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義務教育全免費有助於啟蒙農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寬水窄 發表於 2005-9-2 08: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十一五」期間,農村義務教育將全部免費,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近日披露了這一好消息(8月31日《華夏時報》);廣東省委、省政府日前決定從今秋起,在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農村開展免費義務教育試點,2006年秋起逐步推廣,2008年秋在全省農村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8月29日《人民日報》)。
這兩者消息頗讓人興奮,意味著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終於拉開了序幕,走上了征程。 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將產生深遠影響。從化解「三農」角度,筆者認為,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核心,能有效培育化解「三農」問題的強大的內生力量。這種內生力量的壯大,最終會把「三農」問題送進歷史教科書。

  「三農」問題,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縮寫,其實質是「一個資源秉賦較差的,發展中的農民國家,通過內向型自我積累追求被西方主導的工業化的發展問題」(溫鐵軍語);亦是從「貧困」文化向小康文化過渡的一個歷史性問題。形成「三農」問題的因素錯綜複雜,但不外無「貧困文化」和「制度制約」兩個因素。「貧困文化」觀點認為,農村貧困是由於農民自身的技能、道德、身體方面的缺陷等因素所致,貧困者不能責怪他人,而應從自身找問題。有一個故事能形象地說明這種觀點,一個學者問一個放牛娃,「你放牛幹什麼」,「為了掙錢去老婆」,「那娶了老婆做什麼」,「生孩子」,「那有了小孩讓他幹什麼」,「放牛」。「制度制約」論者認為,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不在農民,而在於外部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具體而言,「三農」的根源在於城鄉二元結構,在於戶籍制度。由此,形成了化解「三農」問題的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注重教育,力度通過大眾傳媒、學校教育、文化下鄉、新聞下鄉等形式啟蒙農民,擺脫貧困文化,為農民提供儘可能多地致富的技能、方法和途徑。第二種思路是在「農外」,他們要求政府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村投入,取消戶籍制度,允許農民工進城,取消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小城鎮、建立農村醫療衛生體制等,力求為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爭取更多地空間。

  從社會學的角度可能,這兩種各異的觀點其實來源於「責備受害者」和「責備制度」兩種理論。前者認為貧困者應對自己的貧困負責,後者認為社會的貧困是結構力量製造和再製造的結果。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各自抓住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啟蒙農民固然好,增強農民文化素質,賦予農民更多地生存技能、生存慾望,但是若不賦予他們活動的空間,通過「移情」而來的慾望、技能就要變異,成為社會犯罪、社會不穩定的新源泉;若盲目打掉城鄉二元結構,讓農民紛紛湧進城市,而不賦予他們在城市生存的技能,無異於把農民從土地上搬到城鎮里,失去土地保障的農民將不得不成為城鎮里的新貧民,各種大城市病就蜂擁而來,犯罪、賣淫、乞討將成為高樓大廈下面的一道去不掉的風景。當前,這兩種「景觀」在中國已經漸露端倪,威脅著社會的和諧、有序。而製造這兩種「景觀」的根源亦在於兩種觀點的互不相補、互不相干的實施。

  農村義務教育免費與上述兩個觀點緊密相連,更傾向於「貧困文化論」然若沒有制度的創新,農村的貧困文化現象難有所改觀。然而遲遲不實施的農民義務教育免費,已經使深陷「貧困」文化中的農民沒有接受外界信息的基本能力,出現一種致富信息「麻木」的狀況,他們不是接受改變他們命運的致富信息,收看各類對農類節目,而是迷戀大眾傳媒散播的都市文化,滿足於現有的生存狀態,而不思有所改變,以致致力於啟蒙農民的涉農媒介陷入困頓,出現了13億農民受眾,涉農媒介日漸萎縮的悖論現象(也許有人說,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但是在這些原因中,他們都不能否定農民文化水平低,識字率低,限制了農村媒體的普及與發展的客觀事實)。而都市文化帶給農村的卻是金錢觀念,在「致富」觀念的促使下,部分農民通過正規渠道脫貧了,甚至帶動了當地群體的普遍脫貧,然仍有大量農民在「致富」的誘惑下,苦於找不到致富的門徑,而走向了非法致富的道路,由此,形成了社會不穩定的一個主要根源。犯罪、越軌是其主要表現。在這種「貧困」文化的背景內,即使開放城門,可能一時促進農村發展,卻隱蔽的轉移了「三農」問題。

  而即將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免費,變相增加農民收入是次要的意義,保證了農民子女的初等教育的平等權是最深遠的、最直接的意義。當沒有失學、退學的義務教育的有效普及時,就開始逐漸生成克服「貧困文化」的土壤,賦予了農民子女接受新知識的基本能力;而接受新一代教育的農民子女不僅會在文化上反哺其父母,而且將會真正擁有農民的話語權。知識就是力量,對「三農」問題深有感觸、擁有一定知識的他們會比身在城市的專家學者更關心「三農」問題,他們將比城市「三農」專家們提出更符合農村實際的、更可行的「中國農民首創」。

  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繼而為農民進城,建設小城鎮,準備了智力資源,也就為深化農村改革,最終打破城鄉二元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注入了農村改革的新動力。由此,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不僅有助於生成了啟蒙農民的基因,還為 「農」外的各種制度改革積蓄了動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7: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