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夢溪:反思傳統更應尊重文化的共有價值(一)

[複製鏈接]

713

主題

805

帖子

216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森林木1 發表於 2018-2-24 09: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反思傳統更應尊重文化的共有價值



鳳凰網編者按:近代以來,中國被捲入現代化大潮,由此進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迄今為止,中國尚未走出歷史三峽,仍處於走向現代的變革之中。此前,幾代思想先賢均以一己之力,探索中國的方向和現代化途徑。對中國大陸而言,中外交匯,古今融合仍是艱巨任務。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備受關注,各種學說次第登場。那麼,傳統和文化應該如何復興?中國人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自由、平等、法治等現代價值?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儒家思想可以治理現代國家嗎?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高見》採訪了研究傳統文化多年的文化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

文/鳳凰網《高見》訪談員張弘


鳳凰網《高見》:鴉片戰爭至今,中國幾代知識精英都在思考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這一問題,從晚清的郭嵩燾、王韜、嚴復,到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魯迅等等。1949年以後,海外的新儒家賡續了這一工作,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再續傳統一直走到現在,我想聽你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一下,傳統文化在過去大概近一百年來,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可以吸取?

劉夢溪:這裡有一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漢唐至宋明、清的前期和中期,都沒有中國文化這個概念。晚清西方文化大規模進來,這個概念才出現,是本土知識人士反思自己傳統出現的概念。現在對這方面的分析有不同的思路,一個叫刺激-反應的模式,早期很多人持這種看法,後來又有學者提出,認為這個模式不能完全反映中國歷史演變的情況,因為中國自身一直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在往前走,沒有他者文化的進入,也會發展到現代的中國。

這兩個說法都有道理,但內在自生的走向現代說,只能是一種假設,並沒有歷史事實為之驗證。刺激—反應理論,作為對歷史現象的一種描述,不能說完全不能成立。歷史事實是:清中葉以後,相當長的時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狀態。但在清朝的中早期,在康熙時期,當社會大體穩定下來,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康熙對科技,所謂西方的奇技淫巧很感興趣,所以他不排外。但是後來發生了耶、儒的禮儀之爭,迫使清統治者改變了政策。早期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採取的是與中國文化合作的態度,一方面要傳教,這個價值期待他不會放棄,另一方面對中國文化的拜天祭祖並不公開反對,與儒家知識分子相處甚好,直到繼利瑪竇而起的湯若望,都是如此,所以在明清兩代都受重用。中國的天文歷算基本上用的是湯若望的。後來羅馬教廷不允許傳教士對中國文化過分妥協,說中國人的那個「天」,跟他們的「天主」是不一樣的,要堅守自己的理念。在華的一些傳教士不得不奉行羅馬教廷的指令,也有一些傳教士不願意奉行教廷的指令,覺得這樣在中國根本行不通,兩方面的爭論便開始了。同時中國的一些文化人也參與到爭論裡面去了。這個爭論變得很大,傳到宮廷,已屆晚期的康熙說,別爭了,你們都回去吧!所以到雍正以後,就慢慢形成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個政策實際上一直持續到晚清。

鳳凰網《高見》:當然,我們知道後來還是被打開了,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又有哪些文化方面的問題?

劉夢溪:所以,中國的大門不是自己主動打開的,是被人撬開的,老輩的這個敘述沒有錯。清的康熙、乾隆不用說,即使嘉慶、道光時期,西方人也沒有想佔領中國領土的意思,他們是想做生意,所以才有1793年馬戛爾尼的中國之行。他的中心目的是想跟中國建立一個穩定的商務關係。他的那條船,帶來相當於一萬七千英鎊的禮物,作為謁見乾隆的見面禮,但是乾隆收下了禮物,卻沒有接受通商的要求。還禮是一個玉如意,其價值或許不低於那一船禮品。這次馬戛爾尼的謁見,也發生了禮儀之爭,是跪拜還是屈膝,還是不屈膝,或者屈一膝,爭論了好久。

你看,這些爭論背後的趨力還是一個文化衝突問題。但這些問題,並未釀成軒然大波,原因是當時的中國還有相當的強勢。漢代也是由於帝國處於強勢,佛教靜悄悄地傳入,沒有發生文化衝突。明代的天主教入華,也是如此。國家的主體強大,當外來文化進入時,就不會引發文化衝突。

