徹底禁慾的宗教來說是更具現實意義的,沒有完全否定人們生存的簡單慾望,但它是強烈要求克己的,讓人們的內心時常擺在「中正」的位置上。這個道理看起來是很好的,也可以說成讓人們都有個公正的立場,所以很多的蠕蟲們都會迷上它。然而,他們看不到其中的惰性因素。他們不知道,在作為思維方式上它終止了人們深入地探索,從而讓人們在沒有激進深入的情況下再走中間路線,所以這個社會在學術上、科技上、社會理論上,都是停滯不前的;在行為方式上它終止了一切冒險和創新精神,讓人們只能在有限的認識基礎上走中間路線,所以這個社會在現實生活上、政治上、都不會有什麼實際成果;在於作為道德上它終止了一切新時代的觀念,讓人們在沒有一切新觀念的前提下走中間路線,只會循規蹈矩地日出而作,日末而歸。而對於一切新生事物和觀念都不敢大膽嘗試,繼續採取那保守的觀望狀態,或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文化思維方式之下,就使得整個社會的進步停滯不前,以至於時常因落後而被動挨打。總是要讓外族注入新鮮的血液,總是要在外族的刺刀下前進。更別指望我們能有什麼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冒險的開創,我們只是擅長於觀望,跟著別人的屁股後面學習,等待著別人的探索成果,而後又以卑鄙的投機手段進行竊取。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特色,這一切都是源於這種消極保守的文化思維。

它所提倡的這些正心和修身道德,實際上也就是要人們安分、知足常樂,只有擺正了自己的心態之後才不會因此而煩惱。如第八章釋修身齊家:「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但是它又冠以道德的名義,這也正是它的騙術高明所在。當然它也包括了告訴人們不要有什麼所謂的「歪歪心眼」。如果單純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它好像也沒什麼錯的。可是我們要清楚到底什麼才是歪歪心眼?我們首先要看到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可是那些蠕蟲們不會。他們只會斷章取義地看到那一面,就認為是好的。加之在那享譽兩千年而又光亮的聖人牌位面前,他們從五內里就服了,於是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加之古文的簡要多解,使得他們更覺得他的寬廣偉大。

然而正是這種忽略人性本來的自私和追求慾望的道德教育,卻使得人們在慾念與這種要求安分知足的道德的交蒸煎熬之下,培養了表裡不一的偽君子。人們只會以這種道德來把自己掩飾的更好,而不會想到用應有的法規來把行為規範和應有的私慾保障。在這裡,如果是老老實實聽從於這些道德的人,那麼他們基本上就是形同於被完全閹割或在心靈上殺滅,形同於木偶或行屍走肉。他們只能是封建統治者們的順民和低劣的生產機器。可是這些對於封建統治者們來說是有利的,對於民族社會的進步來說則是極其消極可怕的。

這種道德教育的思維方式就是消極的折衷路線,在沒有激進的前提下折衷折衷再折衷,最終導致於塌縮,甚至可以說是萎縮。這就是我經常愛講的「我們的民族總是不斷地在中庸之下再中庸中庸」。打個比方講,我們設定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的能動性最高值為100。那麼在這種的情況下選擇中庸它就只有50,這時人們知足了、安分了,視為正常了。當人們慢慢地都習以為常時,人們又以這個普遍前提作為中庸的基礎。但是在這個基礎上沒有激進突出,人們要是再以中庸之道來定標的話,那麼就只能退到25了。即便加上一些自然的進步因素,那麼我們也許只能是砍掉一節地成為50幾或60幾。可見單純地鼓吹這樣的道德完全是錯誤的,是不平衡的,是必然導致塌縮的。正因為在這種文化思維的熏陶之下,我民族人民總是愛說一句「人比人氣死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等等知足的心態,或充當和事老的心態。還有什麼「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馬怕風頭」等等觀望投機的和虛偽的謙讓心態。都是可以從《大學》裡面的正心修身和《中庸》的思想找到源頭的。這都是儒教為了討好統治階級而出賣民族良知的傑作。

當然,對於那些不甘心而還想為儒教辯解的蠕蟲來說。他們也許還會說這是那個時代里時下決定的,決定了儒教為統治者服務而出此下策。可是它畢竟是消極落後的思想,是封建時代的產物。我們還有什麼復興的必要嗎?

