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再論郭共戰爭:放下仇恨,才能讓中國得自由!

[複製鏈接]

343

主題

2156

帖子

2059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零雨其蒙 於 2017-9-29 08:47 編輯

        附上的是「漫漫自由路」的影評。只有放下仇恨,才能使南非得自由。
        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於中國。在中共68年治下的受害群體,只有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放下仇恨,饒恕加害者,才能讓中國新生。
        帶著仇恨的反對,只能加劇這個國家的專制和獨裁,和自由、民主、法制、憲政的理想南轅北撤。
        只有帶著和平和饒恕的反對執政黨,才能讓中國逐步新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劉曉波的道路是基本正確的。
         目前郭共的戰爭,明顯將反對中共的群眾帶上了歧路。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241639#ixzz4u1PmWtkB
【胡慧馨】
為什麼一個曾經堅信教育、努力工作、自信可以改變種族歧見的律師,後來決定以暴制暴?
又為什麼受盡27年牢獄屈辱的人權鬥士,就在政權勝券在握時,卻要求國人放下仇恨,放棄報復,堅持以和平引領南非前進?
由賈斯汀喬維克執導,根據南非人權領袖曼德拉自傳改編的傳記電影《曼德拉》,以最真實的角度,描述兒時原始部落教育如何灌輸曼德拉成為男人的啟迪,律師時代的年少輕狂、玩世不恭,與透過辯護的職責,領悟自由、公平、正義對黑人人權的重要,隨後投入革命行列,參加抗議示威,被判處終生監禁,到後來當選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的曲折過程。
經歷的主要時空為1942-1994年,片中對他的兩段婚姻,特別是與第二任太太溫妮長達25年的革命情感,和母親、兒女、友人的互動,面對混亂政局變遷的心態轉折,以及後來因觀點不同與妻子反目、分道揚鑣,也有深刻的著墨。
追求自由的熱血律師
近年來,有關曼德拉的故事與相關影片廣為人知,本片是製作團隊歷經15年的實地調查、相關人士訪談、多達 55 次的劇本修改,還由曼德拉親屬家人擔任影片顧問。所以當曼德拉的女兒辛琪看完本片時都忍不住落淚地讚揚說:「這部電影真是扣人心弦,讓我不斷流淚,因為電影非常接近事實。」本片由U2樂團創作的主題曲及縱貫全片的配樂,其天衣無縫的起承轉合,讓人心神不禁隨之回蕩,情緒激動不已。

從曼德拉在情感上浪漫多情的個性,與原先為爭取民權不惜以死明志的率真,看得出未經牢獄耗損的他,是個感情豐沛、古道熱腸、關心黑人權益、追求自由的熱血律師。他的要求並不多,只是希望黑人能與白人享有一樣的權利,能夠被自己的國家公平的對待。

但是對既得利益者的荷裔政權而言,這種基本的人權訴求,已構成叛國罪行,讓有關當局不但制定更嚴厲的黑白種族隔離政策,甚至要求黑人在自己的國家行走,都得隨身攜帶護照接受臨檢。不平的政策引發的義憤抗爭,激烈對峙造成的衝突、殺戮,讓黑白的仇恨更深,讓種族之戰的恐懼更強,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以暴制暴。

爭取黑白平等共處
種種不公不義,處處限制黑人的舉措,讓原本以和平示威表達理智訴求的曼德拉,開始投入地下暴力的恐怖行動,他們炸辦公室、工廠,他們視死如歸,他們利用媒體,他們抵死與不承認他們的政府對抗,為的只是一個國民最卑微的夢想: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裡,有一個自由的家園。

正如在面對審判上他所說的,策動破壞不是出於魯莽,基於暴力,而是自由受到擠壓,權利受到阻礙,他們反對的是白人優勢的主張,他們爭取的是黑白共處的機會平等,權利還歸於民。

不過對恨之入骨的白人而言,判決曼德拉這一群人終生監禁就是為了讓他們生不如死。44歲服刑的曼德拉,從一位律師、民權領袖,到成為屈身在窄小牢房的政治犯,27年間要舍下多少對家人、兒女的思念,對家人面對生死威脅,備受歧視,卻無能為力的懊惱、自責呢?

