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到底有多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4 0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yevon_ou

  來源:水庫論壇(ID:Shuiku-net)

  在這個世界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如圖。學問之道,分為「體、用、術」。

  《人文經濟學會》有很多位經濟學家,他們的水平都是極高明的。

  可是他們的學問,集中在「體」。

  「體」,就是大道理。就是經濟學的邏輯。

  如張五常講《經濟解釋》,關於成本,關於利率,就可以寫幾萬字。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每一篇都是經典。

  可是「體」這玩意,他有一個缺點。他不賺錢,他接觸不到錢。

  哪怕一些皓首窮經的老教授,天天坐在書房裡。冥思苦想一輩子,可是他們窮一輩子。

  天天被師娘罵,天天沒米下鍋。就領一份死工資。

  去賣書么,賣不了幾個錢。

  而我們這個圈子,比較側重於「用」。

  牛頓三力學確立了,真正賺錢的,是通用汽車。造汽車發動機的人。

  香農的資訊理論確立了。中國移動才賺了大頭。

  我們就是那個研究「用」的人。

  怎樣將經濟學知識,轉化為金錢。

  一、通脹

  言歸正傳。我們首先來看一張圖表。[1]

  

  這張圖,是中國的貨幣供應量。

  其中,1979年剛開始改革開放時,這個數字接近於零。確切的說:居民總存款約220億。

  而今天呢,居民總存款,大約是66萬億。

  二者相差:3000倍。

  (億)

  1979

  2016

  倍數

  年化

  居民存款

  220

  660000

  3000

  24%

  官方M2

  1500

  1500000

  1000

  20%

  中國的數字,是全世界最複雜的。

  譬如這個1979年的數據,M2是居民存款的7倍。當年又沒有什麼金融渠道,連商業銀行都沒有。你這數字怎麼來的。

  但是呢,無論有多少重重迷霧。你把時間拉長了看,則所有的陰謀詭計,全部都是躲藏不住的。

  如果時間拉長到36年。則中國的貨幣增長,在1000~3000倍之間。

  另外一方面,我們再來看國力。或者說「實物資產」。

  國力的增長,GDP數字也是一個巨大的謎。

  但是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我給出的數字,是每年9%

  (1979~2015)

  每年

  累計

  GDP

  9%

  23倍

  貨幣

  22%

  1500倍

  差額

  12%

  64倍

  我們看回這個表格。

  在過去的三十六年,中國的「國力」GDP實質增長23倍。一躍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大國。

  鋼產量,電產量,基本都是這個數量級。

  而貨幣方面呢,我們取一個中間值:1500倍。

  通貨膨脹就是64倍。

  貨幣每年加+22%,但經濟只增長9%,當中有一個缺口12%。

  這個就是通貨膨脹。

  關於通貨膨脹的話題,一直是一個忌諱。官方的「通脹數據」,永遠只有1~2%,36年累計通脹,官方數字一共只有4.9倍。

  但是,你把時間拉長了來看。效應是很明顯的。「錢變毛了」。

  實際老百姓自我感受,在64~100倍之間。

  1979年時,有一個口號,叫做「36元」。

  意思是一般技工,初中畢業文憑。去工廠里做起薪36元。

  而現在,基本是2000~3000元。

  1980年代,買一個白饅頭,5分錢。

  現在你看一個饅頭多少錢。

  我們生活在一個通貨膨脹的世界。請你抄下來:每六年物價翻翻。

  每年大約12%。

  二、中產階級

  今天人文給的題目,叫做《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我們講一下「保護」的概念。

  「保護」的意思,不是讓你吃不上飯。餓得去當乞丐。

  保護的意思,是想維持你的「社會地位」不下降。

  以前是多少名,現在還是多少名。

  以前是衣冠榮耀,以後還是衣冠榮耀。

  那麼,你需要「排名不下降」的話,你需要的「增長」速度是多少。

  +22%

  請大家一起看著著個+22%的數字,凝息靜氣,默哀三秒鐘。

  如果中產階級想要「保護」你的財富,想要社會排名不下降。你的增長,必須達到每年+22%

  這個不是理論,這個是結果。

  有些人問,不可能的。你這個演算法是瞎扯。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人,達到這個回報速度。連巴菲特都沒有。

