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不列顛,你這個濃眉大眼的也反了?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7-22 12:01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長期以來,英國在大部分國際角力中,一直躲在美國後面當金牌配角。這才有了「美國打誰,我打誰」的戲謔。但事實上,英國的外交政策,真的沒有主見嗎?

  那又未必。其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英國都是中國在歐洲最鐵關係的存在。

  1949年12月,伴隨著軍事上的潰敗,國民政府宣布遷台。此時,除了蘇聯羽翼下的社會主義陣營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對中國局勢仍持觀望態度,特別是西方陣營。

  但英國卻是個例外。僅僅在國民政府遷台後一個月,1950年1月6日,英國就迫不及待的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同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日,英國駐華領事便遞交了正式的外交照會,成為首個承認新政權的西方國家。

  西方盟國對此一臉冷淡——特別是英國最鐵的盟友,美國。在鐵幕落下后的冷戰對峙中,英國的變臉在西方陣營顯得特別突兀。但即便被盟友們撇白眼,英國也沒有遲疑。而是在1954年6月,與中國發表聯合公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這是世界上首例「半建交」的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為此,惹得剛剛打完朝鮮戰爭的美國極為不快。

  1967年文革高潮中,不滿英國對香港左派處置的紅衛兵,演繹了瘋狂的「火燒英國代辦處」這樣的大事件。即便如此,英國人居然也忍了,隨即還開始和中方進行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談判。最終,在尼克松訪華后,英國火速行動,於1972年3月正式與中國建交。

  要理解英國這種外交上的現實主義風格,其實並不難。二戰後英國面對殖民地瓦解的態勢,確實力不從心,十分明智的選擇了順其自然,成立英聯邦的策略。在國際上也逐步收縮,注重維護既有利益,將外交的重心重新放回了歐洲。包括八十年代初關於香港回歸的談判中,英國其實也做了相當誠意的讓步——畢竟我們知道,香港島當年是永久割讓的。真正出租的是哪個現在要不回來的海參崴……

  進入新世紀后,其實中英關係發展也十分順暢。特別是2014、2015年雙方高級別互訪頻繁,英國甚至表示「英國必須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貿易夥伴」,支持中方「一帶一路」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在2017年6月,英國脫離歐盟后,就打算跟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即便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英國都沒有站隊,還是依然允許華為等參與英國的5G項目。從2005年開始,英國就是華為第一個站穩腳跟的歐洲國家……

  就在今年1月,英國政府還拒絕了美國關於華為不應參與英國5G建設的要求,而是將華為列為「高風險供應商」,將其參與5G的比例限制在35%。今年4月,英國再表示允許華為有限參與5G的建設之中。

  可惜計劃沒有趕上變化。在今年來的諸多衝突的加持下,慈眉善目的英國上月開始大變臉。突然宣布把華為徹底踢出局后,還出資22億歐元補貼有關企業,在2027年前徹底拆除5G項目中的華為設備;前不久還宣布了極為驚人的針對港人的300萬BNO護照移民計劃;在美軍宣布將在南海軍演后,英國罕見的派出伊麗莎白號航母參加。更決絕的是,7月20日,英國宣布中止與香港的引渡協議,並正在考慮啟用英國版馬格尼茨基法案制裁有關人員……

  這已經不向我們熟悉的排除萬難也要跟中國建交的那個「老好人」英國了。

  7月18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接受《泰晤士報》採訪的時候嚴厲的說,英國外交政策如果跟隨美國,那麼將是危險的一步,將承擔嚴重後果。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個濃眉大眼的不列顛,70年在中國政策上都沒有跟隨美國,這回為什麼會反了呢?這是積累了多大的仇多大的怨?

  答案也許早就已經飄在空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9: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