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鄭永年:民粹主義的崛起與西方的未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6 06: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導讀 現在世界上各國家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有無民粹主義,而在於政治人物是否會動員民粹主義為自己服務。

  文|鄭永年教授,本文系鄭永年教授於2016年11月26日在上海文匯講堂的演講內容

  1  「特朗普現象」的本質:全球民粹主義泛濫

  近期,最受矚目的新聞莫過於英國公投脫歐與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了,我把這些現象簡稱為「特朗普現象」,它的本質就是民粹主義的興起。

  各國都有民粹主義,關鍵在於政治人物是否用此為自己服務

  更多的驚訝可能在明年和後年繼續發生。明年法國總統選舉,兩位候選人中的一位是極右分子;德國是目前唯一被西方視為是自由民主國家的捍衛者了,但其右派新選擇黨也在崛起,德國學者擔憂,如明年得到25%的席位,德國將陷入政治險境;義大利12月4日將進行憲政公投,表面上看為了政治改革,但公投后是否也會進行脫歐公投?奧地利,國家面積雖小,但其政治變化在歐洲歷史上極具標向性,目前,其國內極右派政黨勢力非常強勁。歐洲學者認為,歐盟經受得住英國脫歐,因為英國並非歐盟的中心成員國,一直保持著英鎊等許多獨立領域。但是,如果法國脫歐,歐盟就會解體;歐盟解體后,歐洲可能又會回到二戰、一戰之前的世界,英法德三國會相互競爭,甚至發生衝突。

  除了歐美,民粹主義也在其他國家擴散。例如印度,總理莫迪的當選正是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民粹主義。現在,出現了右派經濟學家斯瓦米,其勢力上漲得很快,他也打著反腐敗、反體制的口號。無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有民粹主義,要麼是像拉美那樣的左派民粹主義,要麼就是像歐洲這樣的右派民粹主義。

  

  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領導人 瑪麗娜·勒龐

  實際上,現在世界上各國家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有無民粹主義,而在於政治人物是否會動員民粹主義為自己服務?如中國、新加坡這樣的國家,政府有能力控制民粹主義,總體可以保持平衡,不會過度地授權於民粹主義。但是歐洲已經很難控制。可以預見,今後幾年內世界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民粹主義的產生:社會主義促使原始資本主義轉為福利資本主義

  民粹主義並非新的現象,近代以來民粹主義事件頻頻發生。我們研讀國際政治時,就會看到列寧曾嚴厲批評當時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民粹主義。近代以來的民粹主義,在西方國家主要是對資本主義的反動,是對資本主義的政治反應。因此,可以把「特朗普現象」界定為是對1980年代開始的以資本為主導的全球化的政治反應。

  回顧一下民粹主義的歷史。資本主義從歐洲產生,16至19世紀走到巔峰,早期的資本主義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原始資本主義。雨果的《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雙城記》都做了生動的描述。原始資本主義唯一的目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為了唯一的經濟目標,即利潤,導致了人間的「悲慘世界」。

  

  英國憲章運動中的群眾集合

  18世紀開始,產生空想社會主義。到19世紀、20世紀初,歐洲產生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在當時來看也是一種具有民粹主義性質的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促成了資本主義的一次重大轉型,即從原始資本主義向比較人性的福利資本主義轉型。這個轉型並不是資本本身的邏輯,沒有這場民粹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運動,資本主義就不會轉型,所以說是社會主義救了資本主義。

  當然,社會主義又開始發展出不同的模式。有歐洲模式,社會主義通過提高社會的福利拯救了資本主義;蘇聯十月革命之後發展出了消滅私有制、消滅資本主義的模式。這個模式輸出到東歐,後來也傳播到中國,但它並沒有走通。原因正如鄧小平先生所說的,它走了「一條貧窮社會主義的道路」。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引入市場機制而拯救了自己的社會主義。

  

