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范蠡:政商兩道遊刃有餘的成功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2-3 05: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伍玉成 文史天地

  春秋後期在今天江蘇北部、安徽一帶有一個國家,那裡的君主起用了一個能人,使得國家由近乎滅亡卻得到復興,最終竟打敗了強大的對手,因而聞名於各國。就在這位能人功成名就,即將紅得發紫之時,他毅然放棄所有的功名、爵位,離開了這個國家,真有那種「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邁氣概。

  離開之後,他下海經商,從頭開始。父子幾經努力,沒太長時間,又竟然發家致富,成為當地難以匹敵的富人。有的國家又慕名請他為相國,就在他任期屆滿之時,他將資財分散給他人之後,又去了外地定居。他既不戀權位,又不貪錢財,還事事做得成功,真正是一位奇特的人,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這個人就是具有高智商的范蠡,他所輔佐的君主就是越王勾踐。

  一、既有預見,又敢面對

  春秋後期在今天江蘇、上海一帶有個國家叫吳國,與當時的越國是相鄰的國家,但是這兩個國家的關係一直不好,越王允常與吳王闔廬常常是矛盾不斷。允常病逝之後,兒子勾踐繼位,成為了新的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月不詳。他隨朋友文種來到了越國,兩人都做了越國的大夫,經常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

  

  吳王闔廬看到勾踐剛剛繼位,沒有什麼經驗,越國又處在治喪期間,覺得有機可乘,便發動對越國的戰爭。他沒想到碰到的對手勾踐並不那麼好對付。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這「死士」有兩種解釋,一是說越王勾踐組織了敢死隊,一是說組織了一批犯人,總之讓這些人排成三行,直向前沖,一直衝到了吳國軍隊的陣地之前,他們大聲地吶喊,接著一個一個地自殺。吳國的軍人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會要幹什麼,正看得目瞪口呆,十分驚詫之時。後面的越軍一擁而上,將吳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吳軍中計,十分慌亂,一下子就潰不成軍,在檇李(今浙江嘉興一帶)遭到了大敗,連吳王闔廬都被箭射傷。闔廬又羞又氣又恨,很快就不治而亡。臨終之時,闔廬很沉痛地對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能忘記這仇恨啊!」

  夫差當上了新的吳王,他一直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囑咐。他日日夜夜地訓練軍隊,一定要為父親復仇,滅亡越國。

  越王勾踐得到情報以後,心想哪能讓你把軍隊訓練好了,等著你來打我呢,我得先發制人,因而就主動挑起了對吳國的戰爭。

  范蠡是理智的,他勸勾踐說:「兵器是兇器啊,再說先發動戰爭也違背道義。好戰而動用兇器,不會有好的結果!」

  勾踐沒理會這意見,悍然對吳國宣戰,很想複製一次上次那樣的勝利。

  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后,就派出全部精銳的軍隊,進行反擊,很快就在夫椒這個地方打敗了越軍,而且消滅了越國的主力部隊,越王勾踐只得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退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吳軍乘勝追擊,把越王勾踐和他的殘餘緊緊包圍在會稽山上。當初自認為戰爭必勝的勾踐真是後悔莫及。

  在這即將身死國滅的情況下,勾踐只得找來范蠡,很後悔地說:「我沒有聽從先生的意見,以至落到今天這地步,現在該怎麼辦呢?」

  范蠡不僅事先有預見,而且還敢於面對失敗。在失敗之後,他不是埋怨勾踐,而是勸他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起來。他告訴勾踐,勝負是兵家之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保住了自己和國家,日後就會有辦法。他勸勾踐要能伸能屈,趕緊向吳國求和;對吳王要用韜晦之計,要裝得謙卑有禮,不僅送去優厚的禮物,而且一定要向他表示:服從他,事奉他。

  在這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勾踐只好答應了,便派大夫文種去向吳王求和。文種哀求吳王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勾踐讓我向您報告: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意思是勾踐完全投降,順從吳王。

  看著吳王要允許的樣子,吳國大夫伍子胥馬上勸阻說:「決不能答應他們求和,這是上天把越國賜給您的好機會啊!」在這情況下,吳王沒有立即答應。

  文種回到越國,報告了情況。勾踐看到求和沒有希望,就打算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宗廟裡的寶器,和吳軍去決一死戰。文種勸告說:「大王,別這樣,還有辦法可想。我知道吳國的太宰噽是個貪婪的人,我們可以用重金賄賂他,讓他替我們說話。」

  死馬當活馬醫吧,勾踐只好這樣安慰自己。他讓文種暗暗地送給太宰噽一些珍寶與美女。太宰噽欣然接受之後,便帶著文種再次去見吳王。文種對吳王說:「還是希望大王赦免勾踐的罪過,他會把我們國家所有的寶器獻給您。要是他得不到赦免,他就會孤注一擲,帶著剩下的五千人和您死拼呀,這樣大王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就在這時,太宰噽也幫腔說:「是呀,如果您赦免了他們,越國作為服從您的屬國,勾踐作為您的臣子,有什麼不好呢?」

