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食·美文

[複製鏈接]

127

主題

142

帖子

776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7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安莫森林 發表於 2019-7-29 1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閱讀文人談美食的文章,的確是情趣盎然。他們不僅能下廚房烹飪一手上等美食,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吃的淵源與吃的文化,用精雅細緻的語言,描繪得頭頭是道,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美文加美食,讀來令人興味十足,更覺唇齒留香,難以忘懷。

  汪曾祺愛吃、會吃,在現代文學史上是很有名的,金庸讚譽他是「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汪曾祺寫吃,無論是日常菜饌,還是野味珍饈,文字都淡雅乾淨,娓娓道來,讓看的人口舌生津,大呼過癮。他對食物抱著寬和的態度,認為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應該去嘗嘗。因此,土豆、蘿蔔、鹹菜、苦瓜、炒米、茶麵、乾絲、豆腐、枸杞、薺菜以及馬齒莧等家常菜蔬,他也能鼓搗出花樣來,一旦落於筆下,變得活色生香,且有掌故有玩笑。其中,寫得最出色的,還是他的故鄉高郵的那些美食,從鹹鴨蛋到炒米和焦屑,從鹹菜茨菇湯到昂嗤魚和螺螄,記載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尋常食物。如那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這樣的文字,看似隨心率性,實際上,他是借著老家的美食,表達了一種濃濃的思鄉情。

  梁實秋也是一位擅長將美食的活色生香,描繪得津津有味的「知味者」。他的《雅舍談吃》,言辭優美,清雅風趣,洒脫的行文里,流淌的是對生活的美好感受。他寫老北京的湯包、燒鴨、爆肚兒、烏魚錢、大閘蟹、烤羊肉以及小吃酸梅湯等等,讀來令人垂涎欲滴,似乎舌尖上也沾滿了這些美食的味道。

  在《水晶蝦餅》一文中,梁實秋這樣寫道:「七分蝦肉要加三分豬板油,放在一起剁碎,不要碎成泥,加上一點點芡粉,捏成圓球,略按成厚厚的小圓餅狀,下油鍋炸,要用豬油,用溫油,炸出來白如凝脂,溫如軟玉,入口松而脆。」顯然,文章的語言生動明快,寥寥數筆,就把美食的做法和口味描述得活靈活現,讓人猶如親歷。

  他在《集內文》中說:「偶因懷鄉,談美味以寄興;聊為快意,過屠門而大嚼。」可見,他談美食,是為了寄託濃濃的鄉思之情吧。因此,有讀者如此贊道:梁實秋的吃,是文人式和書房式的,而這種吃,其實也是痴,其故國之痴,鄉里之痴,傳統之痴,都在舉箸投筆間了。

  此外,周作人亦喜歡談吃。他住在古老京城的苦雨齋里,喝苦茶,吃豆腐、蘿蔔、白薯等清淡的家常菜蔬,寫平和閑適的文章。《知堂談吃》一書里寫的都是日常的食物,比如,酒、茶、野菜以及臭豆腐等等。在《喝茶》當中,周作人別有趣味地寫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從中可見他對待飲食的文化觀念和對待人生的超然態度。

  對於故鄉紹興的美食,比如糕乾、糯米、水紅菱、紹興酒、烤越雞以及鯗凍肉等等,周作人則是念念不忘。他十分愛吃鯗凍肉,這是浙東過年必備的食品,做法簡單,只是白鯗切塊,與豬肉同煮,重要的是凍了吃,不是吃現煮的。久居京城的他,很為吃不到此味而抱憾。他在《烤越雞》里寫道:「我所覺得喜歡的還是幾樣家常菜,而且越人安越,這又多是從小時候吃慣了的東西。腌菜筍乾湯、白鯗蝦米湯、乾菜肉、鯗凍肉,都是好的。假設天天能夠吃飽玉米面和白薯,加上蘿蔔鯗幾片,也已經很可滿足。」

  這些散發著淡淡鄉土清香的談吃小品文,飽含著人們濃濃的思鄉之情,於文人雅士的閑情偶寄當中,勾起強烈的食慾,格外體現出了一種妙趣橫生的味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