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歐高福利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鳳凰財知道 文/量子投資

  不止是中國人,一些美國人也對北歐模式心馳神往。2016年美國大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就稱讚道:「我們(美國)應該把目光投向丹麥、瑞典和挪威這樣的國家,學學他們為勞動人民都做了些什麼。」但可惜,人們對北歐國家所有浪漫美好的幻想,要麼錯誤,要麼過時。

  在變身為高福利國家之前,北歐各國已經靠自由貿易甩全世界好幾條街了

  毫無疑問,北歐國家在過去一百多年間積累了數量難以置信的財富。1870年-1970年,北歐各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

  不過,這些財富和「高福利」、「大政府」或者「社會主義」沒多大關係。瑞典成就斐然,不是因為瑞典有什麼過人之處,而是因為它和其他成功國家一樣,有著一套運轉良好的資本主義制度。瑞典工業經濟研究所的安德里亞斯·伯格(Andreas Bergh)梳理大量過往研究發現:18世紀,瑞典引入私有產權,促進了農民土地產量;19世紀中期,瑞典建立私人商業和儲蓄銀行,農民儲蓄和私人投資開始蓬勃發展;當時的財政大臣約翰·格里彭斯泰特(Johan Gripenstedt)奉行自由貿易,瑞典從人口、貨物和資本的自由流動中獲益匪淺;更不用說19世紀中期,瑞典還擁抱了新聞自由、男女平等,廢除了貴族享有的特權,為清廉政府鋪平了道路。

  北歐國家人均壽命之高、嬰兒死亡率之低,也常常讓很多人痛恨自己「投錯了胎」。但在變身為高福利國家之前,北歐各國已經能夠甩全世界好幾條街了。倫敦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尼梅·塞南戴吉(Nima Sanandaji)在《斯堪的納維亞沒有例外》一書中提到:1960年,挪威的人均壽命為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中最高,緊隨其後的是瑞典(第3)、冰島(第4)和丹麥(第5)。當時北歐國家稅收佔GDP的比重和美國不相上下(30%左右),也就是說北歐還沒來得及建立起高福利制度。但到了2005年,恰恰當這些北歐國家紛紛轉型為高福利國家之後,他們與英國、美國之間的人均壽命差距反而被大大縮短了。

  羨慕北歐高福利可以,但最好別以為北歐社會要比美國更不用「拼爹」。

  中國人羨慕平等的北歐國家,確實情有可原,畢竟雙方完全是兩個世界。但最好別以為是高福利制度帶來了平等。兩位瑞典經濟學家耶斯佩爾·羅伊內(Jesper Roine)、丹尼爾·沃登斯通(Daniel Waldenstr?m)告訴我們,20世紀頭80年瑞典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有了巨大改觀,但是絕大多數改善,注意是絕大多數,在瑞典還沒變成高福利國家之前就已經發生了。

  另外一個殘酷事實可能更讓北歐粉心碎:北歐國家高福利下的平等,不見得能比「水深火熱」的美國好多少。我們知道,不管在哪個國家,人們普遍希望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經濟學家就用「社會流動性」來衡量下一代人的收入多大程度是由父母的收入所決定。

  但美國經濟學家、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參與的一項研究,就試圖幫助大家正確地認識世界。研究發現,比起美國來說,丹麥貧窮人家的孩子不會更有可能得到一份中產階級的工作。而且,如果一對丹麥父母沒有大學畢業,那麼他們小孩上大學的機會和相同條件的美國人一樣沒什麼希望。丹麥社會流動性看起來高,那只是因為丹麥把征來的高額稅收轉移給了窮人,從而「壓縮」了代際之間的不平等。如果只考慮工資的作用,不考慮稅收和收入轉移的作用,丹麥和美國就非常相似。

  就如同《大西洋月刊》所說,儘管丹麥對於福利非常慷慨,但機會平等在丹麥不存在,在美國也不存在。即使在童話般的丹麥,父母也很重要。那麼北歐其他國家呢?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格雷戈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的論文揭示,18世紀的瑞典精英——醫生、律師和大學生,他們的後代到現在仍然是精英,和英美國家沒有什麼兩樣。

  此外,芬蘭100%的億萬富翁,他們的財富都來自於繼承,而在美國,這一數字僅為28.9%。這意味著,如果一個芬蘭人出生時不是億萬富翁,那他這輩子就可以對此死心了(需要再次強調,這只是發達國家之間的對比,中國的社會流動性和這些國家之間有巨大鴻溝,這裡就不自取其辱了)。

  北歐早已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個高稅收、大政府的北歐,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自由貿易者。

  或許是北歐五國太不起眼了,當人們還沉浸在對北歐不切實際的迷戀中時,北歐其實已經悄然轉變。上文提到瑞典在1970年曾經是世界第4富有國家,但他們非要進行所謂「第三條道路」社會主義試驗。瑞典在隨後二十幾年中一落千丈,在富裕國家排行榜上下滑至第14名,經濟增速排在西歐倒數第二。此後瑞典痛定思痛,進行了大量去管制和私有化的改革。

  《經濟學人》報道,瑞典把公共開支佔GDP的比例,從1993年的67%降到了2013年的49%;個稅的最高邊際稅率降到了57%,一大堆財產稅、贈與稅、遺產稅紛紛被廢除;瑞典大膽引入教育券制度,讓那些不願意把孩子送入公立學校就讀的家長,能夠選擇私立學校(另一篇研究還證實,這促進公立與私立的競爭,提高了平均大學入學率與受教育年限);在醫療服務和老年人看護領域,私人公司能夠介入與政府競爭;瑞典甚至對民航管制進行了私有化。

  這些眼花繚亂的漂亮數字和實例都在說明,瑞典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大政府、大規模公共支出的擁躉。我們再看其他北歐國家,如今的丹麥擁有全歐洲最自由的勞動力市場,它同樣允許家長花政府的補貼把孩子送去私立學校,如果學費不夠自己來補齊。芬蘭則利用風險投資家的天使投資人的本領,促進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北歐國家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甚至比美國還低……難怪在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度年度榜單上,北歐五國都排在前列。難怪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榜單上,除了冰島之外,其他北歐四國都在前12名之內。

  為什麼北歐國家要做出這樣的改變?丹麥歷史學家貢納爾·莫根森(Gunnar Mogensen)說:「我們的福利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是極好的,我們只有一個小問題,那就是我們負擔不起。」上文提到的尼梅·塞南戴吉則在《外交事務》上撰文,「就像其他國家,北歐國家在經歷自由市場改革時繁榮,在稅收和政府干預經濟行為增加時止步。」 顯然北歐國家總算明白,他們也無法逃脫基本經濟規則的掌控。

  

143

主題

989

帖子

203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37
沙發
飛龍之雲 發表於 2017-6-17 09:10 | 只看該作者
北歐早已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個高稅收、大政府的北歐,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自由貿易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5: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