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圳新聞網:警惕電子邪教Momo「自殺遊戲」

[複製鏈接]

239

主題

256

帖子

1769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緣起緣滅 發表於 2018-8-26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網路中存在著太多難以抗拒的誘惑,但同樣也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危險!自殘遊戲,甚至是自殺遊戲。她的名字叫 "Momo",蒼白的皮膚,詭異的微笑以及泛紅突出的眼球。如今,通過通訊軟體 WhatsAp、遊戲 Minecraft,她的臉已經被全世界熟知,前方高能預警,已經美顏!
  那 momo 又是怎麼與自殺遊戲聯繫在一起的呢?
  what:momo 自殺遊戲
  8 月初,據阿根廷媒體《布宜諾斯艾利斯時報》報道,該國一名 12 歲女孩自殺,警方懷疑女孩自殺與 "Momo 自殺遊戲 "(Momo suicide game)有關。該遊戲可能通過暴力威脅的方式教唆青少年自殺,已經引起日本、西班牙和俄羅斯等國警方的注意,並警告其可能已在全球範圍內擴散。
  這款遊戲目前在世界各地湧現,主要是通過 WhatsApp。而且每次都遵循大致相同的模式。
  據了解,"Momo" 中使用的頭像,面部表情比較誇張,是從日本玩偶藝術家 Mii-i Hayasi 的作品中分離出來的。目前還不清楚遊戲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但針對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
  那這個 "momo" 到底是什麼呢?
  墨西哥網警調查發現,這個遊戲最初是在國外某社交平台上網友發起的一個挑戰——跟特定的陌生號碼聯繫。
  momo 挑戰全球蔓延趨勢
  " 一切始於一個 Facebook 專頁。有一群人發起了一項挑戰,要求別人打電話給一個陌生號碼,而在活動頁面上有警告文字。" 墨西哥調查網路犯罪的警察部門 UIDI 表示。
  " 許多用戶反饋,向 'Momo' 發布信息后,她會發回描繪暴力的圖片。還有一些人表示收到了威脅信息,甚至還有人個人信息被泄露。" 墨西哥警方稱。
  "momo 挑戰 " 的起源是一個類似都市傳說的惡作劇,勾引人們作死,因為其恐怖氛圍漸漸被擴散開並被當做盜取信息的工具。
  但蹚渾水的人越多,這個 " 都市傳說 " 漸漸地就變了 …似乎有人在用 "momo 女孩 " 的形象,發起類似於藍鯨的 " 死亡遊戲 "。
  據調查,自殺的阿根廷女孩的手機遭受過黑客攻擊,而且最近正在完成 momo 遊戲里的一個步驟——傳一個特定的視頻到社交媒體上。
  拉丁美洲各國當局已經建議公眾,不要傳播相關信息,稱這項網路遊戲可能會失控。從美國到法國,從阿根廷到尼泊爾,"Momo" 挑戰正在全球擴散。在西班牙,警方也認為需要介入這起網路活動,建議公眾 " 無視這個荒謬的挑戰 ",稱這項活動可能會在社交媒體上帶起一陣趨勢,警告所有青少年和監護人警惕這種遊戲,不要和陌生人接觸。
  why:自殺遊戲本質是電子邪教
  " 自殺遊戲 " 的發起者利用了青少年的好奇心與輕生意念,並採取了一整套類似於邪教或傳銷的 " 洗腦機制 " 的魔力,讓諸多青少年相互感染,被稱為網路精神強制(或稱 " 電子邪教 ")。
  總體來看,該遊戲通過不斷的說服改變參與遊戲青少年的認知結構,並對其灌輸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通過降低思考判斷力,做出類似自殺的舉動,其危害不可估量。
  這類 " 自殺遊戲 " 控制青少年精神意念的途徑主要有三個:
  一是心理控制。這類 " 自殺遊戲 " 假借 " 遊戲 "、" 挑戰 " 或 " 賭博 " 的名義,刻意在社交網站上將其包裝為集趣味性、刺激性以及充滿神秘性的 " 遊戲 ",從而弱化了 " 教唆自殺 " 的根本目的。通過語言對各類神秘、未知現象的包裝和渲染,讓好奇心和好勝心旺盛的青少年被誘騙其中。
  二是行為控制。這類 " 自殺遊戲 " 通過打亂參與者的作息周期、剝奪睡眠、限制活動範圍等,強化了 " 主人 "(遊戲中 " 導師 " 的角色)的威嚴感,使得參與者必須對其言聽計從,摧毀其本身的獨立人格,使之在長期的機械性行為中喪失了自我約束力,在刺激刺激、恐慌的心理之下,把自己當作任人宰割的羔羊。
  三是信息控制。這類 " 自殺遊戲 " 大多強調封閉信息交流,控制參與者能夠接收的信息來源,不斷渲染和誇大死亡的未知性,使之無法接觸到正面信息,進而產生悲觀、消極和厭世的情緒,內心將變得黑暗而無力。在封閉的環境之中,參與者的心態容易變得瘋狂而暴戾,喪失了本身的心理戒備、正常認知和自我保護。
  參與 "Momo" 會有哪些風險?
  墨西哥 UIDI 警察表示,打給陌生號碼從來都不是值得推薦的做法,但對於 "Momo",還有另外五個值得你忽略它的理由:
  1. 你的個人數據、信息可能被盜
  2. 它煽動暴力甚至自殺
  3. 用戶可能被騷擾
  4. 用戶可能被勒索
  5. 用戶可能會有焦慮、抑鬱、失眠等生理及心理創傷
  How: 遠離電子邪教
  1. 不要按照信息鏈的要求行動,不要與陌生號碼有任何互動。
  2. 不管在線上還是線下,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個好主意。(來源:深圳公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