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是中南海最應警惕的危險信號,需儘快清障!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5 05: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0多年前的里根改革,對全球經濟板塊的衝擊可謂巨大而且深遠。美國經濟總量近十年接近翻倍,西歐後來追上了部分進度,蘇東和拉美板塊大多坍塌成了廢墟,而其中日本的教訓最值得借鑒。

  用現在的「后見之明」復盤來看,當時的日本管理當局沒能意識到正在發生的重大進化,沒能及時釋放資本生長的空間和機會,拖延導致了走向泡沫和難以挽回的衰退。反覆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20餘年,仍舊無法改變國內零利率、就業和工薪低增長的狀態。

  中國目前面臨著類似的關鍵窗口: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再一次提出自我瘦身減負,全球資本迴流美國;對中國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減少出口或者增加進口;無視中國舊有經濟體系的特色和改革複雜性,一味施壓;中國的主流思路與日本當年高度相似,但人口卻接近日本當年的10倍;這些因素疊加可能會導致很大的系統性風險。

  01 美日當年談判背景回顧

  里根主政后,繼續支持聯儲主席沃爾克提高利息制服美元通脹,同時大幅削減民間的稅收和福利負擔,削減對價格、就業、外匯和資本的管制。市場迅速恢復活力,全球資本湧入美國。

  但對當時歐洲和日本的衝擊不太一樣。歐洲表現為既有資本撤離,貨幣貶值,這為歐洲追隨改革製造了壓力。

  

  ▲里根首個任期內,英鎊和歐元前成分貨幣一度貶值接近50%,被資本棄如敝履。

  

  ▲里根時期的日元匯率和貿易順差(右側單位為十億日元,折算成美元幾乎是直線上漲)。

  日本當時則是出口部門急速成長壯大,新獲得的外匯迴流到了美國,類似於中國加入WTO后的情形。官方看著出口增長、外匯儲備增長,再對照美國驚人的財政赤字、外貿赤字,無形中有一種優越感,因此缺少改革的動力。

  而真正的危險,其實在沃爾克(時任美聯儲主席)的一句評論中:

  「日本人看上去特別想借錢給我們……美國財政部通過長期債券從日本,特別是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抽走了數百億美元。顯然,他們感覺東京沒有同樣吸引人的投資選擇。(《時運變遷:世界貨幣、美國地位與人民幣的未來》P320頁 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和前日元國際化主官行天豐雄合著,以下省略)」

  國內的投資收益預期,可以說是一國經濟之本。如果自己的資本普遍認為可選擇的投資機會太少,寧可購買外國國債,那意味著未來經濟增長、就業、財富、稅收都將長期走衰。這應當是經濟管理當局最應該警惕的危險信號,需要儘快尋找和清理相關的制度阻礙。

  然而日本的管理當局長期忽視了這一根本目標,而是專註於應對短期壓力,甚至滿足於反向的指標,比如把巨額順差這種單方面的貢獻和犧牲,當作信心和政績指標。直到1998年日本才完全放開外匯和資本市場管制,比英國的BIG BANG金融改革足足晚了12年,已是沉痾難返。

  

  02 日本與美國談判的曲折反覆

  日本的大量出口和持續的巨額貿易順差,引發了市場、官方和學界的許多爭論。

  市場各方的反饋並不對等。美國受衝擊的產業界強烈要求阻止日本商品湧入,日本的出口部門則強烈反對日元升值。這兩個群體努力遊說政界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行動。而受惠於廉價商品的美國消費者們,和升值後有望受惠的日本消費者們,還有追逐增長機會的資本們,則難以形成有效的聲音和政治壓力,基本被忽略了。

  在貿易保護主義者的壓力之下,里根政府的兩任經濟班子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方案。首任財長里甘,之前擔任美林集團董事長十年之久,深知資本市場對管制調控的畏懼和躲避,堅持不予出手。對日本的診斷則是,金融市場還有太多的不足和扭曲,1984年時建議進行「一躍千里」式的改革,儘可能快的放開管制,而不要一次只割掉狗尾巴的一點兒(行天豐雄,P332)。可惜日本當局更偏好按部就班,換句話說就是拖延、兼顧、平衡的改革,收效甚微。

  到1985年時,美國利益集團的壓力強烈增加,當年有接近400項保護美國產品的議案提交國會,反對黨領袖更是主張徵收進口附加稅以爭奪選民(P331)。這時強調自由放任的里甘財長已經換崗,新的財長出身政界,重視政治利益的平衡。在新財長的協調下,美日英法德五國財長達成廣場協議,促使之前過度升值的美元快速貶值。

  廣場協議之後,只有日本仍在持續保持巨大的貿易順差,各國關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改革等的協調和施壓,也沒能改變日本資本市場、土地開發和消費習慣等深層領域的相對封閉和低效。為了避免日元繼續升值,日本央行開始大量購買美元、拋出日元。巨大的泡沫開始堆積,直到破裂。

