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狂熱和盲從:「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4 03: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12-14 03:23 編輯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林夕 有病要讀書

  

  其實一個中國人,只要不是全然封閉,認知中就必定烙上過「南京大屠殺」幾個字。

  我不是南京人,第一次接觸南京大屠殺是小學組織看《屠城血證》。故事沒怎麼看懂,但記得一個鏡頭,是一雙被活埋的同胞的手,伸出黑土,直指天空。

  

  之後幾天我反覆回想這個畫面,我想如果被活埋的是我,我有沒有可能倖免。

  我設想過在泥土裡屏住呼吸等日本兵離開,甚至還在心裡演練過幾次。

  這種設身處地的想象讓我感到自己和南京大屠殺有些許聯繫。

  現在想起來,可能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就是害怕有一天這樣的災難也臨到自己頭上。

  95年的時候我看了吳子牛導演的《南京1937》。

  那時候我上初中了,「南京大屠殺」五個字已經耳熟能詳,也確乎記住了時間地點和30萬這個數字。

  但這部電影讓我發現了許多不曾知道的內容,比如南京守軍曾有過殊死抵抗,比如遇難同胞除了平民還有大量戰俘,比如存在一個庇護難民的國際安全區,而駐紮的日軍中也有台灣籍的士兵……這些細節讓我驚訝地發現,我雖然早就熟悉了南京大屠殺這個辭彙,對它實際的內容卻一無所知。

  

  這讓我產生了一點去了解它的衝動,後來也買了《東史郎日記》和《拉貝日記》來看。但衝動不足以維持熱情,南京大屠殺是身外事,比不得柴米油鹽,有切身的利害,兩本書我都沒能夠看完。

  很多年以後我知道了更多關於這部電影的事。

  其中一件是,男主角秦漢的父親是參與過南京保衛戰的88師師長孫元良。因為這種聯繫,他主動提出降低片酬出演。

  另一件是關於女主角早乙女愛的,幾年前她已經去世了。

  影片中有一段,是她飾演的日籍婦女到安全區求助,遭到難民圍攻,當時的群眾演員里有經歷過大屠殺的老人,因為激憤而動了真,推攘中把她的頭髮也扯掉了。這件事讓早乙女愛很受刺激,影片最後一幕時怎麼都不肯說出「南京」兩個字,只能靠配音完成。

  南京大屠殺在這兩位演員身上也烙了印,一筆一畫比許多人來得更真切和複雜。

  後來是07年,去看了紀錄片《NanKing》。

  

  我記得最初買票是出於義憤,因為看見報道說南京本地竟然沒有引進這部電影。

  後來我在電影院里哭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幾位妓女的事,後來在《魏特琳日記》里讀到過,也在《南京!南京!》里看到,就是日軍要建立慰安所,召集安全區的婦女,準備帶走100名從事特殊職業的女性。

  後來有二十多位妓女自己走了出來。

  還有常志強老人的故事。

  他的媽媽在他面前被殺害了,他弟弟那時很小,還爬到媽媽身邊,扒拉衣服找奶吃。

  還有張秀紅老人講述自己被強姦。當時她12歲,爺爺替她哀求,日本兵用槍托砸,她就跟爺爺說,爺爺你不要攔了。

  後來日本人走了,她身上都是血,爺爺給她揉腿,說,紅子啊,你太小了,你太小了。

  她說,爺爺啊,要是你被日本人殺了,我也活不成啊。

  我記得她講述整件事的時候十分平靜,連哽咽都沒有。

  但我看的時候眼淚一顆接一顆往下掉,最後哭出了聲。

  大概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自己和南京大屠殺是有關係的。

  之前這種關係曖昧不清,因為我沒有接觸過事件的細節。

  宏觀敘述和抒情並不給人切膚之痛,真正具備震撼力的是那些關於個人的故事,雖然細微平實,卻可以被理解,被感知。

  我相信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對苦難感同身受的善良,在為他人嘆息和流淚的時候,我們也在憐憫自己,生而為人的脆弱。

  這種情感的共通性,在提示著我們並不孤獨,這是對受難者的寬慰,也是對自己的寬慰。

  我想,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如果南京大屠殺在心上只如粉筆作畫、可以輕易擦去,那只是因為還沒有機會了解那些故事。

  另一個讓我震動的是國際安全區。

  那時安全區的宣傳還很少——納粹和傳教士,這是組織者們的原罪。

  但這部紀錄片很詳盡地講述了這個區劃,講它如何創立和運轉,在板蕩中庇護萬千中國人。

  戰爭在放大人類的惡,也在放大人們的善良。

  在幾十年之後,在對和平、安樂習以為常的時候,我已經很難想象曾經有這樣一些人存在過。

  所以我很慶幸之前的經歷讓我對南京大屠殺有所惦念,否則我不會看到這部影片,也不會了解到信仰和人性所爆發過的亮度。

  除了當時已經有所了解的約翰拉貝和明妮魏特琳,我還對一位叫羅伯特威爾遜的醫生印象很深。

  

  他出生在南京的傳教士家庭,從哈佛醫學院畢業之後返回中國,在鼓樓醫院(如今的南京大學附屬鼓樓醫院)擔任外科醫生。

  城陷之時他決意留下,不得不送別妻子和出生七周的女兒。他對這個決定的解釋是,如果我走了,我就失去了這樣一次服務上帝的機會。

  大屠殺開始之後,他成為南京唯一的外科醫生,高峰時期可能「每小時做一例截肢手術」(《威爾遜日記》)。

  1940年他因為身體原因返回美國,後來在東京審判南京大屠殺單元,他作為控方證人第一個出庭作證。

  幾年之後和一個朋友聊起《金陵十三釵》,他可能是隨口地問:如果讓你來寫南京大屠殺,你會怎麼寫?

