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離開中國時,家父在我的行李箱里放了一封長信,這是他第一次給我寫信。裡面少不了叮囑和期望,尤其深刻的一句話是:就算你身邊有1000個人在做某一件事情,那也不是你去做的理由。老爸在政府工作,一直很有自己的原則。」 來自一位知乎網友。 可以這麼說,留學是一場自我的重生。 我們放下了原本生活中所熟知的一切,離開了自己的「安樂窩」,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在這個嶄新的世界里,以往的生活方式,日常習慣全部分崩離析,我們只能默默著手重建生活秩序。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 它的痛苦之處還不僅僅在於重建過程的漫長以及細節的繁瑣,更是在於這是一場一個人的戰爭 ,你孤立無援。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出現一些之前沒有的壞習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留學病」。而留學黨們卻還不自知。 消費水平超出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 看著周圍人出手闊綽、不為金錢所累的生活,常誤以為自己也有這樣選擇的權利。對於不掙錢的學生來說,消費水平、或者說渴望達到的消費水平超出了自己、或自己家庭能負擔的地步,算是個壞毛病。 有些人會受到周圍不愁錢的人的影響,學會以各種各樣「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養生活質量」等名義去掩蓋過度消費父母金錢的事實。 想學做飯,就用家裡的錢買了上百刀全套廚具餐具,但不到半年就全變成了擺設。嘴上說著開拓視野,每個周末假期都氣勢浩蕩地走南闖北,機票租車住酒店,從來不帶打預算。 為了更新個人的形象,每學期的衣櫥不得有雷同,潮流風衣和新款名鞋一樣都不能少。為了全面發展,一學期overload三節興趣課,讓父母掏錢多買學分。 在經濟不獨立的情況下無意中過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質量,嘴上說著「留學生活就是要過得豐富」,但沒有一件事情踏踏實實能做好。心裡想著「我買的東西都是必需品」,但沒有一樣東西是離開了就不能活的。 口頭掛著「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但絲毫不在意獨立的大旗背後是一座父母堆砌起來的金山。 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則是指生活方式、人生選擇上。出國之後的留學黨特別容易羨慕那些不用顧忌學費,想讀多少年書就讀、想讀幾個專業就讀的人,還有那些可以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想去探索哪兒就去探索哪兒的人。 因此,常常會不自知地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流露出對於那些高消費的嚮往,而這常讓父母感覺到壓力。而父母只能自責道:「爸爸媽媽的能力有限,只能給你提供這樣的條件了。」 矯情病 留學海外最常見的一種「留學病」大概要屬「矯情病」了,一點點小成就都會在自己心裡無限被放大,然後陷在深深的感動中無法自拔。 周末去了趟圖書館,於是感動於自己的努力,覺得自己就是學霸本人了。偶爾下廚做了一頓飯,就感動於自己的賢惠和節儉,殊不知自己平時的吃穿用度有多鋪張浪費。 一個人搬家或者是組裝了一個傢具,就覺得自己獨立堅強,事實上,你並沒有很辛苦,也不值得被感動。 這難道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嗎? 更可怕的是留學黨們總是大言不慚地回國和家人朋友說:我很獨立。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很少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給自足。在抵抗異國他鄉生活的磨礪的時候,家人的經濟支持才是我們如此硬氣的理由。 既拿著中式家長的經濟支持,又想要西式家長的民主放任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既體現在生活方式,日常習慣上面,還體現在價值觀上。留學海外,尤其是在歐美國家的留學黨們,往往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 已經習慣於西方各種價值觀念,例如家長不能干涉孩子的選擇,父母親應該尊重孩子的一切決定等等。可是我們的國情並非如此。 所以留學黨們回到本國之後往往會特別不習慣。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以及親戚之間的關係。家長往往會處於自己的經驗,在他們認為是正確的基礎上,幫助你做一些決定。三姑六婆們也可能是出於對你的關心,對你進行各種各樣的詢問。 但是這些都不應該成為留學黨嫌棄祖國的理由。 自詡高人一等 這種「留學病」常見於本科留學生以及部分MBA以及高中留學生。 他們無法正視和承認自己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為自己帶來的巨大優勢,把自己所享受到的優質生活和教育視作中國的常態,總覺得自己「能力之外的資本等於零」,自己起點比別人高是別人太蠢太懶。 留學黨們容易以精英自詡,面對條件不及自己的同齡人時喜歡想當然地鄙視人家,在審視大眾的苦難時往往缺乏同情心,偶爾還會嘲諷後者本身不夠努力不夠聰明。 在找工作時,這種現象更明顯。一部分留學生們自認為自己從海外回來,必然可以勝任更好的工作,而不把一些普通、基礎的工作放在眼裡。最終導致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 事實上,你在努力的時候,你的競爭對手們也在努力。而你在肆無忌憚放鬆自己的時候,你的對手們可能還在努力。因此,別人並不是理所應當比你差的。 喜歡八卦別人 我們都知道,留學生的圈子特別小,基本上來自本國的留學生之間都相互認識。 這種非常狹窄的圈子勢必會造成留學生彼此之間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隱私,人們把談論別人的私事當成家常便飯。 甚至在某些娛樂party上,大家彼此寒暄后馬上就進入了「八卦」環節,把別人的生活隱私拿到檯面上供大夥取樂。 這種說人隱私,扒人取樂的習慣其實是一種特別不好的習慣。 一旦延續到了國內的工作環境,對扒人的人還是被扒的人都後患無窮;無論是對事業還是感情。 經常懷疑自己 很多留學黨在剛到達學校的時候,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那就是,自信心會經歷一個打破重塑的過程,打破是一定的,能不能重塑還要看個人。 語言不太好的時候,容易變得「孤僻」,跟人交往淺嘗輒止停留於表面,覺得自己一個人躲在殼裡會比跟其他人在一起要舒服。 想要改變以上兩點,共同的解決辦法就是逼自己走出「舒適圈」,因為「舒適圈」這個東西,是你呆的越久就縮得越小,且越難邁出走出去的第一步。所以沒有自信創造自信也要上,語言不好操著蹩腳外語也要說。 其實,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很容易被理解,畢竟大部分留學黨們本來就處於比較優越的條件之下。並且身在異國他鄉,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之中就隨波逐流了。 對於這些現象小編表示完全理解,也希望廣大的留學生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