五、嚴重的社會後果

《大學》裡面教給人們的道德是非常保守消極的,儘管它對於那些佛教、道教而言是積極入世的。可是它這一切都是對道教的模仿過來的,因此說它的積極意義是極其有限的。它模仿了道教那裡長生久視的養生之道,企圖通過這樣對人體養生的模仿而應用於國家,從而使封建國家的太平,統治者的地位長久。雖然在這方面出發是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它畢竟只是對於統治者而言的。然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無異於就是要放慢甚至是放棄追求進步,悠個悠個的。這不符合自然人性的,這是扼殺人性和進步,這是蒙昧,這是非常保守的。正因為這樣消極保守的思想來主導著我們民族的社會發展,所以我們的民族進步就像一壇死水一般。直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們還可以看到那種古代刀耕火種的影子。甚至那時候人們所用的鐵犁還是唐代的樣子。在學術方面,人們只有不斷地對前人的學說進行解說延伸,甚至是更多的文字獄。由於它的說教消磨了人性的積極因素,由於它的奴性積極地迎合了統治者的口味,最終導致了極權主義發展到了極點。

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更是造就了一代代虛偽投機的儒生去把持國家。也使得陰險卑鄙的窩裡斗都變成了忠君,小人得志成為時尚;媚上欺下成為人們的本性;投機取巧成為了哲學;明哲保身成為了老成世故;守住古禮成為了天經地義;欺男霸女、盜竊國庫、強姦民意都成了就這樣。於是國家萎靡不振成為這個民族的特色。

由於它的虛偽性、奴才性、愚民性,最終導致了國民性的奴性而虛偽、麻木而自私、懦弱而投機、無知而自大、陰險卑鄙而毒辣;導致人們的冷漠和誠信的缺失;導致了正義的衰退和英雄的孤單;導致了公共事業的癱瘓,以致這個國家從來都是被那些打著君子旗號的竊國大盜所竊取。

那一次次無情地對精英的殺戮,無情地閹割民族的精華,讓這個民族活力盡失,就像得了不言之症。從此任由那偽君子指鹿為馬。

我們從種種的歷史脈搏中都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我們的民族還不能反省自拔而繼續這樣下去的話,那麼我們這艘民族的大船就將要在不遠的未來沉淪,就將要像古代的猶太人一樣在對民族的冷漠中與失望中、互罵和精明投機之中逃離那塊土地。

歷史上那一次次的逃亡和現代式的逃亡,不都是證明了我們的失望和冷漠嗎?不都是證明了我們的懦弱和那統治著的無情了嗎?如果不是我中華大地的那種天然屏障的隔絕,恐怕我們的先民們早就在那一次次動蕩中逃光了。看看我們神州大地的每個山川角落,哪怕是最狹小峻急的山溝,都會居住著那隱居般的民戶,我們就可以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和背景了。

在那一次次敗於弱小民族的歷史上,無不證明了我們民族官僚投機吸血的本質,以至於人心的冷漠渙散。

早在歷史上的民族等級劃分和現代的華人歧視,無不值得我們對自己的國民性進行反省和對重建文明的要求。

真正的革命乃思想的革命。反省與吸納,重建華夏的文明,深度的啟蒙。乃我中華強盛之根本也。                                             

                                                  
   2005、11、24、

163

主題

726

帖子

63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32
沙發
現代儒家 發表於 2005-11-26 22:58 | 只看該作者
哈哈!荒漠野狼!
野狼太多了,無須去理睬。
文革「遺產」 - 如果也有「產」可稱的話!

2006AD-2016AD年期間,野狼們還會更飢餓和瘋狂 - 請細讀《聖經》啟示錄。

(所有文字,僅供參考,不恰當處,敬請諒解,未經同意,不可轉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主題

6068

帖子

2188

積分

禁止發言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積分
2188
3
phtsl 發表於 2005-11-27 09:23 | 只看該作者
傳統的未必全可取,樓主的文章不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