  那麼我問你,1980年時,你有多少錢。一萬元沒有吧。

  而2016年,你有多少錢。在座的北京土著不少,那你二套房子,你就是一千萬了。

  卅六年,年均複合增長+22%。中國人的財富增長,每一個人都超過了巴菲特。

  你要問這千萬怎麼來的。臣妾不知道啊。

  三、全要素增長

  (增長率)

  個人工資

  儲蓄

  奇遇

  年輕人

  +22%

  中產階級

  +22%

  +3%

  中產階級+京滬

  +22%

  +3%

  +22%

  百家姓

  +100%

  我們來看這個表格。

  首先解釋一下個人工資增長,每年+22%。

  如果你算一下複利,^16年,大概是24倍。比房價快一點。

  2000年時年薪2W,到了2016年年薪50W。

  這個22%,由二部分組成。9%+12%。

  其中的12%,是社會平均通脹率。哪怕你做的是一成不變的工作,例如餐廳營業員,送快遞外賣的,帶小孩的月嫂。

  你的工資也是每年都在增長的。營業員每年加薪+12%

  而另一方面,則是9%「高薪職位的出現」。

  在1979年時,幾乎沒有高薪職位。沒有高科技,高技能的職位。

  大家都是技工,都是中專文憑。

  而到了2016年,有投行,有外企,有碼農,有高管,有國際貿易,有律師。這些都是以前不存在的「高級」職位。

  人生需要有追求的。如果你不升職,你就等於在退步。

  我們仔細觀察這個表格。人的收入,分為三大部分:

  工資

  利息

  外快(主要指房地產)

  這裡面,問題主要出在「儲蓄」一環。

  儲蓄的回報非常低。通常中國的「無風險利率」只有3%。

  如果你要「全要素」增長+22%,則你必須「工資+儲蓄+奇遇」都增長+22%,但是金融市場的回報非常低。

  除非你是徹底的無產階級,否則你必然被社會拋棄。[2]

  有些人問,怎麼破。

  今天的主講是《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那麼,怎麼破。

  答案是,聽好了,請凝息靜氣三秒鐘。

  答案是:沒法破

  因為我們還有第四行,還有百家姓的第一個姓。

  前面三行加在一起,他是一個「負和遊戲」。

  屁民加屁民加屁民,他還是負和遊戲。

  因為還存在一個發鈔機構。他每年幾萬億,幾萬億地投資重型項目。開發東,開發西,鐵公基不停地虧損。

  這些錢哪來的,就是前三行虧的。

  所以前三行總體是一個負和遊戲。

  中產階級就一個整體,是不可能被拯救的。

  我們只能救出很小的一個群體,譬如說幾千個人(括弧,買票的)。

  四、收入年齡格局

  (增長率)

  個人工資

  儲蓄

  奇遇

  年輕人

  +22%

  中產階級

  +22%

  +3%

  老年人

  +3%

  百家姓

  +100%

  岔一句題外話。我們仔細看這個表,其實他給人的衝擊是震撼的。

  最大的一個差異,發生在「年輕人/老年人」之間。

  我們看到,年輕人,還在上班的那群人,他們的工資以+22%的速度在增長。

  老年人儲蓄收益只有3%。

  中國的收入架構,是高度向年輕人傾斜的!

  很有可能你三流大學一畢業。拿8000元的工資。但你的薪水,已經比做了一輩子「高級工程師」的你的父母還要高。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1-4 04:00 | 只看該作者

  年輕人折騰幾年,就有了一二百萬,三五百萬積蓄。幾年時間,超過了你父母一輩子的收入。

  這造成什麼結果呢,造成了社會上,政治上,人文上,巨大的差異!

