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幫你人肉搜索網戀對象看他靠不靠譜!這個妹子被坑后,終於把人肉搜索變成了一門生意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話說,當代社會

  交友軟體彷彿已經成了人們的『脫單神器』,不少人都成功通過這種方式遇到了真愛…

  然而,也有不少人因為這些軟體被欺騙感情,

  甚至,社交軟體還成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作案工具』。

  今天要說的這個妹子,Julie Nashawaty,就曾被不靠譜交友軟體『深坑』過。

  但她決定利用自己的奇葩經歷做些實事,避免更多人上當受騙…

  

  Nashawat曾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的運營總監,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

  2016年,這位工作狂決定改變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她註冊了社交軟體,開始嘗試接觸不錯的異性。

  Nashawat通過交友軟體前前後後大概結識了20多位『潛在男友對象』,但一次又一次不靠譜的約會經歷卻弄得她非常沮喪:

  「每一次線上聊的不錯的對象,實際見了面都不是那麼回事,有人謊報自己的年齡超過10歲,有人明明有孩子卻說沒有,至於那些已婚裝單身的男士我都不想說了,糟心。」

  

  雖然失望,但Nashawat決定還是再試試…

  一天,交友軟體再次給她配對了一位男士,並且標明了倆人的匹配程度高達92%!

  她通過對方的個人資料了解到,這是一位技術創業公司的招聘人員,喜愛小寵物,

  從相冊來看,對方也似乎很是熱愛生活。

  倆人很快就聊了起來,他們每天都互發著消息,Nashawat很欣賞對方幽默感。

  就這樣,他們決定在一個星期一的晚上約出來見一面…

  

  不過,此前Nashawat各種不靠譜的見網友經歷,已然讓她心有餘悸。

  這一次,她決定還是先簡單『人肉』一下這位看起來很不錯的大哥究竟是不是那麼回事。

  她在搜索引擎里輸入了大哥的名字,就是這麼簡單的操作,而頁面顯示的結果卻讓她驚掉了下巴:

  「我不知道他的全名,所以只輸入了一半,一條新聞顯示有個同名的男子1年前搶劫了一家銀行,我點進去一看,報道中顯示的搶劫犯長相正是我即將要見的那位大哥。」

  

  不僅如此,Nashawat還在新聞中了解到,當時這位大哥馬上就要結婚了,因為被判入獄才被女票給甩了…

  倆人聊上那會兒,大哥才剛剛被釋放,並且仍然處在保釋期!

  Nashawat馬上把截圖切給了對方,想要討個說法,可大哥的第一反應卻是…

  「哦,你怎麼知道我的全名的?」

  緊接著,大哥非常淡然的表示:

  「我只是想在交友軟體上找點樂子。」-。-

  

  好吧,

  雖然此前Nashawat的幾次約會經歷也不太愉快,但這次竟然還差點見了個前科犯,實在讓她直冒冷汗…

  她開始想,

  還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樣被這些軟體上的虛假信息給騙了?

  又有幾個人想得到在見網友前花點功夫做些基本的調查?

  同時,自己能不能做點什麼避免更多人上當受騙?

  就這樣,她開始著手查閱各種資料和案例…

  

  一份相關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顯示,約有10%的性犯罪者註冊了交友網站,

  3%的在線約會者患有精神病史,51%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穩定的伴侶,

  12%是已婚者,10%有詐騙記錄,

  還有高達81%的交友軟體用戶在個人資料中說了謊。

  

  同時,根據去年英國國家犯罪機構的報告,與網路約會有關的犯罪在5年內增加了450%。

  根據Metropolitan Police的報告,自2012年以來,涉及到各種社交軟體的犯罪增長率高達2000%。

  僅去年一年,美國聯邦調查局就收到了近15000宗有關網戀欺詐的投訴,同比2015年多出了2500宗。

  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也提到,網戀騙局受害者的經濟損失累計已超過2億3000萬美元。

  種種數據,觸目驚心…

  

  通過這些調查, Nashawat更是深深地意識到,她必須找到一種辦法來避免網戀騙局的持續發酵:

  「每個交友軟體都會有免責聲明,即提醒用戶在與網上見面的人見面時應該保持警惕,這是因為這些軟體沒有進行徹底的用戶審查。」

  「但很多人在實際約會中都遇到過麻煩,比如本人與照片不符,甚至是遭遇犯罪威脅,這種情況下,人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

  Nashawat想到,既然自己之前一個簡單的操作,就人肉出了對方的前科,

  那不如,就成立一個專業的網站,專門負責幫人們『人肉』在網上相識的潛在約會對象吧!