  十月革命

  一戰、二戰以後,西方的福利資本主義得到大發展。1960、1970年代,西方的福利水平越來越高,終於出現了大問題。隨著政府責任增大,官僚機構也愈加膨脹,1968年西方發生了一場反體制運動,就和今天一樣。法國等歐洲各國和美國發起反資本主義運動,不過當時主要的參與者是教授和學生,因此最終沒有成氣候。

  現階段的民粹主義:資本反動福利資本主義,促成全球化,導致貧富懸殊

  為什麼現在又會產生這樣的運動呢?我想主要還是資本和社會互動所致。隨著福利社會和官僚機構的擴大,西方政府對經濟的規制、管束越來越多,產生了1980年代開始的新自由主義運動。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表現在美國的「里根革命」與英國的「撒切爾革命」,這場運動本身就是對福利資本主義的反應和反動。因為在政府高稅收、高規制的情況下,資本得不到充分的發展,高稅收無人願意生產,資本和社會之間失衡了,資本就開始反動。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儘管有里根、撒切爾的政治推動,但資本是主導者。資本通過全球化的方式逃避本國的規制與管制。

  

  撒切爾夫人和里根先後於1979年和1981年在英美兩國上台執政后,實施私有化、放鬆市場管制、「金融去監管化」等自由化改革,掀起了一股私有化浪潮

  1980年代開始的全球化運動,從資本主義的角度看非常成功,因為這一波全球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財富價值,超越前幾波全球化。不過,也產生了無窮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財富在不同國家、地區,以及同一個國家不同社會群體中的分配高度不平等、不公平。大量的財富流向了不到1%的少數人,而大部分的社會群體獲益不多,沒有獲益,有的甚至淪為受害者。

  全球化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公,對當今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就美國而言,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產階級佔比75%-80%,但是今天不到50%。就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美國的中產階級減少了25%左右。我想歐洲也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在這一波的民粹主義中,老百姓充滿了憂慮與憤怒。

  技術的流動無法必然產生就業和稅收,中產階級減少就易導致社會分裂

  另一個後果是,技術使得政府喪失了經濟主權。資本在流動、技術在流動。以往,美國的企業掌握了一個技術,如福特生產汽車的技術,就可以產生汽車工業、就業,政府可以有稅收。但現在不一樣了。美國掌握了技術,但可以把它放在中國,美國的技術所產生的是中國的工人階級而不是美國的工人階級。全球化下,美國大部分的工人階級都在中國,珠江三角洲的農民工就是美國的工人階級。即便是在美國國內,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的出現,使得現在的技術不產生就業。今天的華爾街和30年前的華爾街完全不同。從前,一個銀行需要雇傭大量的專業人士,這是西方中產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但今天,華爾街需要大量的計算機而非專業人士,因此很難產生中產階級。

  

  美國中產階級2013年收入與1995年基本持平(CNN)

  不難理解,以前社會結構里中層比例較大,現在中層越來越少,大量都被人工智慧所取代。中產階級因此越來越小。19世紀、20世紀初的民粹主義主要是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這次尤其是美國民粹主義則來自於中產階級,這次選舉也可以稱為「白人的公投」。如果以票數來看,希拉里可能還比特朗普多,但總體來說勢均力敵,美國社會兩極化,高度分裂。

  我覺得,西方政黨永遠不是整合社會的群體,任何的政黨都是分化社會群體的。為什麼此前的西方政黨可以整合社會群體?僅僅是因為中產階級隊伍龐大,有近70、80%的人,即便一個黨劍走偏鋒,但也不會太極端,大家都必須照顧中產階級的利益。當社會人口中一半是富人、一半是窮人時,社會就容易陷入對立。最典型的是泰國,政治勢力旗鼓相當。現在美國也差不多。如果中產階級佔比繼續減少,窮人的數量繼續增加,美國就會更麻煩。



沙發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6 06:34 | 只看該作者
  民粹主義的壯大:社交媒體可能替代政黨,二次元的世界不可被低估

