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回頭看一百年前幻想的「未來」,現在實現了嗎?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8-13 02: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Darren Garrett 發表於  2018-08-08 09:32

  (李子李子簡訊/編譯)天上飛滿了個人飛行器,機器人管家,背著小火箭送信的郵遞員……上世紀初葉和中葉,藝術家們筆下的未來曾讓人們如此期望著未來。到底僅僅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還是塑造了我們未來觀的、頗有前瞻的想象?這篇文章收集的,正是過去的人們暢想未來的作品。

  從19世紀開始,全球的殖民主義已經幾乎掃空了地球上的未知秘境;同時,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又為我們展開了另一種未知景象:對於未來的暢想,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於未知可能性的焦慮和恐懼。當人們開始想象的時候,藝術家們也開始將這樣的想象翻譯為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而反過來,廣告、雜誌、明信片還有其他許多的媒體上,藝術家們都用自己的作品啟發著、售賣著甚至型塑著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

  當我們回看那些未來藝術誕生的年代,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這樣的想象呢?

  飛翔的未來

  飛翔大概是人類最原初的想象之一。早期的未來主義者會將天空填滿各種各樣的飛行器,尺寸各異,功能也五花八門。作家、插畫家阿爾伯特·洛必達(Albert Robida)就暢想了這樣一個世界,人們搭自己的小飛行器去看戲,天空船作為公共交通工具,天上還漂浮著豪華娛樂場所。

  

  阿爾伯特·洛必達的「2000年去劇場看劇」,1882年。

  

  在夜裡,坐著雙人「飛魚」在巴黎赴一個浪漫的約會,還有高塔上的交警。「巴黎之夜」,阿爾伯特·洛必達。

  也並不是專業藝術家會畫這樣的未來暢想。在1899和1921年之間,一個名為查爾斯·德爾肖(Charles Dellschau)的屠夫,自稱是秘密組織「索諾納飛行俱樂部」的會員,在13個筆記本上滿滿地畫了2500幅各式各樣的飛行器設計圖。這個筆記本幾十年之後才在一個垃圾堆里被找到,在1969年向社會展出——同一年,人類登上了月球。

  

  業餘藝術家查爾斯·德爾肖的幻想作品。

  這是製造商Armand Gervais製作的一系列插畫明星片,用來慶祝1899年的「世紀末嘉年華」(fin de siècle festival)。插畫家讓·馬克·科特(Jean Marc Côté)的靈感部分來源於凡爾納的科幻作品,還有一部分來源於Armand Gervais自己產的機器。明星片上畫著對於2000年的想象——個人飛行器,能夠看清楚臨近行星的望遠鏡,機器人裁縫,還有海底牧場……

  

  「直升機中的高級哨兵」,讓·馬克·科特,1899。

  毫不意外地,這裡面飛行器是主角。科特想象了各類以空運為基礎的交通運輸,包括空戰里的場景。被當時的玩具啟發,他想象了許多像直升機一樣的飛行器,能夠用於戰時的偵查。

  

  「烈酒餞別」,讓·馬克·科特,1899。(「Stirrup-Cup」,是獻給上馬欲行之人的一杯烈酒,這時候他的一隻腳已經在馬鐙上了。但是確實不知道圖中的這個飛行員是怎麼保持懸停的……)

  

  「鄉村郵遞員」,讓·馬克·科特,1899。

  

  「上帝啊,我們慢慢變老,世界也在進步」,「向智慧進軍」系列,威廉·西斯(William Heath),1828。

  他詳盡地描繪了一幅未來交通暢想圖,比如蒸汽馬,真空隧道,郵政飛車,還有愛爾蘭移民被大炮打到美國去(當時社會上的普遍偏見)。

  我們的未來生活

  1945年,二戰結束,美國社會一下子變了樣。戰爭催生了各式各樣的創新,醫藥、材料、計算機以及武器等等,而戰爭結束之後,人們立馬開始思考,這些創新該如何惠及和平年代的生活。答案當然在「未來」中。廣告公司和他們的客戶在和平的期望中看到了繁榮的可能性,消費者們已經準備好為美好生活一擲千金。所以,他們開始售賣美國的未來生活——他們自己的商品則造就了這些未來的美好場景。

  《生活》和《星期六晚郵報》的讀者可能會看到摩托羅拉公司一系列「未來之家」的廣告,但在當時用來賣他們的奢侈電子產品:高保真音響組合和電視。

  

  一邊在舒適的沙發里看棒球比賽,一邊享受從泳池底看出去的風景?查爾斯·史立得(Charles Schridde)摩托羅拉廣告,1961。

  這些家庭畫的作者是查爾斯·史立得,他在公司內部的一個比賽獎項上獲獎,比賽要求參賽者繪製一個「看電視的舒適地點」。他的作品的感覺有點像是007電影里反派的老巢(而不是一個美國普通人能住的地方),但……誰能抵抗一個水底客廳的誘惑呢?

