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驚悚電影《大白鯊》作者:如果當時我有現在的見識,我不會寫那本書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4-12 12: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4-12 10:35人類

  David Dowling/文

  vicko238/編譯

  Ent/校

  彼得·本奇利(Peter Benchley)永遠忘不了1980年代初在可可斯島(Cocos Island)的那次潛水。

  可可斯島是哥斯大黎加太平洋上的自然保護區,宛如人間仙境。可在本奇利深潛幾小時后,一切都變了。美景之下是鯊魚的地獄:失去背鰭的鯊魚屍體遍布海底。

  這一切源於全球魚翅產業。為了一種沒味道也沒營養的食物,這些鯊魚曾被活生生地拉到船上割下魚鰭,隨後被丟回大海,等待它們的是漫長而痛苦的死亡。

  「這是我見到的最恐怖的景象之一。」在幾年後的一次野生保護協會(WildAid)的採訪中,本奇利這麼說。

  但是在成為野生動物保護者之前,本奇利有另一個更響亮的身份——驚悚電影《大白鯊》的小說原作者。

  

  彼得·本奇利與鯊魚。圖片來源:peterbenchleyoceanawards.org

  1941年,彼得·本奇利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生而敏感,熱愛大海,喜歡麥爾維爾和他的《白鯨》。1961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后,本奇利開始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旅行。

  然而,一條關於大白鯊的新聞將本奇利的注意力帶回了紐約長島的小鎮蒙托克(Montauk)——1964年,一隻足有2063千克的大白鯊在當地被捕獲。蒙托克是當時的世界捕鯊中心,繁榮的碼頭彷彿一座巨大的捕鯊博物館。這裡懸挂著巨大的鯊魚屍體和肢解下的鯊魚頭、魚鰭和下頜骨,有各種各樣的捕魚工具和得意洋洋的漁民,商店和餐館內貼滿了展示賞金獵人功績的照片……這一切點燃了本奇利的創作激情,並讓他在1971年完成了小說《大白鯊》。

  故事中,一條行蹤詭秘的大白鯊徘徊在夏日的海灣,毫無防備的度假遊客成為了它腹中美食。尖叫、鮮血、模擬的機械鯊魚,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把《大白鯊》的故事搬上熒幕後,即使本奇利本人指出這位年輕導演將人物刻畫得過於扁平,也不能阻止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大爆的商業片。在打破票房紀錄之餘,這部電影也成功引起了人們對鯊魚的極度恐慌。

  

  1975年,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驚悚電影《大白鯊》上映。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本奇利本人或許對鯊魚有著更微妙的感情。他曾與蒙托克最有名的鯊魚獵人登上捕鯊船,也曾在電視紀錄片的拍攝中多次與鯊魚親密接觸。在他看來,鯊魚是一種令人著迷的生物。《大白鯊》的成功也為讓本奇利開始擔憂,是否自己的作品會推動人類針對鯊魚的屠殺。

  終於,1980年代初在可可斯島的那次潛水觸動了他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本奇利痛苦地懷疑眼前的鯊魚屍體與自己的小說相關。他也意識到:大白鯊可能並不是吃人怪物,而是捕鯊和魚翅產業的受害者。

  「鯊魚現在並不是我們的敵人。」如果可以重來,那麼鯊魚「會被寫成受害者,世界範圍內,它們是受壓迫的,而不是壓迫者。」1995年,本奇利在史密森學會「海洋星球」展覽中這樣寫道。為了挽救這種動物,他將從《大白鯊》中獲得的收益拿出,長期投入於鯊魚保護與公眾教育中。

  那麼鯊魚究竟是不是嗜血惡魔呢?隨著了解的增進,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鯊魚並不是人類的敵人。鯊魚吃人的記錄很少。根據美國國家地理的統計,每100萬游泳者中只有3.7個人死於鯊魚。而國際鯊魚襲擊檔案(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的記錄中,美國2003-2008年間僅4人死於鯊魚襲擊,同時間段有108人因牛引發的事故死亡。作為對比的是,每天死於魚翅產業的鯊魚約為25萬。

  

  潛水中的本奇利。圖片來源:peterbenchleyoceanawards.org

  2006年是本奇利生命的最後一年。當年,65歲的他接受了《倫敦每日快報》(London Daily Express)的採訪。「如果當時我有現在的見識,我不會寫那本書。」他這樣說,「鯊魚並不把人類當成襲擊目標,它們也不記仇。」同年2月,這位《大白鯊》小說作者、海洋保護工作者死於肺部纖維化。

  但他後半生所投身的鯊魚保護事業並沒有停止。本奇利的遺孀溫蒂·本奇利(Wendy Benchley)與環保工作者大衛·海維格(David Helvarg)聯合創建了「彼得·本奇利海洋獎」(Peter Benchley Ocean Awards)。這個年度獎項以本奇利的名義,繼續支持著為海洋保護做出卓著貢獻的人們。

  題圖來源:douban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4: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