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農機引領機械化 黑龍江農墾進入現代農業時代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5-10-5 18: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5年10月05日 15:27 中國經濟周刊 [/COLOR]

  [I]大農機播種、機械化測土施肥、飛機噴洒農藥、全球衛星定位,這些在電視上見到的鏡頭正在黑龍江農墾的黑土地上激情上演,描繪出一幕幕現代農業的壯觀景象。[/I]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雪蓮/黑龍江報道

  「使用GPS系統,七顆衛星為其定位的大馬力拖拉機,駕駛員在駕駛室里躺著睡覺就可以完成田間作業。」黑龍江農墾總局(下稱黑龍江農墾)九三分局大西江農場場長侯方武興奮地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的確,如果沒有這些大馬力農機的助力,他們就不會有精力實現跨區甚至跨國作業。今年上半年,黑龍江農墾共有70多個農場出動了1300餘台大馬力拖拉機到省內10個市跨區作業210萬畝,面積比去年同期增加20多萬畝,純收入700多萬元。如今,他們又在俄羅斯租用了15畝土地,將大馬力農機開到了俄羅斯。

  [B]一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史[/B]

  黑龍江農墾50多年開發建設的歷史,絕不啻為一部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

  黑龍江農墾在1947年開荒建場初期就以機械化為手段,第一個建立了公營機械化農場―寧安農場。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隋鳳富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那時他們靠接收白俄的三台火犁起家就開始了艱苦創業。

  1954年國家開始實施引進前蘇聯的163個項目,建設了以機械化為主的友誼農場,並利用「日偽」時期留下的和前蘇聯引進的機械裝備了一批國營農場。1963年國家把黑龍江農墾列為發展農機化的重點,當年提供東方紅-54拖拉機2000台。

  1978年,黑龍江農墾率先引進了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迪爾公司生產的農機設備62台,在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進行現代化農業試驗,創造了平均生產20萬斤糧豆的勞動生產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這一引進,不僅成為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起點。1985年,黑龍江農墾利用澳大利亞政府援建項目和自籌資金,組建了農業航空試驗站,農機化進一步發展延伸,標誌著黑龍江農墾的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之後的幾年,黑龍江農墾的機械化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他們先後利用世行貸款、補償貿易、黑字環流、加拿大政府貸款等項目,從國外引進和國內採購了一大批農業機械,到2000年,黑龍江農墾的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80%以上。

  2004年,黑龍江農墾開始啟動實施現代農業裝備工程,首先組織實施了53個現代農機裝備試驗區項目,其中投資1.56億元人民幣,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馬力拖拉機(180-450馬力)、大型收穫機(250-305馬力)和配套的具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機具共計226台。大馬力作業已經成為黑龍江農墾農業機械化的主力軍,在墾區的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B]大農機催生土地集約化[/B]

  大西江農場黨委書記王光盛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在美國,人均耕地大約是3000-4000畝之間。我國雖號稱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就是以農墾170萬人口3300萬畝土地計,人均佔有的耕地也就是18畝左右。如何才能使土地實現集約化,更好地發揮大農機的作用,黑龍江農墾想了好多辦法。

  在大西江農場的新建居民點上,記者看到了一排排整齊漂亮的花園式住宅小區,這跟記者心目中的農村相去甚遠。九三分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寧可威告訴記者,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和使用土地,很多原來分散的佔地面積大的居民點已經開始向這裡集中了。

  這就是黑龍江省農墾近年來積極探索的土地集約利用的新途徑,大力推進以「撤隊並點」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理復墾,促進墾區土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據農墾總局外宣辦主任徐國春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截至到今年上半年,全農墾共撤併生產隊24個,總面積4325公頃,新增耕地面積2189公頃。按照農墾遠景發展規劃,農墾今後將撤銷1000個生產隊,計劃建立1200個管理區。預計可復墾土地4萬公頃,新增耕地2.4萬公頃。屆時大農機的威力將會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B]農業生產方式大轉變[/B]

  縱觀黑龍江農墾的發展歷史,毫無疑問,每一次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增長都使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黑龍江省農墾現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國有農場群,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在這些「輝煌」背後,大農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八五二農場第七管理區第二作業站種地大戶梅長偉,每年承租土地4000多畝,他曾先後購買了兩套1002拖拉機、農機具,但在麥茬整地與秋整地的關鍵時期,他還是感覺力不從心,作業遍數多、成本高成了他的心病。現在大機車進來了,它的作業量每天可以達到1500到2000畝地,相當於十台1002拖拉機的作業量。搶農時、提高作業速度、質量提高等也不在話下了。