  我立刻想起威爾遜醫生,就說,我會寫一個鼓樓醫院的醫生吧。

  那時候的我正是把創作衝動錯當創作才華的年紀,把這種想法跟幾個朋友一說,受到鼓勵,就真的決定要寫這樣一個故事。於是用一年多的時間寫了初稿,放在網上一個小角落,後來因為稿子毛病很多,不大改無以見人,又默默刪掉了。

  但無論最終如何,這個過程本身是有意義的。

  查找資料讓我看見了更多人的故事,有遇難者,有加害者,有記錄者,也有秦漢和早乙女愛這樣後來的人們。

  一些材料也改變了我從前的認知。

  比如南京保衛戰,我那時才知道它是在「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的狀況下打響的。

  我也看到了戰事的脈絡:後方部隊調動不及,參戰的大多是淞滬退下的殘部,彈藥緊缺,臨時補充的新兵基本沒有經過訓練,多支部隊通訊阻隔、語言不通。交戰時,中下級官兵不可謂不忠勇,但戰力懸殊,只堅守了九天。

  城陷之時,撤退令下達極為混亂,表述含糊,毫無規劃,軍隊與難民混擠一處,在挹江門督戰的36師甚至沒有第一時間收到指令,導致友軍對峙甚至開火。

  而在江岸,因為此前唐生智為表死守決心收繳大部分渡船,造成「船隻既少,人人爭渡,任意鳴槍,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木筏,行至江中,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

  之後日軍以汽艇封鎖江面,岸上騎步兵先後趕到,包圍中殘兵投降,下關全部淪陷……

  以前我從不知道這次敗戰的壯烈和慘痛,而當我了解了個中曲折,對城陷后投降而遭屠殺的士兵就有了十分不同的感受。

  我從沒去過南京,我是在寫作中想象她,不知不覺地神聖化。

  我也發現了內心的分裂,比如我可以因為讀到一段材料而流淚滿面,轉過背卻可以在網上罵街,激動處恨不得朝對方腦袋開一槍。

  這種陰暗是一直存在的,但對比使它更清晰。

  我意識到這一點,以前讀日本士兵日記時的驚訝,也就不那麼驚訝了。

  有位叫曾根一夫的日本士兵,戰後他積極出書為大屠殺作證,而在戰前,他大概也是一個普通的好人,由信仰宗教的祖母帶大,相信誰也無權奪去別人的生命。

  

  但是在戰爭中他也殺過平民,其中一次是因為沒有能制止部下強姦,怕受害者向憲兵告狀。

  他也目睹過手下人逼迫一對母子交媾,雖然於心不忍,但還是選擇沉默,因為對方反問他,難道分哨長自己沒有強姦過嗎?

  後來我讀到一段話,出自《日本人的戰爭記憶》的美版編輯,他說:

  ……有著足夠道德良知的個體,是怎麼樣和為什麼全都落到集體性的狂熱和盲從之中。每個民族或國家的人,不妨都這樣問問自己。」

  當我以自己的內心進行比對,我意識到,這個建議也是說給我的。

  這段話讓我明白,南京大屠殺和我的關係並不僅僅在於我可能成為受害者。實際上我也可能成為加害者。

  「狂熱和盲從」距我們並不遙遠,只是還沒有一個機制去強化它,再將它釋放。

  所以我想,如果要防備南京大屠殺的慘劇重來一次,比警惕一個族群重要的,可能是警惕那種孕育、激發再徹底釋放人心之惡的機制。

  

  <在前往萬人坑遺址時,建築師故意設計了一條兩側封閉,道路狹窄的通道,但又是露天的,這種設計令我產生了一陣顫慄的壓抑,你看得到天,但你逃不出去,宛如當年等死的人。>

  南京大屠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座被填滿的萬人坑,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大家都在同一個坑裡,如果有一個人受難,那麼所有人都不安全。

  所以永遠不要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因為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個不是你我。

  

  要說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我想,唯一的關係是,

  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

  我們這些享受著GDP紅利的一代,

  現在站的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一場大屠殺,迄今為止,只過去了短短的79年。

  ----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沙發
拎不清 發表於 2016-12-15 05:16 | 只看該作者
錯!!!,製造這苦難的人不悔過,就得對他們仇視下去。用現代的話,他們就是一批恐怖主義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6-12-15 10:29 | 只看該作者
每次閱讀這段歷史,都心痛得無法呼吸!
回復 支持 1 反對 0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