  中國的年輕人,具有巨大的話語權。

  他們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輕易地撕碎舊秩序(地段)。

  社會變革極快。

  因為財務實力就是根本。你有了高工資,高積蓄,你就不用聽父母的話。他們也沒什麼資格管你。

  而你想象一下,所有的資源和權力都掌握在老人手裡。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GDP

  通脹

  工資

  中國

  9%

  12%

  +22%

  日本

  0%

  -1%

  -1%

  你譬如看隔壁日本的例子。

  中國每年工資+22%,你父母50歲了。一輩子累次加薪,工資才5000元。

  你一畢業就是8000。

  而日本的老人有500~600W日元的年薪。

  新進社員只有200~300W日元年薪。

  論儲蓄的話更加不能比。

  所以日本年輕人幾乎無法反抗老年人。

  象《半澤直樹》這樣中古主義價值觀依然橫行。

  二者社會結構完全不同。

  在法國,年輕人有一句諺語,「爺爺搶你的女朋友」。

  因為法國年輕人失業率在30%以上,而幾乎全部的社會財富和權勢,都掌握在60歲的爺爺手裡。

  年輕人真是恨死了。30歲美女這一個檔次,幾乎全都被60歲爺爺搶走了。

  香港人有一句老話,所謂「手停口停」。哪天你不上班了,你立刻被社會淘汰。

  中國的勞動回報率,和資產回報率,完全不成比例。

  國民財富的分配,高度向人力資源傾斜。

  地主幾乎沒有可能擊敗長工。

  「富人越來越窮,上班族越來越富」。社會逆襲頻繁。

  誰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就是全世界最社會主義的國家。

  「收入年齡格局」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是和我們今天的主題無關。我們就不展開了。

  五、中產的陷阱

  (增長率)

  個人工資

  儲蓄

  奇遇

  年輕人

  +22%

  中產階級

  +22%

  +3%

  中產階級+京滬

  +22%

  +3%

  +22%

  百家姓

  +100%

  言歸正傳,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困難。

  我們還是講回中產階級的話題。

  觀察這個圖表。中產階級有一個「天花板」現象。

  當你很窮的時候,你只有「工資—結餘」。這個時候,你的凈資產是不斷增長的。

  但是你成為了中產階級之後,你就擁有了二樣東西,「工資+儲蓄」。

  其中,工資每年都在增長。

  儲蓄名義回報+3%,實際通脹13%,每年縮水-10%,一百萬元過年就剩90W。

  你的人力資本,可以保值增值。在座每一個大學生,都價值1000W。

  你的金融資本,無法保值。

  當你的「積蓄」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儲蓄縮水」的效應,會超過你的工資結餘。

  簡單地計算一下。如果每年縮水-10%

  則你財富的上限,就是「工資」的10倍。

  好比你每年省吃儉用,能省下40W。則你資產的上限,就是400萬。

  從名義上,好像你每年餘額寶又拿了多少利息。

  公司發年終獎,錢包又豐厚了。總儲蓄從400W增長到了500W。

  可是2019年的500W,可能和2017年的400W,其購買力是完全一樣的。

  你的真實財產並沒有增加分毫。

  在中國的特色是:

  底層爬到中產容易,中產爬到富人極難。

  我們縱觀歷史,各位的父母,可能是很非常非常勤勞,非常非常節儉的人。

  他們一輩子省吃儉用,連給自己添一件新衣服都不肯。

  可是幾十年辛勞下來呢。仔細看看,他們也沒多少錢嘛。

  論積蓄,或許也就幾十萬。老破房子一套。

  一生積蓄,還沒有子女二三年賺得多。

  那麼,我要問。畢生的積蓄,畢生的辛勞,畢生的節儉。

  值得么。

  你的青春,你的苦難,你的無數忍受,無數次克制慾望,值得么。

  今天我們說的話題是《中產階級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其失敗的典型,就是你的父母。

  如果你不想象你的父母一樣,辛勞一輩子二手空空。你就不能走他們的老路。

  得跳出這個大坑。

  六、自救之道

  儲蓄

  資產

  負債

  好了,我們現在要提解決方案了。

  如果你不提解決方案,你就是個大騙子。

  如果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把所有的陷阱都罵了一遍。但是到最後,你卻又提不出解決方案。

  那你就是賣大力丸的。

  我們首先來看這張圖。

  這圖由左到右。最左側的部分,是儲蓄端。

  中間,是資產端。

  右側,是貸款端。

  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包括在座各位的父母。他們所享有的唯一選擇,就是「儲蓄」。