  伍子胥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有些氣憤地說:「現在不滅亡越國,您以後一定會後悔的。勾踐是賢明的君主,文種和范蠡又是很有謀略的大臣,他們回到國內,將來是會要鬧事的。」

  吳王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終於赦免了勾踐。勾踐就帶著軍隊回國了,越國因而得以保存下來。

  越王回到國內以後,總結了這次慘敗的教訓,並且在范蠡、文種的幫助下,振作起來,開始苦心經營:他埋葬陣亡的官兵,慰問受傷的戰士,撫養生還的士卒……,還革除了那些百姓不滿的政令。他親自參加生產,妻子也同百姓一樣織布。在生活上他非常節省,吃的是素食,穿的是粗布衣裳。他還在自己坐卧的地方吊著一個苦膽,起床、睡覺之時,甚至是吃飯時,常常嘗一下苦膽,用這提醒自己:「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

  按照求和時商定的條件,越王和范蠡還得去吳國做人質,因此越王只得派遣300人到吳國去當奴僕,自己還到了吳國,擔當吳王夫差出行時的馬前卒,卑躬屈膝地侍奉吳王。在范蠡的耐心勸慰和幫助下,勾踐忍受著極大的屈辱,在吳國生活了三年。

  勾踐與范蠡在吳國的表現,使吳王夫差覺得勾踐君臣對他事事服從,畢恭畢敬,決不會有反叛之心,因而就放心了,於是便讓他們回國了。

  二、等待時機,為越雪恥

  回國以後,勾踐對范蠡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國家,請你好好地計劃吧。」意思是要把治理國家的任務交給范蠡。

  范蠡坦誠地回答說:「治理百姓,發展生產,使五穀豐登,人口繁榮,使君臣上下各稱其心,我不如文種啊。而用兵打仗,當機立斷,辦理外交,文種卻不如我。」於是勾踐考慮一番之後,讓大夫文種管理國家的內政,而讓范蠡處理對外事務。

  回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89年),勾踐就迫不及待地找范蠡商量報仇的事,他想要征討吳國,一雪多年的屈辱。范蠡一聽就連連搖頭,他說:「現在還不是時候啊。時機沒有到,勉強去做那是不會吉利的,大王還是等待時運的變化吧!」接著他又滿懷信心地說:「吳國早晚是您囊中之物,這是沒問題的,但若過早地復仇,吉凶就難以預料。」勾踐一聽,只好作罷。

  一年過去了,勾踐又對范蠡說:「上次談到征討吳國時,你說不可以。現在吳王沉溺於享樂而根本不顧百姓,朝政也很腐敗,上上下下都是苟且偷安。我覺得這個時機不錯。」

  范蠡還是搖了搖頭,他說:「大王所說的是事實,吳國人事的變化已經有了可乘之機,但是上天還沒有出現相應的預兆,您還是等一等吧。」越王便又同意了。

  又過了幾年,勾踐又問范蠡:「以前你說時機未到,現在吳王殺害了敢於直諫的忠臣伍子胥,這是他自作孽呀,現在總可以了吧!」

  范蠡耐心地解釋說:「吳王雖然殺害了忠臣,倒行逆施,但天地還沒有顯現出滅亡吳國的徵兆。現在就去征討,還沒有足夠的把握。大王您還是耐著性子再等等吧!」越王雖說心裡不太高興,但他還是答應了。

  又一年的春天,伐吳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這是公元前476年,吳王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與多國諸侯會盟於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邊)。吳國精銳的部隊都跟隨去了,只有為數不多的老弱部隊與太子在都城留守。見到吳國後方非常空虛,勾踐找范蠡商量,范蠡說時機已經成熟,而且說「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而成災」。意思是機不可失,天賜良機,不接受反而會得到災禍。於是越王勾踐乘虛進兵吳國,很快就攻入吳國的都城,殺死了太子。

  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后,非常著急,這時他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後會失去面子,就堅守秘密,並派人帶上厚禮向越國求和。越王估計自己一時也不能滅亡吳國,就暫時達成了和議。

  這以後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國、晉國的戰爭中傷亡很重,所以吳軍最終大敗,越國軍隊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走投無路之下,吳王只得派使者去向勾踐求和,也想重複當年越國求和那種情景。

  面對吳王的求和,勾踐有了些動搖。就在這時,范蠡對越王堅定地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我們了,我們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我們謀划伐吳已經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能夠這樣忘記會稽的苦難嗎?」

  越王勾踐說:「您說得對,但我無法面對吳國的使者。」

  於是范蠡對吳國使者說:「君王已經全權委託我來處理了,這是上天把你們國家賜給我們,我們哪能違背天命呢!你趕快走吧,否則就對不起了。」接著范蠡揮動鼓槌,擂鼓進軍,很快就殲滅了吳國的殘餘部隊。吳王夫差這時既後悔又羞愧,只好自殺了。自盡時,他遮住自己的面龐說:「我真沒有臉面去見到伍子胥啊!」

