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一位中國經濟專家托馬斯.若斯基(Thomas G. Rawski)的調查,中國農民的工作日從五十年代的每年平均工作119天,增加到了七十年代中的每人每年平均工作250天,增加了一倍以上。若斯基是受世界銀行在1977年聘請到中國作調查的,因為世界銀行想了解當時中國政府的宣傳是否屬實,政府宣傳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國的經濟搞到崩潰的邊緣。若斯基是研究中國專家,他把在中國的調查寫了報告,後來出版成書。這本書揭穿了資產階級的謊言,書中說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中國的經濟取得極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的發展。農村的建設解決了集體化之前農村隱藏失業的問題。一般落後國家都有隱藏失業問題,(其實不是什麼隱藏失業,而是因官方無法統計這樣的失業)也就是可以參與生產工作的人數,遠遠落在總勞動力之下。這樣的失業問題,在落後國家無法解決,使得沒有工作的農村人口不得不流往城市謀生,在這些發展落後的國家,農業不發展和都市擠滿了貧民,本是一件事情反映出來的結果。農業不發展是因為在資本主義下,農業生產利潤低、回收慢,所以不能吸引投資,投資不足,就缺少就業機會,才有農村失業的問題。
人民公社與國家合作設立了四萬多個農業技術推廣與改良站,在縣、人民公社、大隊和生產隊四級合作的網路下遍及整個農村。 這些農業技術推廣與改良站從事各方面農業生產研究,包括新種子的培殖、土壤的改造、和嫁接等技術的改良和推廣。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許多大學的研究農業的專家們,下鄉來幫助這些技術推廣站發展。這一切努力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準。在新品種培養上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經驗,來自美國一個農業專家湯瑪斯.威恩斯(Thomas B. Wiens)提供的資料。湯瑪斯.威恩斯(Thomas B. Wiens)認為,中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地進行新品種的培育,靠的就是這些位於不同氣候區域的技術推廣與改良站之間的合作。他說:「雜交稻米異常快速地由育種進入大規模生產,這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它表明中國能夠將作物培育成果以極快的速度推廣到大規模生產,速度要比它國家快上好幾年。在熱帶以外的大多數培育計畫從開始雜交到大規模生產需要8到10年的時間,因為傳統育種通常需要經過六到七代的雜交與選擇過程,才能使雜交種籽的特性穩定下來,然後在試種中進行評估,最後才是大量繁殖、宣傳與說服農民採用。中國已經組成了一個選種體系,每年可以生殖三代,這個體系通常包括三個改良站,一個在原產地省份,另一個在亞熱帶的南昌(江西省),第三個在熱帶的海南島。……再者,透過「四級研究網站」(縣、公社、大隊、生產隊)的建立,中國已逐步發展出一個體系,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達成同步完成穩定、選擇適應當地條件的種籽、鑒定以及大量繁殖。」 這說明了如果沒有通過集體下的培養品種的系統,是不可能如此快速地完成各種新品種的培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