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特朗普電話的「現實主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6 01: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顧爾德:在台美關係中,台灣主動權不大,「川蔡」通話絕對不只是台灣單方面「搞小動作」。

  

  台灣《新新聞》周刊總主筆 顧爾德

  一通十分鐘的電話,讓在國際政治場域中邊緣化很久的台灣,成為全球主要媒體的頭條新聞。台灣總統蔡英文與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的通話觸動了中美關係敏感神經,台灣是不是會再度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重要槓桿?

  台灣總統府在十二月三日、蔡英文與特朗普通話隔天,刊出蔡英文在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外交部長李大維、總統府代理秘書長劉建忻及發言人黃重諺陪同下與特朗普通話的照片(見文章封面圖)。台灣國安外交人士則說,這個通話是整個外交團隊努力的結果。

  雖然全球對這通電話關切的重點在中美關係,但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與外交部發言人對這通電話的第一反應都是低調的,而王毅與國台辦都在責怪台灣「搞小動作」。中國雖已就此「向美國有關方面提出嚴正交涉(solemn representations)」,但特朗普當選后,在外交上的動作根本不理國務院或白宮,包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見面也沒透過國務院安排。

  對於這通電話,中國絕對不可能只是責怪台灣、向美國現任政府抗議而已。顯然中國還沒有想好全盤計劃來因應特朗普這位候任總統。

  美共和黨黨綱今年納入對台六項保證

  特朗普在推特上特別用英文大寫稱電話是蔡英文主動打的,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台美關係中,台灣雖非完全被動,但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美方。更何況特朗普自己發推文宣傳和蔡英文通電,這絕對不只是台灣單方面的「搞小動作」。

  到底特朗普陣營中誰促成這通電話?這則新聞最早是台灣《自由時報》駐華府特派員在通話前一天就發了,之後才由英國《金融時報》通話之後查證確認。一開始傳聞,特朗普的顧問葉望輝(Stephen Yates)在雙方通話時正在台灣安排通話事宜,但遭葉望輝否認。葉望輝在十二月四日接受「美國之音」(VOA)訪問時說:「這次和台灣的總統通電話的項目,他們(特朗普陣營)內部其實已經考慮很久了,直到通電話的前一天我才知道這會發生。」

  葉望輝是今年共和黨黨綱(Republican Platform 2016)起草國家安全部分的共同主席,他把里根時期對台灣的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納入黨綱,包括:對台軍售不設定限期;不為台海兩岸做調人;不施加壓力要求兩岸談判;未改變對台灣主權的長期立場;不計劃修改《台灣關係法》;以及對台售武之前不會徵詢北京。

  黨綱中強調任何關於台灣未來的議題,都要以和平、對話且獲台灣民眾同意的方式解決;如果中國方面違反此原則,美國將依《台灣關係法》協防颱灣。同時也支持台灣參與世衛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與其他國際多邊組織。

  特朗普陣營與台灣關係友好

  傳統上,台灣與美國共和黨的關係比與民主黨密切,特朗普陣營與台灣的關係也不淺。包括去年十月和葉望輝一起訪台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特朗普任命的白宮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和台灣長期關係友善,當時他們就拜會了蔡英文。

  葉望輝任職的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一向是共和黨的重要智庫。基金會創辦人佛訥(Ed Feulner)也是特朗普政權交接團隊的一員,他在去年十月訪台拜會蔡英文。從台灣國安外交方面傳出的消息是,他是安排蔡英文與傳聞他是安排蔡英文與特朗普通話的關鍵人物,這項傳聞未獲證實,但佛訥過去常來台灣幫傳統基金會募款。2011年訪台之後,他投書《華盛頓時報》 (Washington Times),批評美國不出售F-16 C/D型戰機給台灣的決定。他當時說,此事不僅關係台灣防衛能力,也攸關美國信譽與亞太安全。

  此外,美國總統大選期間,特朗普的重要幕僚納瓦羅(Peter Navarro)也曾訪台,回美之後還在保守派刊物《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發表「美國不可放棄台灣」( America Can't Dump Taiwan)一文。文章中他一方面強調,美國沒有必要稱台灣是個國家而「激怒熊貓」(poke the panda),但必須承認台灣是民主的「政治實體」(political entity);此外,美國不應該承認「一國兩制」,也不要再提「一個中國」政策。同時,美國要提供台灣更好的防衛武器。他也批評過去的美國總統只把台灣當做與中國交涉的籌碼。