  好比1960~1970年代。你的父母拿到了錢以後,只能夠去存銀行。除此之外,任何投資渠道都沒有。

  一直到今天,社會上最主流的「理財思路」。好比你地攤上買一本《理財周刊》,或者跑到私人銀行里有《專享理財經理》,或者跑到美國加拿大有Block R。

  用一句話概括,叫做「構建以股票為核心的資產組合包」。

  這些機構的共同特點,就是讓你做資金的「借出方」。

  你是債主,吃利息的。你是黃世仁。

  這些產品的特點呢,就是容易,極其容易。簡直可以說是「跪式服務」。

  你跑到銀行里,說我要拿300W元出來。買一個73天的理財。那麼銀行客戶經理,肯定是泡咖啡端茶,難保還要送幾桶糧油。

  你如果去Private Bank貴賓廳的話,富麗堂皇,簡直是孵咖啡館享受了。人家偶爾還要請你出國旅遊。

  但是這些事情的背後。是你的「財富」增值率極其極其緩慢。

  一般Mass Market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就只有3~4%左右。根本跟不上通貨膨脹率。

  就象洪晃說的,交給DB(德意志銀行)私人銀行,都快被整理成無產階級了。

  比儲蓄更高一級的呢。是「資產」。所謂的中級玩法。

  一直有人問我,「USD/CNY在升」。

  「去換點外幣好不好,歐元,日元,哪一種貨幣最好」。

  我的回答是:「不要持有任何貨幣」。

  也不要持有任何類似於準貨幣的東西。譬如債券,理財,債券基金。

  因為全世界的貨幣,都跑輸「實物資產」。不僅僅是中國這樣,你去美國,歐洲,哪怕日本,都是這樣。

  中級的玩法,是持有「實物」。

  最有名的實物,當然是房產。

  除了房產之外,你還有紅木,字畫,汽車車牌,攤位,特許經營權,學區,高速公路,景點門票。

  被很多人忽視的,其實是「特許經營權」。

  好比我在清華門口,路口有個煎餅果子攤。這個攤位是合法的,城管不會管。

  這項權益,就非常值錢。

  你譬如說一個大腕想娶煎餅西施的女兒吧。那丈母娘就不客氣地說,「我這個流動攤販的鋪子,比你那輛奧迪車還值錢」。

  因為煎餅果子,還有攤位的租金,都是不斷上升的。

  而且升的速度很快。你從5元的雙蛋,漲到6元,這就是20%的漲幅。

  再譬如說高速公路的路權,他也是非常值錢的。

  因為高速公路本身的車流量在增長,平均大約每年+15%。

  但是另一方面,高速公路的門票也在漲價。從5元,到10元,15元,20元。

  這就是一個平方數增長的模型。

  因此一些高速公路公司,剛建成的時候路上幾乎連車都沒有。大家都罵虧損。可是幾年以後,卻成了金娃娃。

  到了「中級階段」買資產這一個級別,他的主要問題是,資產的選擇面是很窄的。

  資產是有門檻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把現金轉化成資產。

  眾所周知,房產是要巨款的。一套房子至少200~300W。小額的資金,就無法買入首付。而且還有限購限貸的問題。

  而高速公路路權,旅遊景點門票,特許經營的牌照。這些資產就更加難以獲得了。

  甚至有時候得通過股票市場,才能獲得一點份額。而這個時候,你就會受到股票從業人員的剝削。

  在這裡,我們要賣各位一個關子。

  全世界最好的資產是什麼?