特別是他第二任妻子溫妮,當她入監17個月被釋放回家時,面對簇擁歡迎的群眾與媒體時,別具弦外之音的話,讓人不寒而慄。表面上溫妮感謝政府讓她成長、讓她不再年輕氣盛…,代表的真意其實是立場上的毫不妥協。她讓仇恨成為武器,以更絕烈的手段,讓種族陷於武力對抗。

黑白對決火上加油
經歷無數次的生死威脅,與無時無刻隨時被逮捕入監的恐懼,溫妮不再是曼德拉背後沉默的女人,而是靠著仇恨讓自己堅強的領導者。她的決策與走向,可以說是讓曼德拉在27年後有機會出獄,有機會成為總統,讓黑白共同治理南非的主因。

諷刺的是,因為以仇恨帶來的報復行動,也讓南非黑白對決火上加油,黑人之間的內鬥衝突不斷,讓過去還有良好法律體制的南非陷入屠殺不止的危險境地。也讓原本情感深厚的夫妻兩人,因為立場不同,走向分離。

曼德拉心中難道沒有累積與溫妮一樣的仇恨嗎?為了民主自由,他喪失了家庭的溫暖,他在兒女的成長中缺席,他無法為車禍喪生的長子埋葬,他無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然後只能每天在監獄中做苦工,等著被剪得支離破碎的信函,靠著對部落生活、家人之愛的回憶,靠著與親人相聚的夢境,走過失落,走過痛苦,走過對家人、兒女無邊的想念與愛莫能助的遺憾。可是,當歲月淘洗一波波前仆後繼、更激進暴烈的政治犯出現時,有一天如常在監獄果園種蕃茄的曼德拉,卻面對年輕政治犯對他嗤之以鼻的挑釁。

對方看不起一直是人民心中英雄的曼德拉,竟然甘心待在果園中種蕃茄。那時瀰漫在監獄外的黑白對抗,就是仇恨、激烈的武力與戰爭,那時在他妻子溫妮領導下的主流意識,就是「不要和平、我們受夠了、給我們武器」。但曼德拉變了,面對年輕氣盛的鄙夷眼光,他只是告訴他,一個人的力量很薄弱,團結才能力量大。

放下仇恨接納仇敵
過去常想英雄所以偉大,真正的理由是什麼?是他的理念,還是他的作為,還是他日後的影響?

看完《曼德拉》,最深的感觸是,他的偉大是他並不想成為英雄,只是想達成身為一個南非國民,最基本的人權訴求;他的偉大在於這個夢想讓他突破個人承受的恩怨苦難,忘卻白人曾經加諸於他的不公不義;他的偉大是因為他看重的是國家人民的未來,而非自己的權位。

如果,一個深受無理對待的人,還願意放下仇恨,以更宏大的胸襟接納仇敵,那是因為他深刻知道只有和平,只有寬恕,才能讓國家在撫平的傷口上一路向前。當然,也是因為他願意將國家的前途放在個人得失之上,才可能擁有這種超脫的胸襟,與不惜在眾多反對聲浪中堅定和平的信念與眼光。

回到開頭的問題,能夠讓曼德拉獨排眾議,要黑人放下仇恨,讓南非這個仍在風雨飄搖中匍匐前行的理念,究竟是什麼呢?下面是他念茲在茲的話語,應該可以答覆所有的疑問:

「我嚮往民主自由的理想社會,在那個社會裡,不同種族的人能夠和諧共處,擁有平等的機會。我希望我們能努力實現這個理想。如果有必要,我願意為了這個理想獻出生命。」─ 尼爾森曼德拉(1918-2013)

曼德拉_看圖王.jpg (41.72 KB, 下載次數: 18)

曼德拉_看圖王.jpg

0

主題

1209

帖子

3600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00
沙發
北極天翁 發表於 2017-9-30 12:28 | 只看該作者
這話對城市人能理解,想讓中國農村人放下各種仇恨?沒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09

帖子

279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93
3
jetfighter 發表於 2017-10-2 15:28 | 只看該作者
等中國進步到建立阿靈頓國家公墓的那一天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4: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