為什麼到晚清發生劇烈的文化衝突?中國的國勢太弱。大規模的西方文化進來,因為力量不平衡而引起震蕩,這個震蕩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多方面原因。此情此景,你得想出一些對策。文化人、開明的官吏首當其衝,意識到中國這個古國正遇到了幾千年從未有過的「大變局」。張之洞、李鴻章、王韜等,都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識呢?外國的輪船開到長江來了,西方人大批地來到中國了,不是要阻擋不要阻擋的問題,而是有一個經濟利益的驅動,你要現代化,你要建工廠、兵工廠,你要修鐵路,要電燈,你就得承認這個不如人家的事實,不想打交道也得打交道。

鳳凰網《高見》:是的,晚清的洋務運動其實就是這樣的一次嘗試,但是它也並沒有解決文化的衝突問題,您怎麼看?

劉夢溪:這就是李鴻章起而辦洋務的背景,時間是從1860年開始,一直到1894年,經過了三十年的時間。為什麼從1860年開始呢?原因之一是1860年發生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事件,這極大地震動了清廷,原來清朝基本上不跟外國主動發生交接,這件事的巨大刺激之下,清廷才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

文化的交接不可避免,除非重新閉關鎖國,否則就無法阻擋住西方文化的進入。修鐵路有爭論,老百姓說嚇得我們的母雞都不生蛋了,破壞了龍脈風水等等。正是基於此種情況,中國的文化人提出了中國文化的問題——西方文化來了,我們自己呢?我們的固有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於是有中國文化之說。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什麼關係呢?早期人士談這個問題,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固守自大者說,西方那一套沒什麼了不起,他們有的我們早就有。但是站在時代前面的開明人物的思想是一致的:東方有聖人,西方也有聖人,在整個的價值歸屬上並不是衝突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彼此是可以互動的,甚至在追求人類幸福的目標方面,在教人行善的方面,中西兩種文化實際上有相同或相近的一面。這個思想可以直接追溯到孟子,孟子就認為人和人的「心」和「理」有所同然者,還講到「東聖西聖,其揆一也」這樣的話。當然孟子講的東聖西聖是西邊的周和東邊的齊。但這個思想可以拿來類比為說,擴大到中國和外國,也無不可。同時也在反思,中國為什麼不如人家,科技不如人家,經濟不如人家,氣勢也不如人家,原因在哪裡?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古老的帝國落後了?

鳳凰網《高見》:這種反思過程,具體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劉夢溪:早一點說,從龔自珍、魏源就開始了。龔自珍提出了「自改革」的概念,我的一位友人史學家朱維錚非常讚賞這個思想。並不是中國人不圖變,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明朝的張居正的新政,也是處於不斷的變革過程當中,但是大家有時候感到,中國歷史上的變法常常沒有一個好的結果。直到戊戌變法,一次最大規模的變法,皇帝直接出面了,結果這次變法釀成的悲劇更為慘重,這就是1898年農曆八月初六慈禧發動政變,使這次變法流產了。

但是你能看到,中國還是在不斷地反思自己。自己求變,失敗了,還會有新的求變,新的改革,所謂志士仁人前赴後繼。但是歷來都伴有激烈的爭論:改革者要求變,另一種聲音則是祖宗之法不能變,這個從宋代的王安石開始,就是這個問題。你看《紅樓夢》裡面,王熙鳳生病了,探春出來理家,我們可以講,她實際是在大觀園推行了一種新經濟政策,類似於承包制,與管理者的利益掛鉤。但在施行之前和施行過程之中,不斷引發討論,就是薛寶釵、王熙鳳說的,要叫老祖宗心裡過得去,基本的禮不能變。賈母稱讚王熙鳳,有名的話是鳳丫頭這孩子,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她懂禮,懂得維護賈府的秩序,這樣一個討論一直持續到後來的後來。

中國近代的大變化從哪兒開端呢?根本的大變化是由於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道光、咸豐以來的「自改革」,以及後來的反思,呼籲多,行動少,知識分子呼聲高,權力者無動於衷。直到中日甲午戰爭吃了大敗仗,被國人一向小視的「蕞爾小國」打得一敗塗地,以致傾家蕩產地割地賠款,如此的大刺激是以前沒有過的。於是群情沸騰,知道真的是國將不國了,全國的大變革浪潮由是而起。這個大變革直接導致了1898年的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