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共生現象――談談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複製鏈接]

1582

主題

4672

帖子

38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reamland 發表於 2005-9-17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得許多年前,一位一塊長大的朋友對我說,他認為一個人成長起來是否成材,是否成功,關鍵是母親起多大的作用。他又說:「你看這偌大的一個院子里,教授的孩子不少,精的、傻的、瓜的、憨的、呆的,什麼人都有。據我觀察,那精靈的、聰明的,都是那算得比較精的媽教出來的。」我當時笑了笑,沒說什麼。其一是因為自己從小沒有母親,其二,以上哪類我都算不上,我只是踏實苦幹的那一類。

  後來讀西方文學研究生的時候,弗洛伊德的系列著作被列為文藝理論一門中的必讀書目。那時開始認識到戀母情結對文藝創作的影響同。再後來轉學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從學習研究發展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中逐步了解到:母親或扮演母親角色的女性確實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甚至是關鍵性的影響。今天想談談這種現象,即題述之「共生現象」。

  共生現象(Symbiosis,也譯作共生關係),是指兩個生命或生物體緊密聯繫,相互依存,共同起作用,並相互優化對方,並且朝向共同利益方向發展。共生現象本來是生物學上的概念。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瑪格麗特-馬勒教授為首的一些心理學教授學者如富爾(Furer)、派恩(Pine)、以及伯格曼(Bergman),將共生現象移入對人的人性個性化、人格發展來進行研究,而研究的重點是母親與嬰幼兒的關係及其影響。馬勒教授甚至提出:正面理想的共生關係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在心理上的出生(Optimal symbiosis is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這指的是什麼呢?簡單一點兒說:即母親與嬰幼兒的關係,對於一個孩子的人格(即中國人說的性格加品德)發展、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和行為模式,起至關重要的、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影響。

  從共生現象的理論來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他的個性,他對情緒的把握和控制能力,他的行為的好與壞、正與負,他大膽的探索精神、求知慾望、大腦各種關鍵功能的發展(如理解能力、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學習能力、記憶力等等),他的組織能力,時間安排能力,社交能力,尤其還有自信心,都與早期的母親與嬰幼兒的共生現象有聯繫。比如說,在理想和正面的共生關係中,一位看問題處理問題正面積極的母親,往往能培育出一位具有遇事不慌,能從容接人待物的人;一位充滿愛並能將愛貫注到孩子或周圍的人身上去的母親,往往培養出一位關心他人,有良知和正義感,遇到不滿意的事也能控制住負面情緒,如焦慮、憂鬱、不安以及有掌控憤怒技巧的人來。

  母親對孩子的關注,孩子對母親的信賴,從共生關係理論來看,是一個人今後人生中一切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共生關係也就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與他人(客體)相連繫共同出現的心理現象。

  在理想的母親與孩子共生關係中,一位母親能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覺得自己是可愛的。一位母親能幫助孩子將一些負面情緒如憂鬱、妒忌、憤怒、傷感、仇恨等中性化,即在承認孩子有以上情緒感受的同時,不要完全受之支配,要學會以調節自尊心和建立自信心來掌控這些情緒,讓其不至於在生活中對自己、對他人產生超常的負面影響中。

  如果一位母親能控制讓人緊張的局面,能在調節心理壓力方面做出表率,孩子可以通過共生關係在自己人格中建立起能承受生活壓力的心理機制和行為手段。而且共生關係的理論認為,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將母親這種臨危不亂的行為化為己有,能將母親對生活中壓力的承受和忍耐力變為自己應付逆境的動力,將決定並為一個人今後是否能成功地把握情緒並能夠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打下基礎。

  個性化(individuation)是共生關係中的關鍵部分,它標誌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在母子關係的相互作用下,他一個人人格逐步走向獨立,他看問題慢慢開始有了獨到見解而非人云亦云。他在觀察事物時,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斷能力。他不太多地去從他人的眼光中來看自己(即不太多去猜測想象他人會怎樣來看我)。他的記憶力發展會良好,因為他沒有多少需要壓抑自己並需要有意識地去遺忘的東西。他的認識能力(即對人和事的認識看法)是多維的,即他能從一件事的不同層面去看問題並得出結論,自然他的心態也就比較寬容及愉快。他對現實生活的看法並因此而採取的行動,往往也比較經得起現實和時間的考驗。

  一般來講,在共生關係中,為了讓一個孩子能健康發展,在讓孩子發展個性的同時,母親也要讓孩子學會能與母親分離(separation)。能從與母親特別緊密的依賴關係中發展出一個有獨立見解、有獨立人格的人來。

