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志願者在「月宮」連續生活200天 打破世界紀錄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1-27 1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1月27日 02:02 新京報

  昨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艙舉行第二次換班儀式,第二批4名志願者已在「月宮一號」實驗艙中連續駐留200天,打破世界紀錄。

  

  昨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實驗室舉行第二次換班儀式,入艙志願者將完成為期105天的實驗。 新京報記者 朱駿 攝

  2017年5月,「月宮365」實驗計劃啟動,第一批志願者進入「月宮一號」實驗艙,在艙內生活60天。2017年7月,第二批志願者接棒,進入「月宮一號」實驗艙,進行了200天的實驗艙生活。昨天,完成第一階段實驗的第一批志願者劉慧4人再入「月宮」,將完成第三階段為期105天的實驗。兩批志願者進行工作交接后,第二批志願者於昨天傍晚出艙並接受醫學觀察。

  志願者的艙內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羅斯科研人員創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連續駐留180天的世界紀錄。「月宮一號」的系統閉合度與運行時間也達到國際最高水平。

  志願者每天要測健康指標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第二批志願者主要增加了健康方面的實驗,將研究人在長期幽閉環境中心理變化、腸道微生物和人情緒變化等,因此在這200天中,志願者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實驗,在艙里的一言一行、表情動作甚至於呼吸睡眠都要採集大量的數據。有固定的生物節律,科學的飲食搭配,所有的操作必須規範。因此沒有周末,也不分寒暑,從衣食住行都是統一要求的,不能在實驗期間的任何一天睡一個懶覺。

  第一批志願者劉慧作為艦長,此前完成了60天的實驗任務,這次又要進艙完成最後的105天的實驗。她對艙內的生活評價是:充實。「裡面日程安排非常滿,基本是六點半起床、晚上十一點睡覺。每人每天還要測量和記錄體重、體溫、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等健康指標。」

  志願者在艙內也有娛樂活動。劉慧介紹,從晚上6點吃晚飯開始,志願者們做飯、吃飯、聊天,「裡面可以上網看新聞,了解國家大事,也會追一些熱片,外面發生的事情通過網路也都知道。」

  這個春節註定要在艙內度過。被問到有什麼打算時,劉慧說,他們會包餃子,包餃子的食材是艙內的。也會跟家裡人和艙外值班的人送一下祝福。「還會做一下手工,裝點一下。然後和同伴分享一下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電影什麼的。」

  實驗艙內的植物長勢喜人

  劉慧告訴記者,她的專業是特殊環境生命保障技術。至於為何參加這個項目,劉慧說:「我在研究生階段的研究方向就是特殊環境下的作物栽培研究,所以我具備在艙內所需要的技術要求;另外,這個項目很重大,是世界領先水平,我也樂於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慧在艙內主要負責植物艙Ⅱ的植物系統,進行日常維護。另外還負責食物加工,作為艦長,還要負責整體的協調,關注整體實驗狀況,需要和外面保持溝通。根據實驗需要,和組員配合完成。

  到「月宮一號」,大家都會聯想到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火星救援》。劉慧說,她看過《火星救援》。至於二者有什麼區別,她說:「他們的設計只種了一種植物,就是土豆,他們的系統很簡單,只有植物和人。我們的系統更加複雜,包括人、動物、植物、微生物四環。我們在裡面的植物是自給自足的,裡面栽培的植物是完全滿足我們四人所需。植物部分的食物是由艙內提供的。」

  昨天上午,劉慧進艙后,和第二組志願者褚正佩在植物艙Ⅱ交接了工作,就開始了植物維護。記者從艙口的舷窗看到,植物艙內的植物長勢喜人,大豆已經快要成熟,黃瓜也在爬蔓,葉菜都綠油油的,生機勃勃。

  

  兩批志願者在艙內進行工作交接。新京報記者 朱駿 攝

  - 對話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

  艙內種草莓調節志願者心情

  對於志願者艙內200天打破世界紀錄,「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劉紅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志願者要克服技術上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問題,才能使實驗達到預期目的。

  志願者出艙后隔離觀察一個月

  新京報:我看在裡面的女志願者還塗了口紅,這些可以帶進去嗎?

  劉紅:昨天給她運進去的。因為她要出來面向鏡頭,女孩子要保持好的形象,所以允許她(化妝),平時是不可以的,因為艙內是相對清潔的環境,所以嚴格限制帶進去的東西,必須帶進去的,經過清潔、消毒才能帶進艙,防止把各種有病的,包括對動物、植物、人致病的微生物帶進去。

  新京報:志願者們有沒有生過病,需要隔離嗎?

  劉紅:大的嚴重的病沒有,小的感冒有過一兩次。艙裡面也種植了藥用植物,比如金劍草,采一點煮水喝,也就過去了。

  新京報:第二批志願者出艙後有哪些安排?

  劉紅:出艙後會到校醫院隔離觀察一個月。畢竟艙內相對清潔,艙外各種病原菌會多一些,出來需要先觀察和適應一段時間,不能直接跟大家見面。即將進入的志願者,也都戴著口罩。

  遇困難要克服技術和心理問題

 
格外小心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沙發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8-1-27 11:26 | 只看該作者
 新京報: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嗎?

  劉紅:困難肯定有很多,要克服技術上和心理上的問題。比如他們遇到實驗上的困難,會有心理波動,大家就要一起解決問題。設想的實驗達不到預期,也要進行調整、研究解決。

  新京報:印象比較深的是哪幾次?

  劉紅:我們遭遇了三次意外停電。兩次是市政性的,全校停電;一次是實驗艙的變壓器壞了。但都很快恢復。我們也記錄大量數據。

  新京報:志願者在裡面200天遇到過什麼心理問題嗎?是怎麼解決的?

  劉紅:遇到過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解決也是我們研究的方面。比如光的布置,各種植物如何調控心理。第二批志願者中,王偉專門負責心理學研究,他要在艙內完成課題研究。

  分批種植作物收穫能「循環」

  新京報:現在實驗艙里種植的植物都有哪些?

  劉紅:現在裡面有35種作物,核心就是小麥、土豆,少許芋頭調節,這是提供碳水化合物的,還有大豆提供植物性蛋白,油沙豆提供植物油,這些是(種植)量比較大的。此外還種了很多蔬菜,茄子、辣椒、豆角、黃瓜,各種綠葉菜都有。

  還有草莓等水果,這更多的是為了調節心情。維生素C很多植物都可以提供,但吃草莓的感覺和吃黃瓜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

  新京報:每種作物都有一定的周期,像小麥割了一茬,下一茬能不能跟得上?

  劉紅:我們是階梯半連續栽培。小麥生長周期是70天,我們每周種三批,這樣就把70天分成多個階段,每周收三批種三批,這樣就能循環起來。所有的作物都是這樣的,只不過時間會有區別。

  新京報:裡面的食物是不足的還是過剩的?

  劉紅:既不能過剩也不能不足,我們要調整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是4個人的實物量。如果有過剩就會儲存起來,畢竟產量會波動,少的時候就會用前面富餘的補充。

  新京報:今年春節打算怎麼過?

  劉紅:艙里艙外,所有的教師學生都要在實驗室堅守。艙外有條件我們的生活可以再豐富一些,但是我們要考慮艙內人員的感受,所以我們要跟艙內工作人員一樣,他們吃什麼我們吃什麼,我們不會吃更多的,也不會有更多的娛樂活動。等5月實驗結束再好好慶祝。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王俊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6: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