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老嫗感染超級細菌身亡:對26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7-1-17 2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01-17 23:08:52 來源: 澎湃新聞網(上海)

  (原標題:美國老嫗感染「超級細菌」身亡:對26種抗生素全產生耐藥性)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對所有現存抗生素無動於衷的「超級細菌」出現了,這不再只是醫生的擔憂,而成為了事實。

  近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發表了一項病例報告——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里諾市,一位70多歲的女子感染上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簡稱CRE),對美國現有的26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一般被認為是目前人類對抗細菌的「底牌」。「超級細菌」的出現是因為隨著抗生素無節制的濫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速度快於抗生素的更新換代。

  這位女子在印度生活過一段時間,因為大腿骨折及其引發的大腿骨、臀部感染,曾多次在印度的醫院就醫。2016年8月,已回到美國的這位女子在里諾的醫院被確診患有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期間,主治醫生使用14種抗生素,但女子的病情沒有好轉,直到2016年9月初,情況急轉直下,患病女子不治身亡。

  醫院送檢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后才知道,該女子所感染的細菌不只對14種抗生素無效,而是對美國現有的26種抗生素全部產生耐藥性。這讓醫生束手無策。

  在得知該女子感染上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后,當地醫院採取了及時的隔離措施,對醫護人員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好在該女子也一直在獨立病房。

  該女子感染的細菌因為「全耐藥性」而被稱為「噩夢細菌」,如果廣泛傳播,後果不堪設想。當地醫院對期間所有在院人員進行了檢查,所幸沒有檢測到有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擴散的跡象。

  但近日,《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剛出爐的一項研究表明,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傳播可能正在以一種隱秘的方式在進行,因為攜帶有這種細菌的患者可能沒有癥狀。

  研究者提取了美國4家醫院患者中約250份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樣本,分析認為樣本中含有的豐富耐葯基因很容易在不同菌種之間交換。雖然研究者沒有找到耐葯菌交換的證據,但他們看到了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的種類很多。在沒有任何癥狀的情況下,耐葯菌可能已經進行隱蔽的擴散。

  「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就像隱形殺手,因為它不像沙門氏菌那樣一感染上就會生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抗生素耐藥性專家Tim Johnson把「超級細菌」比作慢慢滴水的水龍頭:「它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不引起有癥狀的疾病,就潛伏在身體里。」

  據CNN報道,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科細菌有兩種類型,一種為「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型(New Delhi metallo-beta-lactamase,簡稱NDM)」,另一種為「肺炎克雷伯桿菌型(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簡稱KPC)」,而內華達州這位去世女子感染的是NDM型。一般而言,較之NDM型,美國出現KPC型患者的較多。截至2017年1月6日,有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記錄在案的NDM型病例有175個。

  「這個病例非常重要,因為它告訴我們即使這種情況很罕見,但還是發生了,為我們敲醒了警鐘。」該女子所在縣城的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預防部主任Randall Todd對《赫芬頓郵報》說,這是他第一次遇到全耐藥性病人。

  事實上,不管是全球範圍內還是美國境內,這都不是第一次出現感染「超級細菌」的病例。2016年5月,美國衛生官員就報告過賓夕法尼亞州一位49歲尿路感染的女性對所有已知抗生素具有抵抗力。這被認為是美國首例「超級細菌」感染病例,該女性在病發前的五個月內沒有出境經歷。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估計,美國每年約有9300例感染「超級細菌」的患者,其中約600人死亡。英國政府的一篇調查報告顯示,如果人們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置之不理,到2050年,全球每年預計會有1000萬人死於「超級細菌」。

  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TO)就發起一項全球行動計劃,號召各國對耐藥性問題予以重視,確保合理使用抗生素。但在一些國家,有效的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在印度,抗生素常常被用來治療腹瀉。

  超級細菌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不少感染者在衛生條件較為落後的國家受感染后回國。2010年,一位感染超級細菌的比利時男子在布魯塞爾不治身亡,是全球報告的首例死亡的「超級細菌」感染者。據法新社報道,這位男子是在巴基斯坦的一所醫院接受治療時感染。醫院是耐葯菌的「儲存罐」,數量和種類之多是「超級細菌」的頻發地。同年,日本首次確認發現一位從印度回日本的男性患者對絕大多數抗生素無效。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超級細菌」面前有什麼自我保護的方法?勤洗手、打疫苗、食用安全的食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離「超級細菌」遠一點。尤其是勤洗手,這項從小被掛在嘴巴的勸告是預防感染「超級細菌」的有效方法。但上述方法只是應對「超級細菌」的傳播擴散,謹慎、剋制地使用抗生素才是源頭之舉。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6 16: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