  以墾區種最常見的馬鈴薯為例。雖然馬鈴薯是高效經濟作物,但因播種和收穫時浪費人力、財力而不被人們大面積種植。素有「馬鈴薯之鄉」之稱的克山農場今年種植馬鈴薯7萬畝,他們通過國際招標,投資4200萬元,從德國、美國等國進口了40台馬鈴薯種植機械和30台收穫機械,解決了收穫的後顧之憂。

  大西江農場場長侯方武還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大農機使作物的栽培模式更加先進、更加精準,以大豆為例,原來一公頃土地使用原來的耕作方法只能栽種38萬株保膜大豆,而使用了大農機栽培則提高到了58萬株,如果過去單產每畝只有100元的收益,現在就可以增加到150元。

  黑龍江農墾總局九三分局科技局長鄒長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農機將農田劃為較小單元,並以這種較小單元的作物產量和生長環境條件的時空差異性為依據,對作物栽培管理實施定位、按需要變數投放農用物料。它是基於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現代信息管理技術、作物栽培管理輔助決策支持技術和農業工程裝備技術等集成組裝起來的作物生產管理技術,僅每畝節肥就達5元。

  更加有利的是,大農機實現了土地的免耕保護性耕作,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的程度,每畝可節本降耗20元。

  [B]大投入靠什麼支撐[/B]

  在黑龍江農墾的3300萬畝耕地上,目前已有的農機資產總值就達50億元,平均畝投入152元;大馬力拖拉機、大型聯合收割機和配套農具數量之多、國內外先進的自動化、智能化、機電液一體化程度之高、裝備之新、更新速度之快,已經居於國內領先地位,並且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可實現從田間到場(院)、從地面到天空的立體作業。

  大農機和農村用的普通小農機不同,是需要大量的財力來支撐的,大西江農場場長侯方武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以美國迪爾公司生產的大農機為例,每套就價值人民幣700萬元,收回成本大約是三到五年。而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四台進口大農機全部集中在黑龍江農墾,三台就在大西江,如果沒有各種優惠政策,以農場職工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實現。

  紅衛農場也在2004年投入1477餘萬元的基礎上,2005年開始建立多元投入機制,鼓勵扶持職工、農戶積極購置大中型農機具,對購置大中型農機具的給予適當補貼。在農場優惠政策的吸引和農機部門的推動下,到目前,紅衛農場又新購置大型收割機20台,機車235台,攪漿平地機238台,插秧機39台。而這些措施,還在黑龍江農墾的各個農場順利地實施著。

  據悉,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已經決定在今後5至7年內建設和組織實施現代農業裝備工程,預計投入48億元,全面加快農機化發展步伐。

  如今,黑龍江農墾的大農機先進耕作模式已經受到了黑龍江政府的重視並得到推廣,他們在其他地區對農業機械化的扶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從2003年該省投入1800萬元建立農機合作社開始,到目前為止已投入了7500萬元,主要用於購置大型農機具。他們按照企業化的管理模式,進行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B]記者手記 [/B]

  7月初的一天,從哈爾濱開往黑龍江省雙山鎮的火車上下來,記者見到了前來迎接的黑龍江農墾總局九三分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寧可威。

  由於剛剛下過雨,地面上不僅有些泥濘不堪,還顯得凹凸不平。寧可威把記者帶上車以後說,堅持走過這段泥濘,到了九三分局的轄區就好了。她說,九三分局曾經想把雙山鎮拿到自己的名下,然後好好進行開發建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而地方由於缺少資金的支持,道路很長一段時間都需要這樣跋涉。

  果然,經過了坑坑窪窪的顛簸,我們終於踏進了黑龍江農墾的管轄範圍。汽車在平坦寬敞的柏油路上安穩下來,一望無際的田野開始在身邊疾弛而過,天空也顯得格外的藍了。等進入了九三分局的生活區后,記者被震撼了:這哪裡還是記者心目中的農村呢?眼前分明是一個美麗的小鎮,商場、超市、銀行等一應俱全。除了小巧以外,所有的功能都和城市沒有區別。

  在很多農村因為實行聯產承包而把土地分割到戶以後,黑龍江農墾正在合併分散的過多的家庭農場,使大片的土地連接成片。他們採取以統一經營為主導、家庭農場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充分調動農工的積極性,既分散了風險,又充分發揮了機械化、大規模、技術密集的優勢,使黑龍江農墾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發揮出的巨大的優勢,顯示出現代農業的勃勃生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7: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