  然而,如果母親的性格是多變的,並且是一位讓孩子感到靠不住的人,或者是一個極為焦慮的人,又或者是一個鬱鬱寡歡的人,這時嬰幼兒會感受到母親的情緒變化,從而變得很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很容易繼承消極的心理、情緒和行為模式,從而產生心理或人格上的種種變態或病態。

  母親與孩子之間相互的提示或暗示(cueing)是極為關鍵的。嬰幼兒哭了,可能是餓了,要不就是尿濕了不舒服,要不就是一個人孤單害怕。這時做母親的,要喂孩子,要給孩子換尿片,要陪孩子玩耍。這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方式和相互作用。孩子給出信號,提示或暗示他的需求,母親做出有選擇的回應,但對於某些行為加以制止。孩子再對母親的回應加以重新調整。這點對於今後的人格發展極為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的成年人,一些簡單的道理,一些基本的要求,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都不懂。向他提示或暗示,他完全不明白(cannot pick up the cues)。另外,他聽不懂一句話或交流的含義,他說話也流於膚淺,沒有什麼真知灼見(insight)。他最多也只能作表面文章,要不夸夸其談,要不尖酸刻薄,要不貶低踐踏他人,要不以發怒來控制局面以示自己的優勢或比他人強。這種人格出現的核心,就是從小在母子的交流時,對這種提示或暗示的理解能力沒能正常地得到發展,主要原因是母親如果有心理、情緒、行為上的問題,不能及時地回應嬰幼兒的提示、暗示和要求,如吼孩子、罵孩子,不及時在行動上回應孩子。有這種經歷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交流中的理解能力或表達能力就會發展不起來或不能完全地發展起來。

  這也就是說,做母親的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心理、行為、情緒的參照系統,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心理反射(mirroring)和摹仿,會給孩子一個指引,而孩子的自我意識,情緒和行為模式也會隨之加以調節和改進。

  如果一位母親產生的心理反射是難以預料的,如一會兒嬌寵孩子,稍不順心就打罵孩子;帶有敵意,總是看問題負面,對他人/事常常挑剔指責;焦躁不安,如易怒和易發脾氣;焦慮不安,如不斷地擔心這擔心那;憂鬱,經常覺得生活無意義、無希望,過起日子來無精打采;以上這些都可以打亂、干擾甚至扭曲一個孩子正在成長、發展的人格和個性。當一個孩子從母親那裡得不到一個可以依賴、信任、正面的參照系時,孩子的心理就會出問題,情緒起伏波動,行為上要不孤立自己,要不可能出現挑釁他人和反社會的傾向。

  因此,當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提示暗示關係不能良好發展時,或者是母親給與孩子的心理反射不充分或有問題是,孩子的病態心理就可能產生。一個孩子會感到被冷落、被放棄、不被理解、不被關心,隨之產生的是害怕、驚恐、焦慮、憂鬱或憤怒。這些都會在兒童的情緒和行為中反映出來。

  有的兒童可能會產生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反向形式行為(REACTION FORMATION)」。舉個例子來說,對於一些本無生活管理能力、無情緒行為控制能力的母親,一位兒童可能會去照料母親,或為母親代看護更年幼的弟妹。筆者見過最年輕的是一位兩歲半的小女孩,因為母親變態行為不能照料孩子,她居然會喂才幾個月大的妹妹喝牛奶,還能哄妹妹睡覺。當然,兒童保護協會很快的介入,將這姐妹倆從水深火熱中救出。兒童「反向形成行為」帶來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它往往會給兒童帶來創傷性的經歷。而這種經歷可能會把兒童推入到成人世界,去承受那些兒童心理上本來無法承受的東西。這類經歷往往會把兒童的精力/心智迅速掏空,而這類兒童長大以後,多半會產生心理、情結、行為上的扭曲。有的兒童,就這樣給家長毀了一生前途。

  總而言之,共生現象在嬰幼兒發展階段極其重要,它幾乎可能決定一個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註:這裡不包括遺傳或基因因素,以及某些人力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或突發事件)。所以如果母親能處理好共生關係這個階段,那麼這位母親多半會給社會貢獻一位心智行為情緒健康的人。如果有人問,那麼父親呢?父親的作用呢?我個人認為也是同樣重要的。但父母之間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有不同之處。這點我今後另撰文探討。因為學者們在提出的共生現象理論時,重點是放在研究母親和嬰幼兒的關係上的。這裡沒有什麼性別上的偏見。
^ 0 ^  夢 ^ 0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22: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