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八千湘女上天山」:中華兒女志在四方是幸福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10 06: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郭松民 烏有之鄉網

  這兩天,因為「開放代孕」的話題,將共和國初期「八千湘女上天山」歷史再次帶入了人們的視野。

  一些人以激烈的語氣抨擊當時「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決策者以及那個時代,把上天山建設新疆的「湘女」和「代孕」划等號,說她們是被用來「給當兵的一人發一個老婆」,又可憐她們的「夢想與才華被當成垃圾一樣拋棄」,隨即又引發了一陣要清算歷史的喧囂。

  坦率的說,這種似乎帶著爆表「正義感」的譴責,實際上是對歷史充滿了無知和誤讀,讓我們不知道該是可氣還是可憐。

  其實,「八千湘女上天山」從來不是什麼「塵封的歷史」,所有的史料都是公開的(大家可以自行百度)。謠言和喧囂迫使一些當年「湘女」的後代出來闢謠——

  

  

  1957年上映的由中國當時最美麗的女影星王丹鳳主演的電影《護士日記》,講述了一名上海女青年,響應祖國「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號召,自願報名到了西北某工地的醫療站,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成長,並愛上了工地的指揮長——一位老革命的故事。

  這部電影(也許還應該加上一部《年輕的一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歷史。這就是五十年代的社會風氣:青年男女以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榮,以在火熱的戰鬥和創造性的生活中獲得愛情為最大幸福,以在大城市坐享安逸的生活為恥!

  

  作為後人,如果不能理解前輩的精神境界,至少也要感恩他們的貢獻與犧牲。

  既不能理解,又不能感恩,反而從自己灰暗、狹隘的小資生活出發,帶著一種夜郎、井蛙式的自信,對前輩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的史詩般的生活妄加評論,這不是讓自己顯得可笑嗎?

  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會出現後人對前人的幸福和英雄行為完全不能理解的狀況?

  

  要知道,這意味著我們的傳統和文化都出現了斷裂,同時也意味著,一旦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刻遇到危機,我們將無法從前人那裡汲取力量。

  原因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但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成災應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而作為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分支,「傷痕史學」在建構這樣歷史觀的過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什麼是傷痕史學?簡言之就是把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新中國前三十年的歷史,敘述為一種個人不斷受委屈、不斷吃苦遭罪,以至於傷痕纍纍的歷史。用個人的凄凄慘慘遮蔽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輝煌勝利,遮蔽了新中國凱歌行進的歷史,也遮蔽了個人投身於一個宏大事業后所產生的巨大成就感和幸福感!

  

  傷痕史學隱然成為一切歷史敘述的主旨,滲透到影視作品、紀錄片、個人回憶之中。在一些時間跨度很長的電視連續劇如《激情燃燒的歲月》、《金婚》、《北平無戰事》、《人間正道是滄桑》、《老農民》等,我們都能看到傷痕史學的基礎性作用。

  

  傷痕文學和傷痕史學互相滲透,相互印證,塑造了幾乎兩代人的歷史觀。

  如果你告訴這些被深度洗腦的人,革命年代的人是幸福的,中華兒女志在四方是幸福的,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幸福的,用勞動去創造新生活是幸福的,他們甚至會像聽到天方夜譚那樣感到不可思議。

  

  被傷痕文學和史學洗腦的人是可憐的,因為事實上他們的生活才是灰色的、無聊的。他們所謂的幸福不過是一點購物消費的快感或一些生理上的刺激,他們不能理解創造性的生活,不能理解偉大的事業,不能理解戰勝敵人或戰勝困難后所感受到的巨大愉悅,更不能理解把自己同人民革命或祖國建設融為一體后,所獲得的那種近似永生的幸福感!

  當然,他們也永遠不能理解保爾·柯察金的名言: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中華民族未來的路還很長,「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做不了民族脊樑!擺脫傷痕史學的控制,重建我們的歷史敘述,接續前輩的光榮,是我們今天要做的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0: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