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AAAA級質量等級旅遊區(點)
上清風景遊覽區是以道教廟宇上清宮、明霞洞為主要人文景觀,以八水河、龍潭瀑為主要自然景觀組成的風景區,它位於太清宮風景區的西北方。主要有明霞洞、上清宮和龍潭瀑三個旅遊觀光景點,都是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人間盛景福地,其中尤以上清宮最為引人入勝。


上清宮
又稱上宮,位於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宋代敕建道場,后被山洪沖毀,元代重修,明清兩代亦重修過。現上清宮有前、后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28間,佔地面積1 000平方米。前殿祠三清,後殿祠玉皇,左偏殿祠三官,右偏殿奉七真。原有木雕神像,極其精美,現已不存。 上宮的古迹頗多。宮東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石下有一小洞,旁鐫「道山」二字。道山石旁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並有序言,記載他應邀游鰲山的經過。與此石相對的西北角,有一圓形大石,名鰲山石,石側橫鐫「鰲山上清宮」,下刻邱處機此次游嶗山時的題詩10首。鰲山石下是聖水泉,該泉是嶗山的名泉。宮西與宮前,有兩座小石橋,一名朝真,一名迎仙。
宮前東側有一古銀杏樹,蒼勁古樸,胸徑3.35米,橫出的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樹齡達千年之久。正殿西窗下,有白牡丹一株,枝繁葉茂,高約八尺。每年開花季節,花如雪似銀,芳香襲人。相傳原有一株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花仙香玉的化身, 1911年死亡。建國后,又補種此株以了遊客之願。
明霞洞
位於上清宮北上約1.5公里的玄武峰下,海拔650餘米。該洞為巨石崩落疊架而成。
金大定二年(1162年),此洞築為廟宇,洞額「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長春所寫。原洞高大寬敞,明代道人孫紫陽曾靜修於此,並有石刻《孫紫陽疏》。清康熙年間,曾毀於雷火,塌陷得很小。
明霞洞現存主要建築「斗母宮」,建於元代,經歷代修整,保存完好。宮西,清末所建觀音殿,已毀於山洪坍石,遺址附近的黃楊、玉蘭、紫薇等古木,樹齡均在百年以上。
明霞洞前石築平崖台,平整寬闊,三峰環列,前對大海,周圍松若虯龍,風光旖旎,是觀景佳處。朝旭晚霞,在此眺望,變幻無窮。「明霞散綺」是嶗山勝景之一。
龍潭瀑與八水河
沿嶗山南部公路前行約10公里,就到達八水河。八水河是以八條澗水彙集成一條不長的山澗而得名。這條山澗,瀉於兩山之間,澗底大石壘壘,水從亂石隙中奔騰而下。沿澗而上,轉過山坳,迎面峭壁上一股瀑布,從岩頂衝下,徒然而跌,凌空飛瀉呈八字形,恰好與其匯合的8條澗水相映成趣。由於此處是懸崖極陡大雨過後,山洪爆發,瀑布水量急增,滾翻飛騰,衝出石壁,彷彿兩條玉龍橫空,攪起漫天水霧,如雨似雪。尤其是日光照耀下,瀰漫於瀑布之外,「鱗甲」閃光,似白龍戲水,蔚為奇觀,有嶗山十二景的「龍潭噴雨」之稱。
藍楨之曾有贊《八水河玉龍瀑》詩曰:
百尺峭崖高無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側噴西江水,
餘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環記,
只應泉源直上通,仰視春天不違咫。
關於龍潭瀑至今還流傳著不少美妙的傳說。據說玉皇大帝手下有一個專門行雲播雨的玉龍。有一次,玉龍行錯了播錯了雨,跨越五洋四海,才在嶗山八雲,水河上游找到了這塊依山面海、山水青秀、稱心如意的地方,安下身來。有一水天,玉龍在山坡上看到了一個穿紅掛綠俊閨女,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到了夜半的三更,玉龍乘風來到閨女的天井裡,搖一變成了個俊小夥子,悄悄地走進閨女身的繡房,兩人結為百年之好。這件事被天師知道了。有一天,張天師身穿道張袍斗。玉龍見鬥不過張天師,便回身抱起,手拿木魚,以化幽靜為名,來找玉龍爭媳婦聲,一股碗口粗的泉水,帶著吼聲,從石,朝地宮裡一紮。只聽「咕咚」一頭底下冒出來。泉水織成了一條又寬又長的瀑布,把張天師衝下了懸崖。從此,玉龍夫婦便在深不見底的水坑底下安了家。只因水是從玉龍的地下宮裡湧出來的,人們便叫這水灣是龍潭,叫那瀑布是龍潭瀑。
1985年5月4日,雨後山洪爆發,龍潭瀑水勢驟增,水漫過橋,橋上水深過腰,200多位進山的遊人被阻於橋北,有些人被山洪圍困,危及生命。在場的人民解放軍幹部和戰士、公安幹警、學生、職工、農民40多人,不計個人安危,奮勇搶救,使被圍困的群眾全部脫險,而海軍第一航空機務學校戰士石建卻為搶救群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為了紀念石建烈士及其他搶險群眾的英雄事迹青島市人民政府在這裡雕像立碑,並重修了橋粱。
梯子石
位於大平嵐東側山腰,原為通往上清宮、太清宮一帶的必經之路,因上下之路豎立如梯,驚險之極,故稱「梯子石」。30年代青島市政府曾在此鑿築石階。
天茶頂
位於巨峰東側,「明霞洞」北面,海拔9 81米,山勢陡峭險峻。峰東高處石縫中凌空生長一棵野山茶樹,自古無人能攀采,故名「天茶」。天茶頂因此得名。
[/COL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