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曾經的理想是當外交官,覺得那很風光、很不錯;可是因緣際會,或者說陰錯陽差,他並沒當成外交官,卻寫起了武俠小說,成了武俠小說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於是當代中國就少了一個外交家,多了一個「金大俠」。 遙想當年,金庸是很想從政的,特別是當外交官。金庸自己後來說:「年輕的時候當然希望到外國去,看看外國小說寫的是不是實際情況。當時能夠到外國去的唯一途徑就是做外交官,因為以個人名義出去是不大可能的,留學也很難。所以我當外交官不是出於政治的動機,而是遊歷的動機,就想去開開眼界,看看全世界的情況。」 因此抗戰後期的1944年,金庸中學畢業后,曾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但因對國民黨當局控制學生自由不滿,投訴而被勒令退學,后又轉入蘇州東吳大學學習國際法。 1948年,金庸在數千人參加的《大公報》招聘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該報做編輯和翻譯。不久該報香港版復刊,他隨即南下到了香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不久,金庸在《大公報》上發表了許多國際法論文,引起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國際法權威梅汝璈的賞識。 金庸回憶說:「梅先生看到這些文章,就找我來跟我談。他說人民政府請他去當外交部的顧問,他需要一位既懂英文又熟悉國際法的助手,他問我願不願意去。我當然願意去,因為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但是第二年到了北京以後,外交部的首長很誠懇地跟我談了話,說以我這樣的身份和性格,是不適合在外交部發展的。」 所謂「外交部的首長」,其實就是時任副部長喬冠華了。他對金庸說:「你要想來外交部工作,就得先去人民大學外交系進修一段時間。」因為那時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是全國高校里唯一的外交系,後來才獨立出來,而成為外交學院。 金庸回到住處認真想了想,覺得首長說得句句在理:「我不大願意受人管束,自由慣了,而外交工作是非常嚴謹的。」 其實,金庸一直是紅色系統出身,自1948年考入《大公報》當記者開始,金庸就是報社「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的組長。 1950年代,國民黨撤退台灣,在香港的一批國有飛機誰屬引發爭議,金庸挺身而出,為新中國秉筆直書,援引國際法侃侃而談,並最終為大陸爭得了這批飛機的所有權,這份大禮讓周恩來對他青眼有加,盛邀他到外交部上班。 金庸最終都沒有成為外交官,有兩種說法,一是他收拾行李時,《大公報》的同事到訪,問:「你相信大陸嗎?」使得金庸最終沒有成行;二是他到新中國的外交部轉了一圈,發現這個職位與自己想象中的外交家嚴重不符,於是仍然選擇回香港報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