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哈爾濱教師:異國課堂教中文

[複製鏈接]

5682

主題

3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280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aby 發表於 2005-11-21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B]遠離故土經歷疫情考驗 [/B]

  初到泰國清邁府,來自哈市兆麟小學的劉元梅面對的最大恐懼,便是肆虐的各類疫情。燥熱的天氣,使熱帶病「登革熱」在這裡傳播。隨處可見的「花斑蚊子」,讓當地人和異鄉人同時感到心驚肉跳。劉元梅感到,死亡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校當地教師的女兒在醫院奄奄一息,大批患病者住進醫院等待輸血。宿舍的教師們進進出出只開很窄的門縫,教室和房間里終日瀰漫著消毒劑的熏人氣味。劉元梅沒有退縮,在那些日子裡,家人的郵件,成為她消除恐懼的強大心理支柱。

  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也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嵩山中學教師王文利剛到泰國,當地便發生了禽流感疫情。

  這天,一個當地小學生跑到寢食焦急地說著什麼。王不懂泰語,孩子的英語又很薄弱,交流起來很困難。於是,小孩就跑到水池旁,把水弄進鼻子里,又打了一個噴嚏,隨後把他拉到屋外場地上用木棍畫了一個鳥頭。見王還是不明白,他便拿著一個雞蛋回來說「媽媽鼻涕」,王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想說「禽流感」,他接著又比劃著告訴王老師「不能吃雞蛋,也不能吃雞蛋媽媽」。

  泰國孩子的善良讓王文利深受感動。

  [B]「泰式」生存訓練磨礪孩子 [/B]

  同中國學校不同,菲律賓、泰國有很多按性別區分的學校,在這些男校、女校中,整個學校都是清一色的同性學生。學校管理很嚴格,不僅統一校服,男生的髮型、女生的頭繩也是一致的。更有特色的是,學校里還採取各種磨練方式,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

  在泰國,無論是公立、民辦還是教會學校,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離家3天的集體磨鍊營訓練。孩子們隨身帶著行李和支架,或是在徒步行進中或是躺在水泥地上,經受驕陽暴晒,室外溫度高達40℃。令人吃驚的是,一進入訓練狀態,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們紋絲不動,家長也支持這種「殘酷」訓練,少有中國式的「抗議」和請假。對此,劉元梅感嘆,泰民族的「吃苦耐勞」名不虛傳,這也正是這個民族生存和繁榮的根本所在。

  感恩教育也是泰國課堂的主題。泰國傳統的禮儀叫「拜」,與人問候時,泰國人滿面笑容,雙手合十,身體做鞠躬狀,口中說著泰語的「你好」。在校園裡,學生和老師講話時習慣於跪著,表達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敬仰。

  泰國孩子的愛心是自然的。泰國的街道和校園常有流浪狗和流浪貓出現,對這些無家可歸的動物,沒有孩子去追打。他們常常與老師共同商量,要幫助流浪的動物找主人,給它們一個安穩的家。

  [B]異國娃娃享受「快樂學習」 [/B]

  第一次給泰國孩子上課的時候,王文利老師簡直無法忍受:上課5分鐘了,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來,課堂上的孩子更是亂成一團。坐著的、蹲著的、趴著的、喝水的,還有躺在地上的。有的孩子大聲說笑,還有的請假上廁所……這就是泰國學生的課堂模式。泰國的中小學教學以活動為主,邊玩邊學,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劉元梅給筆者舉了一個事例:勞技課上,泰國孩子做一個面具整整用了2個月時間。為做一個聖誕節用的面具,這裡的孩子用紙漿一層一層地糊模子,發揮豐富的想象力,然後塗色、打孔、穿繩,每一道工序都靠自己完成。2個月後拿出成型的面具,孩子們異常開心。劉元梅認為,這個過程在鼓勵孩子動手實踐的同時,也磨礪著他們的毅力。



  泰國學生在學習上有太多的自由性,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的含金量遠沒有國內高。這種看似薄弱的基礎教育背後,體現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主動性思維的開發等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嘗試。泰國的這種教育模式,對國內正在推廣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B]中外文化交流喜獲「雙贏」 [/B]

  菲律賓、泰國等國失業率很高,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只要懂英文和華文,就不愁找不到高收入的職業,這也是當地很多學校開設華文課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中國北方的支教教師漢語發音準確,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頗受當地學校和學生的歡迎。

  通過自己微笑的眼神、心靈的交流和耐心的講授,讓異國孩子們口中說出一句句標準的中文,讓支教教師們感到由衷欣慰。從哈爾濱老師的口中,當地孩子知道了在中國東北,有一個被稱之為「冰城」的城市。他們心馳神往地纏著老師講冰燈、雪雕是怎麼做成的,還央求老師下次再來時一定捎一瓶「雪花」回來。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中,流露著對黑龍江、對冰城的嚮往。

  支教的經歷讓老師們開闊了視野,也更新著教學的思維。回到家鄉的課堂上,他們不再讓孩子死記硬背,更懂得了無私師愛的內涵。在孩子的成長進步中,他們體味著教書育人的快樂。

  教育的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它不僅讓我們的校園出現了金髮碧眼的「洋外教」,也把本土的老師「推」到了異國的課堂上,傳播純正的漢語和地道的中華文化。從2001年至今,國僑辦、市僑辦和市教育局已在哈市選派了20餘名中小學教師赴汶萊、菲律賓、泰國等國家「支教」。近日,已回國的幾位老師向筆者講述了異國他鄉的「支教」故事――經歷著氣候的不適、疫情的侵襲、文化、民俗的差異,以及教學觀念的碰撞,他們用自己的智能與艱辛,擴大著中華文化、龍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為我們的本土教育帶回了有益的啟示。
☆★世上有些緣份是好緣,
有些時候也要放棄,有些緣份根本就不算甚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5 17: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