  

  首先,Nashawat的『人肉小分隊』完全是由人工進行調查的,而不是機器篩選…

  「當你只知道對方叫什麼,但這個人恰巧沒有在網路留下太多信息,或者說留下的都是虛假信息,那麼通過搜索引擎的篩選就很難查到他們的真實面目。」

  其次,Nashawat表示,團隊獲取信息的來源是網上的公開信息,任何人都能查到,

  他們不會在實地跟蹤某人,也不會侵犯他人隱私,因此是合法的。

  

  那麼,既然信息都是公開的,Nashawat團隊又如何能通過客戶提供的有限信息去茫茫互聯網找到真正有效的『實錘』呢?

  她表示整個調查團隊都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並且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搜索法則。

  每位申請『人肉調查』的客戶需要提供對方的基本信息包括:名字,電話號碼,等網聊過程中提到過的有用線索。

  然後,由兩名員工獨立的分別根據這些信息在全網進行搜索。

  最終的調查報告包括:

  完整姓名、年齡、性犯罪史,前科記錄、社交媒體側寫,興趣愛好等等通過公共網路信息能查到的一切…

  「這些專業的調查員分頭查出的結果基本都是一致的。「Nashawat說道。

  

  經過網站近一年的運營,已經看過無數調查結果的Nashawat表示:

  「人們帶著對網友的一絲疑慮來找我,但最後查出來的事實證明,直覺這東西還真的挺准。「

  

  幾個月前,Nashawat幫朋友調查在Tinder結識的一位網友,這倆人馬上就準備見面了:

  「那次都沒費多大功夫,就是谷歌了一下對方的名字,就發現兩年前這個人因為在夜店鬧事差點被送進監獄。」

  

  一位名為Alexandra Cann的客戶也希望Nashawat團隊幫助調查她即將見面的網友。

  但最終的結果顯示,這名男子不僅謊報了自己的年齡,還曾經受到私藏毒品的指控。

  而最令Nashawat揪心的一次調查,還得算她意外發現了一名潛在的犯罪嫌疑人:

  「客戶托我們調查一個男網友,我們發現這個人和女人約會的真實目的是騷擾對方的孩子。」

  

  更不可思議的是,Nashawat經手過的所有調查結果顯示:

  45%的被調查對象都在隱瞞一些事,9%已婚,9%有逮捕記錄,11%的個人信息自相矛盾,還有16%是『釣魚』人員(製造虛假身份)….

  

  不過,她表示儘管調查過程是人工操作的,但給出的報告是純信息性質的,他們不會發表任何觀點性的建議,不會根據搜索結果判定調查對象的『好』與『壞』:

  「有些人,即使看到了結果中的負面信息,他們依然會去見面。「

  「並且,結果並不總是悲觀的,曾經有一位顧客就因為結果顯示對方非常慈善,表示自己更喜歡對方了呢。」

  

  Nashawat無法透露更多個人案列,但她表示這些調查過程絕不僅僅只是在搜索框輸入個名字就可以解決的:

  「任何人都會用谷歌,但要從這些公共信息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是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

  目前,Nashawat團隊的收費標準大約是23.5英鎊每次,24小時之內就能拿出最終調查報告。

  而網站的收入一部分用於維護團隊維護,另一部分則捐贈給了遭遇過家暴的受害者。

  

  「現在,很多人在網上交友的過程中都會通過對方的好友列表啦,發表的帖子啦,來驗證他們的生活圈和人品。」

  「但事實上,很多危險分子過的都是雙重生活,社交媒體上的只是表象,那裡只是他們用來『包裝』自己的平台。」

  「如果人們能夠在深陷困境之前就發現那些潛在的威脅,那是最好的。」

  「如果不能,我希望我在做的事情能夠儘力保證他們的安全。」

  

  好吧,

  感覺這姑娘,也是有點厲害呀~

  網戀有風險,脫單需謹慎吶各位-。-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4: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