  

  「摩托羅拉新款……電子產品生活藝術的引領者」,查爾斯·史立得,1961

  一個名為「新旅程軸承」(New Departure Ball Bearings)的公司創立於1888年,到了20世紀50年代,他們製造的軸承,能成為可見的未來減輕勞動負擔的機器的重要部件。到那時候,做飯變得異常簡單,只需要啟動他們的「超級大廚」機器,機器便會自動將你最愛的原料從巨大的冰櫃里取出,用履帶運送到紅外爐灶上,做好了之後就能吃了。

  實際上,對於機械、鍊鋼、電力產業而言,他們的東西看起來並不酷炫,和消費者距離很遠。而他們也需要想象一個未來,在這樣一個未來里自己也能扮演著明星般的角色——全自動的機械和電力解決一切煩人問題,輕質的合金製造的材料能夠讓生活和生產都迎來革命。

  

  「超級大廚——1965?」新旅程的廚房景象。新旅程軸承公司,1955。

  

  「自動洗衣乾衣機——1965?」新旅程軸承公司,1955。

  同樣的,臟衣服能被自動洗乾淨、烘乾並自動疊好,為人們省下用於社交和休閑的時間。

  

  「電力公司建造你的未來生活」,美國獨立電力照明供應公司,1958。

  

  「生活的新設計」,亞瑟·拉德堡,伯恩公司(合金材料公司),1943。

  像福特這樣的公司,則把想象放在了更遠的地方。他們的「高級風尚工作室」(Advanced Styling Studio)給了藝術家們「完全的表達自由」。從裡面出來的最有名的藝術家之一名叫希德·米德(Syd Mead),1959年之前他都在為福特供職,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enr)標誌般的視覺概念便是出自他手。他對於汽車的前瞻設計作為風格強烈的主題貫穿了他的職業生涯,而更重要的是,他通常都將自己的設計放在一個整體的世界里呈現,他的創意與身邊完整、充滿野心幻想的世界相互融合。

  

  希德·米德,美國鋼鐵廣告,1961。

  

  希德·米德,美國鋼鐵廣告,1961。

  

  「有教師輔助的電子學習鏈接」,希德·米德,飛利浦公司廣告,1970。

  

  「明日的廚房」,希德·米德,飛利浦公司廣告,1970。

  生活空間是重要的關注點,而飛利浦展望了一個非常有未來感的家庭景象,線條簡潔、具有極簡風。

  

  「牆面大小的3D電視」,希德·米德,1970

  未來的家庭影音娛樂必然是全息的、牆面大小的3D技術加持。

  未來的戰爭

  一戰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而跟隨其後的技術發展,讓各類媒體開始理論化地想象,未來有更高技術加持的戰爭會是什麼樣。這些想象中的畫面,和同一個書架上擺著的科幻小說有異曲同工之處。

  

  「電子巨人」,雖然巨大的機器人有點走形,但描繪裝甲和機械化的地方確實是非常精確的。切斯特·H·勞倫斯(Chester H. Lawrence),《繪畫世界》,1916。

  出身得克薩斯州的發明家A·J·理查德森提出了一個「風滾草坦克」的想法,用來打破膠著的陣地壕溝戰的局勢。先不考慮可行性,美國軍隊確實看到了其中的問題:如果士兵被完全包裹在裡面以避免毒氣攻擊,那他們怎麼看外面呢?

  

  「想象中的像滾球一樣的戰爭坦克」,風滾草坦克,《流行科學》,1936。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8-8-13 02:22 | 只看該作者
「秘密武器」在地攤小說和故事中有著牢固的地位。弗蘭克·汀斯利(Frank Tinsley),一戰的時候在戰爭部擔任過繪圖員,後來在科學出版界、漫畫界、科幻小說雜誌都混過,而他為《機畫報》(Mechanx Illustrated)畫的這幅圖正表現了這樣的流言:「極地致命濃霧」,納粹科學家開發出的一種神秘物質,能夠讓所有途經的東西都凍起來,然後讓敵人不費吹灰之力地輕鬆拿下一個國家,而讓所有的資源都毫髮無損。同樣的還有他想象的「宇宙鐳射槍」。

  

  「這些……秘密武器怎麼樣?」弗蘭克·汀斯利,《機械畫報》,1951。

  

  「宇宙鐳射槍」,《機械畫報》,1947。

  