  

  ▲里根時期日本的外匯儲備變動。日本央行出手買美元、拋日元阻攔升值,而非全國整體開放和深度改革,釀成嚴重後果。

  03 日本應對里根改革衝擊的歷史借鑒

  從里根時期開始,美國和日本的經濟觀念和改革力度,出現了重大差異。這也導致了兩者國力相對差距的長期擴大。

  里根時期,美國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度實施了親市場的改革,大幅度的削減稅收、福利、國企、工會和管制,實施資本和金融自由。美國的活力快速提升,也吸引了全球資本和資源湧入。官方在全球各地包括太空對抗蘇聯的計劃擺脫了舊的預算體系的限制,輕鬆拖垮了幾十年的老對手;企業界和居民活力重現,為後續的IT創新打下了根基。

  美國經濟管理團隊的一個獨特之處,是往往隨著政府更迭而整套更換,而且通常來自於金融市場精英,可以率先採用新的思維。這可能是每次重大的制度進化都發生在美國,而其他國家只能觀望和跟隨的深層原因。但美國的缺點在於一是容易向國內壓力妥協,二是團隊通常對夥伴們的特色機制、決策流程和顧慮等缺乏了解,給出的建議過於簡單,通常難以見效甚至招致激烈的反對。

  日本的問題,主要是抱著傳統觀念不放,認為財政赤字、貿易赤字會導致黃金外流,最終引發銀行和信貸危機。沒有意識到脫離黃金后的資本自由時代,制度進化的優勢可以長期吸引資本、資源還有精英富豪們遷入,這時財政赤字、貿易赤字、移民「赤字」只是這些流入的統計數據。

  觀念陳舊的日本管理當局沒能意識到,真正的競爭壓力在於制度的相對優勢,繼續勒緊日本的經濟成長空間,輸出資金和商品給美國使用,卻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模式處於危險和下降通道,日本即將崛起和替代。

  04 中國的當下狀態和挑戰

  中國在加入WTO后5年出口增長了約5倍,也沒有及時採取浮動匯率改革或者更大力度的開放進口。嘗試性的改革又因08年全球危機而中斷,應對危機時沒有把減稅、增發國債和市場化改革作為重點,而是過多的依靠國有部門的基建和信貸擴張。

  

  值得寬慰的是改革遠景基本正確,包括「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對外承諾「輕關易道」等;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人民幣國際化、財稅改革、央地分權、註冊制、土地流通、房產稅試點等等。這意味著管理當局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目前狀態和日本84年時有些相似,遠景方向大概正確但還不夠清晰徹底,執行更談不上堅決主動快速,結果招致美國國內受損的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日本當初的幸運之處,在於蘇聯的威脅仍在,日美雙方還是戰略盟友,而且日本的就業體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所以雙方沒有輕易倒向敵意和報復。

  而中國這十幾年來深度改革的缺位,積累的內部外部壓力比當年日本還要高。重稅重費和干預阻斷了內部經濟循環,被勒緊的民間收入最終也會導致國資的過剩虧損和下崗;對外巨額順差和外儲,也相當於壓制全球訂單和實體就業的增長,轉而提升金融泡沫。十幾億人持續十幾年的結構性失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海外工薪選民們的長期不滿甚至絕望,怒而把川普等強硬派新人推出來試試運氣。

  不過無論外部壓力如何,推行結構性改革,讓投資、就業、收入、稅收留在中國,甚至吸引全球資金、企業家和資源再次湧入,都是早晚而且必須進行的調整。最有利的策略是搶在各方出牌之前,主動宣布並啟動big bang式的重大改革。等待對方拍下按鈕再響應,就會落入長期被動和持續施壓的慣性;至於用自己的戰略利益和對方玩短期策略博弈,無疑是雙輸的最下策,犧牲的可能不僅僅是經濟。

  按照雪球定製版《時運變遷》導讀部分的推測,儘快大幅降低關稅、增值稅和社保,增發國債等財政政策,可能是最佳的啟動方案,也是「輕關易道」的第一步。也能為後續的金融和資本市場改革、央地分權、國資、房產和土地相關等領域的改革的強力快速推行,爭取稍微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全球的企業家和資金管理人們,正在焦慮不安的等待著信號,期盼著能再一次參與13億人的快速增長的盛宴。

  ■來源:正和島

2

主題

186

帖子

3679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679
沙發
Kalco 發表於 2016-12-17 00:53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人民幣體系實際上是封閉運行的,跟美元英鎊體系的國際化完全不同,所以,整套西方的貨幣金融理論特別是邊際部分,基本不能參考。再加上要有"捍衛本國工業製造業發展"的重大要求,在「流動性偏緊」時毫無耐心只靠猛印猛發鈔票救急,遲早會不得已有重大犧牲,貨幣貶值在所難免,而靠房地產也不過是飲鴆止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6: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