  為什麼現在民粹主義變得如此強大,如何表現出來的呢?這裡面還有其他的因素,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特朗普現象」首先應當是社交媒體現象,其次才是「特朗普現象」。如果沒有社交媒體就不會有特朗普,對此,特朗普本人也承認。當谷歌、臉書說我們沒有發揮那麼大的作用的時候,特朗普說你們就是發揮了那麼大的作用。

  每一屆美國總統,必須爭取媒體的支持才能當選。為什麼特朗普從第一天開始一直與傳統媒體對立?就是因為有社交媒體。當然,他成功地把CNN等傳統媒體歸類為既得利益的一部分。這次大選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體制內外的對決。特朗普把自己塑造成體制外的力量來反抗希拉里代表的體制內的力量。

  30年、50年以後,如果政黨仍然把選舉作為平台,那麼現在已經出現了一種趨勢是否成真?那就是,互聯網能否代替政黨?這種可能性是有的。前幾年中國電視台有超女比賽,西方就有很多討論是否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搞選舉。英國公投也利用社交媒體作為平台。社交媒體有幾個特點:分散,一人一個手機;個性,你很難知道他的動向;但通過又有高度有效的組織性,這是傳統政黨無法做到的。直到今天,大家仍然大大低估了社交媒體改變未來世界的作用。

  中國1994年接入互聯網。我最近在廣州的年輕人群體中做調研,我稱他們為「二次元世代」,我們是「三次元時代」。發現,「二次元世代」的人,他們對個人、家庭、組織、社會甚至對國際關係的看法都和我們不一樣,但我們對他們了解得很少。如果有人想利用「二次元世代」的特點,就很容易操縱他們。社交媒體對於傳統人士來說確實是工具,但對於二次元的這一代人來說甚至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許多國際極端事件也是在社交媒體進行傳播。人類歷史上,都是青年向長者學習,但在社交媒體時代,是長者要向青年學習,前所未有。

  

  截至2015年8月統計,全球社交&移動使用量增長沒有放緩趨勢

  西方民主確實產生了問題,可以把它稱之為「政治的大失敗」。表面上說一人一票,實現了大眾民主,人民要當家作主了,但實際上還是精英民主。西方也是小圈子政治,資本與政治的結合,知識與資本、與權力的混合,精英圈子就是建制派,今天為什麼反建制?就是因為小圈子政治,遠遠脫離了社會現實。

  1  西方民主200年變革:丟了中產階級

  資本主義演變為何牽動民主政體?政體到底有無能力來協調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平衡呢?這還要回顧一下西方民主走到今天近兩百來年的歷史,也就是近代民主的演變。

  1970年代前屬於精英民主:「忠誠的反對派」促進位度建設

  西方民主起源於希臘,近代民主產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是精英民主;一人一票的民主從1970年代才開始,到現在半個世紀都不到。亨廷頓曾著書《第三波:20世紀後期的民主化浪潮》,他把瑞典視為是第一波民主化的典範,但直至1971年,瑞典女性才有了投票權。到1914年一戰左右,投票權僅僅限於男性,並且是以擁有財產以及給政府繳納的稅款來確立的,婦女沒有投票權,少數民族沒有投票權;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發生馬丁·路德·金的民權運動,少數族群才開始有普遍的一人一票權利。

  

  馬丁·路德·金於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紀念堂 發表了舉世聞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這一刻為歷史所銘記,也是他一生最輝煌的時刻

  在精英民主統治時期,西方的民主可以做到社會和經濟之間的平衡。例如英國的上下兩院,統治者大都是牛津、劍橋畢業,大家都是同學,理念一致,具有共識,大家輪流執政。英國稱反對黨,但它是「忠誠的反對黨」,旨在做建設性的建議。同時,也做了不少有效的制度設計,比如美國的「選舉人制度」、英國的兩院制,精英之間做到互相妥協、有共識但互相制約。

