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書筆記—— 攝影的藝術(1/Chapter 1)

[複製鏈接]

15

主題

16

帖子

277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花自飄零零 於 2017-6-4 11:10 編輯

《攝影的藝術》(The Art of Photography)是世界頂級攝影師布盧斯.巴恩博(Bruce Barnbaum)所寫。
正在閱讀,做下讀書筆記,保存並分享。





用攝影交流(Communication Through Photography)


攝影是非語彙性交流的一種形式。在最佳情況下,一幅照片可以把一個人(攝影師)的思想傳達給另一個人(觀看者)。在這方面,攝影類似於其他非語彙性藝術形式,例如繪畫、雕塑和音樂。貝多芬的交響曲可以向它的聽眾訴說;倫勃朗的繪畫可以與它的觀眾傾談;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可以和它的傾慕者交流。現在,貝多芬、倫勃朗和米開朗基羅已經無法親身解釋其作品背後的含義,但這種現身說法早已變得多餘。即使他們不在,交流依然可以實現。

真正的攝影師擁有一種共同的特質,觀看他們的作品可以勝過對主題和事件的直接介入。一張有意義的照片——一張成功的照片——可以做到以下的其中一點。它可以讓觀看者(或者迫使觀看者)注意到一些曾經見過多次,卻沒有真正看清的事物;可以讓觀看者看到一些他從沒預見的事物;可以提出問題——也許是不確定或者無解的問題,從而產生神秘感、疑問或不確定性。換句話說,它可以拓展我們的眼界和思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見識面。它喚起了敬畏、驚奇、趣味、憐憫、恐懼或其他上千種反應。它向我們的世界發出新的光芒、提出新的問題,或者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攝影固有的「真實性」,使它區別於其他所有的藝術形式。只要運用恰當,攝影可以成為最永恆的藝術形式。


《攝影背景》 一棵古老的西岸紅雪松,胸徑約4米,位於華盛頓州北瀑布公園的雨林,它在一個世紀前被砍伐,並被十幾棵細長的樹木取代,這些新的樹木加起來的木材量(板英尺)還不如原來這一棵。地面上沒有蕨類、灌木和苔蘚,所以新的樹林不適合野生動物生長。木材公司聲稱「美國現在的樹木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他們沒說錯,但這完全是欺騙性的言論。這是一片死去的樹林,一片樹木農場。這張在我家附近拍攝的照片,目的是要展示工業化砍伐(委婉地說是「收穫」)的危害。沒有任何其他藝術形式,可以比攝影更能表述這樣的信息(見圖1-1)。




要創作一次有意義的表述——一幅永恆的攝影作品,攝影必須具有對世界(真實世界或者虛擬世界)的洞察力,使作品超越那些不經意的、「一瞥即過」的、被認為缺少個人意義的情景。攝影師必須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它的廣袤,它的微妙。這種個人認知能產生攝影所需的洞察力,從而可以在最有效的時刻、採用最具眼光的方式拍攝主題,傳達強烈的本質意義或深刻的內在含義。這適用於攝影的所有領域。

攝影師如何通過攝影向其他人進行這種有意義的表述和情感交流?我認為,問題的答案應涉及個人和實踐兩方面的考慮。而在個人的、內在的一方面,又有兩個相關的問題:第一,你的興趣是什麼?第二,你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作出怎樣的行動?

有百萬人讀你,不如有一人讀懂你;有一堆人喜歡你,不如有一人愛你;有一群熟人,不如有幾個朋友。

0

主題

4

帖子

605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05
沙發
煙波酒徒 發表於 2017-6-6 06:11 | 只看該作者
看來好的作品是直抵內心的,是種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16

帖子

277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774
3
 樓主| 花自飄零零 發表於 2017-6-20 03:35 | 只看該作者
煙波酒徒 發表於 2017-6-6 06:11
看來好的作品是直抵內心的,是種更深層次的思想交流

生活中所有能夠直抵內心的,都是深層次的。。
你不用浪費時間給我在這裡留言的,貼出來,一起讀,便好
有百萬人讀你,不如有一人讀懂你;有一堆人喜歡你,不如有一人愛你;有一群熟人,不如有幾個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