  然後,我們進入到第三步。也就是高階的玩法。

  這個世界上真正賺錢的是什麼?是債務。

  在一個惡性通脹的環境中,什麼資產升值最快?是債務。

  如果年化通脹12%,而利率只有4%,則什麼資產升值最快?是債務。

  超級億萬富翁是怎樣發財的,槓桿式收購的債務。

  我們講個故事,中國的富豪,分為二種。

  一種,是馬雲,馬化騰。一種,是王健林,賈躍亭。

  這二者的區別呢。馬雲,馬化騰,他們主要是有了一個非常成功的產品。

  譬如像馬雲,他最天才的思想,就是成立了淘寶網。或許還有支付寶。

  淘寶目前有8億用戶,每天200億的銷售額。馬雲所有的成功,都是以淘寶的流量眼球為基礎。

  騰訊的脫穎而出,則是基於微信。

  微信的巨大成功,使得騰訊股票翻了三倍。遠遠拉開了與百度的距離。

  「二馬」的成功,都是因為他們有一個超級成功的明星產品。是基於產品的CEO。

  而中國的富豪榜上,還有另外一群人,譬如說王健林。

  王健林靠什麼起家。靠萬達廣場。

  「萬達廣場」是一種非常「重資產」的項目。你的單個萬達廣場,可以說很賺錢,租金回報達到8~9%。

  房價升值,大概是一倍。投100億開發,建完以後大概值200億。

  但是這樣的發財速度,依然和「二馬」是不能比的。

  BAT才是真正的「輕資產」項目。微信如果再多幾億用戶,他要增加的,也無非是多幾排伺服器。

  那麼,是什麼支撐著王健林的財富,超過5000億大關。壓過馬雲,馬化騰,成為中國首富。

  主要是「債務」。

  他可以不停向銀行貸款,然後槓桿式開發。

  接觸過萬達內部資料的人才知道,一直到2006年,王健林一共只有4家萬達廣場。他雖然是大富豪,但並不是頂級億萬富豪。

  而今天,萬達集團擁有80座萬達廣場。另外還有70座在建。

  我打一個比方,假設你2006年時,你擁有4套房子。

  折騰擴張到今天,你能夠擁有80套房子么?

  所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財技」。

  整個萬達集團,幫公司賺錢最多的人,其實是CFO。

  CFO不是管你什麼管理,報銷之類的。

  CFO最主要的工作,是「融資」。

  CFO每年要向市場上融資2000億以上。「要借錢」,這才是了不起的能力。這才是核心技能。

  你去看華爾街,世界500強。

  真正能升上董事長的位置。一般只有二種人。

  一個是職能部門的CEO。譬如Jeff Immelt以前就是GE醫療的CEO,一個是CFO。

  「負債」這條科技樹,是真正的百億級科技。

  你以後要成為十億,百億,關鍵靠從這條線走下去。

  只不過你要問,「我小老百姓,銀行怎麼會借我100億啊」。

  Good Question,這就是你沒錢的原因。

  但問題是,銀行會不會借給你100億。

  答案是不會的。平民小百姓,哪裡借得到錢啊。

  所以我們就列出了這低、中、高三級模式:

  低級模式:存錢。銀行經理跪式服務。

  中級模式:資產

  高級模式:借錢。你去跪銀行經理。

  七、關鍵是模式

  怎樣跨入更高的社會階層。怎樣從屌絲階級跨入中產階級,怎樣在中產階級維繫住社會地位,並進一步跨入上層階級。

  很多人回答:「勤奮」。這是不對的。

  終你們一生,你們可能都沒有機會遇見一個億萬富翁。不會有人給你明悟的指導。

  中產階級要成為富人,最關鍵的是「模式」。

  你如果研究資產回報率,研究餘額寶的收益率,到小數點後面零點點點。

  則你這輩子,大致是沒有什麼出息的。

  賺錢最主要的一件事,是「模式」。

  千萬有千萬的模式,上億有上億的模式,百億有百億的模式。

  你如果保持著窮人的模式,靠省吃儉用。想要達到中上流社會,終身無望。

  「百億」「千億」這種宇宙怪物,咱們暫時就不討論了。

  如果你作為一個1000W左右的中產階級。你想要保護自己的財富,並冀望進一步向上爬。

  則你最關鍵的是「模式」。

  儲蓄

  資產

  負債

  如圖。你要儘可能地向右爬。

  離開「存錢」模式,銀行送你大米和金龍魚。別貪小便宜。

  你要至少爬到「資產」模式,實物資產有11~12%的回報,隨通脹水漲船高。

  * 最佳實物資產是什麼,是孩子。

  但是「資產」很難獲得。至少比銀行存摺難以獲得。

  轉化為實物資產,就足夠你勞心勞力了。篩掉一大片社會上無能的人。

  而如果你想出人頭地,「持有資產」還是不夠的。

  這隻能夠讓你不輸,不能夠讓你贏。

  如果你想跑得比全社會更快。快過+22%,你得追求「負債」。

  槓桿式,負債式發展。

  這裡面的難度,就非常非常大了。並且衍生出一系列的科技樹,全部都是圍繞著負債展開。

  註釋:

  [1]數據來源:《這七十年的錢是怎麼印出來的(1947-2016)》

  [2]《邵宇:我研究了過去三十年能跑贏印鈔機的資產,發現一個重要規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