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獨特的時代產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蝸牛的家 發表於 2005-9-16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前: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最為深刻嚴肅的歷史時期,源於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和傳統信仰的缺失。那時,年輕人的迷惘和其與日俱增的社會責任感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搖滾樂的催化下,年輕人開始融合在這個矛盾中,並最終形成了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現象――一種完全自發而純粹精神性的運動:嬉皮運動。伴隨著這個運動,「嬉皮士」產生了,一起看圖來了解一下嬉皮文化吧!

  

  無論什麼時候, 一提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會馬上聯想到嬉皮。雖然今天也有嬉皮,但這種亞文化群是在60年代才出現的,並在那時達到了其巔峰狀態。那個時候,嬉皮文化被看作是一個對常人社會有破壞性威脅的非主流文化。今天,對待它們的態度就友善多了,而且還夾雜著一些懷舊色彩。

  

  「嬉皮運動」實際是美國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一個變種延續, 是一場自發的「群眾運動」。嬉皮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和利他主義;他們留著長發、穿著奇裝異服,與爾虞我詐的社會現實針鋒相對。由於沒人能控制其發展規模和方向,所以「嬉皮運動」以美國舊金山的松樹嶺地區為中心,以勢不可擋的威力席捲歐美,對歐美的文化形態及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反對越戰的美國青年開了嬉皮文化的先河。他們把自己稱為「有良知的反對者」, 並且拒絕參軍入伍。他們反對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思想與表達方式所產生的積極能量,即「花的力量」,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問題。他們挑戰社會的既有規範和傳統道德觀的「禁區」。這些規範和禁區被他們稱為「體制」。他們決定引導另一種生活方式,並「沉淪」下去。

  

  怎樣才能識別嬉皮的身份呢?其最普遍的特徵就是長發。在今天留著一頭長發或梳理著一個「非洲式」髮型的話, 肯定不能表明這個人就是「花之子」。然而,在60年代,一個男人要是留著長發,就意味著他受到了「啟蒙」、要轉向自由思考的方式,並表明他發現了傳統規定是個「拖累」。嬉皮還會穿圖案抽象的彩色服飾,這種衣服被稱為「扎染」。濃重的色彩很流行,因為它們反映了嬉皮所追求的「迷幻」體驗。最常見的飾物類型就是象徵著愛的珠子。這些珠子被稱為「愛之珠」。

  

  六十年代「嬉皮士」們,他們快樂放蕩、天真衝動,聽著「THE BETALES」,高呼「愛與和平」的口號露宿街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