  1970年代后產生大眾民主: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分離

  到了現在,深刻的矛盾在於,制度仍停留在精英民主階段,但民主的形式已經到了一人一票的大眾民主。大眾民主產生了非常積極的效果,但也帶來了消極的後果。這是美國面臨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從積極層面看,大眾民主大大促進了國家福利的發展。西方福利制度的建立同民主沒有多大關係。很多人都以為有了民主才有福利,那是錯誤的。德國的第一個社會保障法是俾斯麥時代建立起來的,是為了預防工人造反而主動向老百姓提供福利,以此保障他們的政權;法國到今天為止的教育體制是拿破崙時代建立的;英國的許多福利制度也是一戰以前就開始了。甚至可以說,大眾民主時代對於制度建設幾乎沒有功勞,但是可以推進和改善福利制度。邏輯很簡單,因為一人一票,百姓每個人都有權利,政治人物必須顧及選票。

  

  美國大選投票現場

  從消極層面看,引入一人一票的大眾民主后,政治和經濟分開了。精英政治時期,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基本上是同一群人,比如,歐洲早期,議會無論上院下院尤其是下院都是商人。為什麼馬克思稱西方民主是資本主義民主?因為國會裡坐著的都是商人和貴族。從歷史上看,西方的民主確實是西方社會的特殊產物。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不再有中央集權的國家,荷蘭等這些國家都是從城邦國家開始。每個城邦的統治者就是商人。國王要統一國家,擴張,而統一和拓展也符合商人的利益,商人以城邦為基礎,國家的統一和擴張有利於市場的擴張,錢也賺得更多。國王要統一國家需要軍費,向誰借?只能向商人借。商人問,你如何保證歸還借款呢?如何保證強大后不侵吞我的財產呢?這就是西方私有產權契約制度的起源。商人認為僅僅依靠合同是不夠的,還需把國會議會的權力給我。現在國內有些學者認為產權是西方人設計的,其實不是,它是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其他的文明裡面根本沒有。所以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生前就說,西方民主是獨一無二的。這符合世界歷史的事實。其他國家當然也可以學西方。

  進入一人一票之後,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分開了,經濟權力還是商人資本的,但政治權力則要靠選票和百姓。或者說,從前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具有高度的重合,但現在政治精英的基礎不在是經濟,而是社會和選票了。兩者分離之後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人一票的困境:全球化后資本的貢獻無法保障迴流本國

  另一個轉型是「從工作轉向權利」。 西方早期,如馬克斯·韋伯撰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所主張的,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工作,通過工作而獲得。福利社會擴張了之後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看重權利,只要一出生,作為一個人,就應享受福利這個權利,這與我是否工作沒有關係。從人權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這個制度要運轉,即要使得一人拿一份,就必須一人貢獻一份。但是民主制度保證了一人必定能拿一份,因為有選票,但卻沒有任何機制保證一人必須貢獻一份。誰多貢獻一點呢?資本和企業家,他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福利社會向企業家徵收較多的稅款用以保障社會人人都有一份。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工作,通過工作獲得權利

  1980年代前可以這麼做,因為資本流動緩慢,稅收在本國政府手中。但是1980年代以後,資本全球化,它也不想被征高稅。矛盾就發生了!當政府掌握經濟主權時,稅收與一人一票的福利社會可以穩定持續;全球化之後,資本包括人才能夠流動,但社會與政府不能流動,也不能全球化。非西方國家的全球化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像委內瑞拉,社會不開放,就無法得到發展,但社會一開放,國內財產根本留不住,都被比較發達的國家捲走了。對於老百姓來說怎麼辦?這就是民粹主義龐大的基礎。在全球化條件下,資本和社會之間就失衡了。

