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朝參加科舉的考生有多苦?一般人扛不住!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3-5-10 22:0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明清時期,讀書人的典型科考之路是:先考秀才,再考舉人,再考進士。舉人和進士算是當時的高級人才,考錄比低得幾近中六合彩。就算是考秀才,都很不容易。據記載,清時,全國每年才錄取8000多名秀才。晚清番禺舉人沈拜言回憶,考秀才,必須連過「縣考」、「府考」、「道考」三道關口,「縣考」和「府考」加起來有7場,「道考」也有兩場,全程考完耗時兩個月。備考過程也辛苦得多。一般的孩子六歲開蒙,十二歲時就要開始學寫「八股文」了。現在的孩子學寫作文,手頭都要有一本「優秀作文選」,那時也不例外,市面上熱賣的「優秀作文選」便是歷代進士、舉人的文章,人們稱之為「時文」,刻苦的學生一天可以讀上100多篇。<br />
清朝也有「科考移民」問題。清廷為照顧不發達地區的考生,制定了「分省取士」的制度,西部較不發達地區的「錄取標準」大大降低,這就催生了大批「科考移民」,當時稱為「冒籍」。清廷還有一項「德政」,父母長期在外經商,與其一同生活的子女就不必回原籍,可以「異地科考」,稱為「商籍」。這樣一來,「商籍」也成了搶手貨,很多考生費盡心力找個同姓商人冒認親戚,買通「招生辦」異地參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