  在范蠡的輔助下,越王勾踐就這樣滅亡了吳國,一時間威震天下。

  三、經商有道,致富萬金

  越軍浩浩蕩蕩勝利回國了,當大軍回到五湖(今太湖流域一帶)時,范蠡向正在得意洋洋的越王辭行說:「君王,請您努力自勉吧,我將不再踏上越國的土地了。」

  勾踐一聽,異常驚詫,他趕忙詢問原因。范蠡說:「我聽說,作為人臣,若君王憂慮,臣子應勞心勞力;若君王蒙受恥辱,臣子應以死相報。當年大王受辱,我之所以沒立即去死,就是為了輔佐您報仇雪恨,如今大功告成,我請求領受當年會稽之恥而應該受到的處罰。」

  勾踐極力挽留道:「您聽我的勸,同我一起回國吧,我與您平分越國。」接著他嚴肅地威脅說:「您要是堅持不聽的話,那我就要嚴懲你和你的親屬!」

  范蠡回答說:「做君主的執行自己的命令,做臣子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於是就整治行裝,帶著親屬、隨從和一些珍寶,乘坐一隻小船悄悄地離開了,從此沒有人知道範蠡去到了何方。

  人們都很不理解范蠡為什麼在功績卓著時,在得到勾踐極為信任之時,竟然要離開呢?其實,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范蠡在與勾踐長期的接觸中了解勾踐的個性與為人。他走後曾經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很坦誠地勸告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勸文種也趕快離開勾踐。

  遺憾的是文種沒有離開,果然被范蠡不幸而言中,沒過太久,文種就被勾踐迫害致死。

  具有預見性是范蠡智慧高超的表現,而行動的果決也是他成功的原因。身處順境,名聲震天之時,他不圖名聲,不戀權位,毫不猶豫地功成身退,從而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范蠡離開勾踐以後,就沿著海路來到了齊國,他改名換姓,叫「鴟夷子皮」,在海邊暫時住了下來。他帶著兒子一邊耕種田地,一邊利用海洋的資源,經營著副業。他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吃苦耐勞,十分勤奮。沒過太長的時間,收穫就非常豐富,加上他又會進行貿易,很快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鴟夷子皮」一下子在齊國就很有名聲。

  齊國人聽到鴟夷子皮致富的消息后,很是欽佩,上上下下都認為他很有才能。齊王也因此很重視他,便把他請到齊國都城臨淄,聘他做相國。

  幾年後,任期屆滿之時,范蠡很有感慨地說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他又主動辭去了官職,歸還了相印,接著又把他的一些財產分給附近的鄰居和與他交往的鄉親,帶著一些財寶和家人再次悄悄地離開了,誰也不知道這鴟夷子皮先生到哪裡去了。

  范蠡經過一些時日,輾轉來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這裡交通便利,是天下的中心,與各諸侯國四通八達。貨物的交易非常方便,是一個很好經商的地方。於是他決定在這裡住下來。這時他又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稱為「朱公」。他不僅和親屬在這裡從事耕種,飼養家畜,努力生產,而且還大規模地從事商業活動。他根據市場的需要儲存貨物,等待時機,加以轉賣。由於他善於經商,又講誠信,薄利多銷,就迅速地打開了局面,很快又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名聲顯赫的富翁,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可說是豐富多彩的一生,是艱苦奮鬥,事業成功的一生。他曾多次成功轉換角色。在從政時,他有預見,有謀略,幫助慘敗的勾踐打敗強敵,雪恥復國,使勾踐重新站立起來,並一時稱霸於中原。毫不誇張地說范蠡應當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他離開勾踐以後也沒有去享清福,而是從頭開始,重新創業。他務農種植,發展農業,還因地制宜,開發海產,因而勞動致富。定居陶地以後,充分利用陶地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把精力投人到商業經營之中。他採取「人取我予」的原則,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滿足了人們生活上的需要。他還善於預見市場形勢,提早準備貨物,抓住商機進行「待乏貿易」。這樣便佔據了市場上制高點,擁有了經營的主動權。特別難得的是范蠡並不唯利是圖,在經營上從不追逐暴利。《史記》上說他「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也正因為他很懂得市場的規律,經營有道,因而能致萬金。從這方面說,范蠡又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當之無愧的「商聖」。

  范蠡致富之後,並不只是守著這些財富,做一個守財奴,而能「富好行其德」。 他不止一次地把辛苦掙來的錢財分給窮人、鄉鄰和親戚朋友,慷慨地回報社會。可以說他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位慈善家。

  無怪乎司馬遷讚揚范蠡說:「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則成名。」

  唐代詩人汪遵也曾寫詩讚道:「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范蠡確實是古代的一位傑出人才,他無論是從政、經商,還是從事慈善事業,都相當成功。他一生當中有著多個閃光點。他的好品德,他從政、經商的一些經驗,對我們當下發展經濟、建設和諧社會,都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1 13: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