  政治人物普遍的缺失,忙於全球化事務而非「人民」利益,美國丟了中產階級

  此間,隨著全球化,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聚焦全球性政治事務和國際會議,有人戲稱某些總統、總理見外國首腦的次數比見夫人次數的還多,那麼他了解基層的時間必然被佔據。右派的價值觀可以不認同,但是他們深入民間、了解社會疾苦是值得肯定的。前幾天,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接受採訪時說,現在大家都在搞國家層面和全球層面的政治,卻忽視了小城鎮,忽視了農民。我覺得說得很對!這些才是你的支持者,是最大的政治。作為政黨不應該忽視老百姓,用中國共產黨的話來說,要為人民服務。不能讓政黨變成一個只為自己的政黨,而不是人民的政黨。全球化以後,對美國來說,為何能讓中產階級在很短時間內減少了25%呢?其既得利益了解基層民眾多少?在我看來,丟失了中產階級是西方民主最大的問題。

  1  西方民主的未來:資本和社會再平衡

  未來西方的民主會怎麼走?

  從歷史上看,西方的民主從產生到現在也經歷了很多危機。所以,不能簡單說現在出現了問題,西方的民主就要終結了。特朗普當選后的首要目標是拯救資本主義,但他不會學以前的社會主義革命。他現在提倡美國再工業化,重建基礎設施,為的是把資本吸收回來;他說退出TPP,是準備重新制定自由貿易規則。我自己認為,他並非要阻止貿易全球化,而是要改變自由貿易的形式。他可能要從多邊回到雙邊,因為有時雙邊的自由貿易更趨於公平。特朗普必須實現資本主義的正常運作,資本主義還是西方民主的基礎。如果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再平衡,那麼資本主義和民主可以回歸常態。

  

  當地時間21日,特朗普對外宣布就職首日即將施行的六大行政措施,包括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這當然是比較理想的看法。有很多西方朋友也在擔心,如若民粹主義得勢,政治會否變得更暴力化、更野蠻化?這也有可能。一戰、二戰期間,德國產生了納粹主義,義大利產生了法西斯主義,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墨索里尼都是像今天一樣通過民主、老百姓選票選出來的。當然,美國民主比較成熟,極右勢力不會成為主流。但如果這些勢頭慢慢壯大,也很可怕。亨廷頓2004年出版著作《我們是誰?》,他曾擔憂,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就是拉丁裔的人口越來越多,從而改變美國的人口結構。他預言,美國會變成兩個民族,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亨廷頓是哈佛大學的教授,很多人都批評他,但是這些問題,美國的白人尤其是白人精英心裡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因為要保持政治正確而不談論。

  歐洲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現在穆斯林人口少的佔3%,多的佔8%,並不是很多,問題在於穆斯林很難融入歐洲社會。第一代情況較好,他們嚮往歐洲社會,到了歐洲就努力工作。第二代接受了西方教育,但從價值觀上很難整合到歐洲社會中。所謂內生恐怖主義都產生於二代。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是一個社會根本性的變化,對政治、經濟、社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穆斯林占歐洲總人口比例示意圖

  特朗普一直說,這不僅僅是一場選舉運動,更是一場社會運動。大家都在猜想什麼是社會運動?如果意味著種族、宗教方面的運動,就會非常麻煩;如果像傳統的社會主義運動就比較好,可以促使社會更公平一點。

  同時,社會運動到底能否導致美國的政治變革?很多人說能否改變美國的選舉人制度,我覺得很難。美國民主要防止多數人的暴政,保護少數人的利益。選舉人制度就是保護小州的利益的,美國參議院每個州兩個名額也是平等的,眾議院(國會)才按照人數推比例。完全按照人數票來設計也會存在不公平。政治制度方面的變革有需要,但很難。這場選舉會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方面的變革,政治方面的變革還是會比較少一點。

  美國引導的全球化出現問題之時,給了中國做領頭羊引導全球化的機遇,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抓住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

帖子

330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30
3
csycsy9784 發表於 2016-12-10 21:14 | 只看該作者
okokok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