  「導彈能被阻止!」《機械畫報》,1949。

  針對導彈攻擊的對策,在里根提出「星球大戰」的概念之前,在雜誌上也早有探索。1944年納粹使用V-2火箭攻擊歐洲之後,就有人設想過方案。

  而到了60年代,冷戰也已經開始了一些時候。人們對於核戰爭有一種集體恐懼,於是也開始設想如何才能阻止一場核戰爭的出現。在《財富》雜誌里,人們比當時正經負責這塊的政府人員都要想得更遠,還考慮到了決策過程,用多功能射線雷達和電腦在襲擊中參與決策。

  

  「全面打擊中的針對性攻擊」,馬克斯·席溫德(Max Gschwind)。

  

  「北極戰爭火車」,亞瑟·拉德堡,「比想象更近」系列,1958。

  這種戰爭機器由原子能驅動,想象了未來有可能的戰爭場景。

  城市如何生長

  幾個世紀以來,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都試圖將世俗生活的平凡和幻想城市的未來融合在一起。他們的想象里有野心,也有現實,有幻想,也有荒唐——他們的想法是遠見卓識,還是不可能建成的妄想呢?

  在期刊雜誌和廣告商,未來城市的樣貌是藝術家們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1931年,雨果·蓋恩斯巴克(Hugo Gernsback)掌舵的《科學和機械》雜誌便暢想了100年以後21世紀的紐約城。帝國大廈(圖下部中央的建築,1973年世貿中心建成之前都是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廈)在它背後巨大的建築襯托下看起來十分嬌小,而那些巨大的建築表面,裝飾著羅德島巨像般的古典雕塑。大廈之間穿梭著飛行器,道路一層又一層穿過建築中央。

  

  「100年之後」,弗蘭克·魯道夫·保羅,《科學和機械》,1931

  在20世紀20年代,格雷煙草公司(Greys Cigarettes)做了一系列的「展望」500年後的倫敦的插畫。在巨大的穹頂下,比當今的建築高得多的摩天大樓之間架著「移動通廊」,「懸空單軌」鏈接城市各處,而車輛都由原子能驅動,分別在50、100、150、200英里/小時(1英里=1.6公里)的橡膠道路上飛馳。畫中還有其它引人入勝的細節,比如一個伸展在城市頂空的「火星戰爭」紀念碑)。

  

  格雷煙草公司「展望2號」,格雷煙草公司,1921

  那時候對未來城市暢想中的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元素,是能夠防止壞天氣影響的穹頂。它同樣出現在了亞瑟·拉德堡(Arthur Radebaugh)的「比想象更近」系列漫畫中。由原子能驅動的城市建在冰蓋下,氣動的玻璃穹頂下的城市裡有移動的通廊,而被稱為「超巨城市」的城市帶,可以在穹頂下從波士頓一直延伸到華盛頓。

  

  超巨城市,亞瑟·拉德堡,1959

  1934年《流行科學月刊》里的一張圖非常超前地重新思考了我們利用地面和空間的方式:有強烈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的風格,這個未來的城市要解決摩天大樓遮天蔽日的問題,建築里的住戶可以不打折扣地享受陽光。

  

  「未來的城市」,B·G·賽爾斯塔德(B. G. Seielstad),《流行科學月刊》,1934

  

  「橋上的公寓」,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和休·菲利斯(Hugh Ferriss),《紐約時報》插圖,1925。

  生活空間的創新利用:把巨大的建築修建成橋樑狀,穿越河流和高速路。

  

  「明日城市的摩天大樓機場」,B·G·賽爾斯塔德,《流行科學月刊》,1939

  摩天大樓的樓頂可以作為機場和停機坪。人們乘私人飛機出行,通過電梯抵達可以停25萬輛車的停車大樓。公共飛機和充氣飛船將人們帶向城市中心。帝國大廈(右下角)又一次看起來如此渺小。

  朝上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和「摩天大樓」相對的「深地大樓」(depthscraper)也是想象的方向,頂上有一個巨大的稜鏡反射太陽光。

  

  「深地大樓」,《每日科學和機械》,1931

  海上和海底城市也是可行方案。

  

  「法國工程師規劃海上漂浮城,只要200萬美元」,《流行機械》,1931。

  

  「海底城市」,肯尼思·S·法格(Kenneth S. Fagg),《如果雜誌》,1954。

  從空中交通,到自動化的家庭生活;從未來的恐怖戰爭,再到城市生活的場景……有一些東西已經在我們的真實世界中多多少少得以實現,有一些卻依舊還是幻想。但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前人從未想到的——我們不需要飛行器送信,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手機和電子郵件。

  我們對於未來的想象,是我們現實期冀的投射。如今的我們,又會如何暢想100年後的今天呢?

  (編輯:EON)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1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