  特朗普另一個中國政策重要幕僚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也是對中國采鷹派立場的資深中國通。他在尼克松主政時就參與中美關係正常化談判。去年,他為著作《2049百年馬拉松:中國稱霸全球的祕密戰略》(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中文版在台灣出版而來台。本書的基調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老是在騙美國,他要美國不要再被中國「不稱霸」的說辭所惑。

  白邦瑞訪台時還建議台灣:「最好想辦法很具體的提出建議:台灣願意參加美國的再平衡政策,……最好仔細說出台灣能夠提供的東西。」這句話其實很像特朗普對盟國的要求──多「貢獻」一些保護費,台灣也得準備更多銀兩向美國購買軍備。

  很多國際媒體在報導蔡英文與特朗普通話時都提到,特朗普集團有意在台灣桃園投資蓋豪華旅館,其實這個消息並不很確定。這只是一位穿梭台美政商界的台籍女商人陳思庭,自稱特朗普集團的「銷售大使」,向桃園市長鄭文燦表達特朗普集團有此投資意願,她也幫特朗普在台募款。而這位長期扮演掮客的女士過去信譽並不佳,特朗普投資案能否成真還充滿變數。

  即使投資案成真,即使特朗普具有商人本色,但這位常把「大買賣」(big deal)、「好買賣」(good deal)掛在嘴邊的商人,一個小小的地產投資不可能是他在思考台灣問題時的重要參數。

  從特朗普的發言、上述幾位重要策士對台灣的言論、態度,加上他選擇兩個鷹派,佛林(Michael Flynn)和馬蒂斯(James Mattis),分別擔任國家安全顧問和國防部部長,似乎可以發現特朗普陣營的外交戰略似乎朝向「攻擊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方向前進。

  特朗普的攻擊性現實主義

  「攻擊性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在特朗普當選后曾於《國家利益》發表文章,鼓吹特朗普要放棄美國長期採行的自由主義霸權(liberal hegemony)想法,而採取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他認為在過去自由主義霸權思想下,美國到處去推翻集權政府、建立民主政權,結果多失敗;如今美國要尊重各主權國家,不要試圖去推動各國內部的社會改造。

  這種想法看似符合中國的利益,其實不然。兩年前,米爾斯海默在日本一場由 「東京財團」(東京基金會)主辦的演講中,巧妙地把中國崛起和烏克蘭危機鏈接在一起。他認為與美國利害關係最重大的三個區域是歐洲、波斯灣與東亞。而在歐洲與波斯灣,美國都沒有面臨足夠強大的對手,只有崛起中的中國才會挑戰到美國霸權。

  雖然俄羅斯不足以與美國抗衡,但是當北約(NATO)想把勢力伸入喬治亞與烏克蘭,俄羅斯當然無法容忍而反擊。同時,北約的動作反而加強了俄羅斯與中國的結盟,這也幫助了中國的崛起。此外,美國也需要俄國在敘利亞與阿富汗等地區的合作。

  米爾斯海默認為,美國應該和俄羅斯建立較和緩的關係,而重點放在東亞防堵中國崛起。

  如果從米爾斯海默的觀點來解讀特朗普與蔡英文的通話,以及同一天與一向對美國出言不遜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的通話(杜特爾特稱特朗普支持他的掃毒行動,這項行動被歐盟與奧巴馬批評為違反人權),並同時與阿富汗、新加坡這兩個與美國有戰略利害關係的領導人通話,可以比較合理解釋特朗普的意圖。

  特朗普和他的團隊不是要走向孤立主義,而是會繼續捍衛美國霸權。不過,他面臨的現實是,全球化讓資本外逃、美國財政愈困難,要負擔全球龐大軍費漸感吃力。而美國國內「白種工人階級」(white working class)經濟地位下滑,民眾整體消費力下降,無法再以巨額大眾消費維繫美國做為全球市場中心。所以特朗普的「美國第一」指導方針是要讓美國恢復經濟實力,同時要盟國分攤軍費,以繼續維持其霸權地位。

  如果未來四年美國朝這個方向走,對中國而言不是個好消息。中國也肯定會從整國際戰略格局來思考特朗普與蔡英文的通話,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倉促回應。而對台灣而言,或許在國際上多了一些操作空間,但主動權並不大,而且美國在經濟議題與軍費上對台灣的壓力也會加大。因此,蔡英文政權對雙方通話雖然高興卻也未高調宣揚。正如葉望輝對《美國之音》說:「特朗普非常愛美國,將美國利益放在第一,也許他的對台政策會變成對於台灣政府的一個挑戰,但是他一定對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來說代表一個更大的政治挑戰。」

  (顧爾德,台灣《新新聞》周刊總主筆,紐約州立大學社會學碩士。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責編郵箱:silva.shih@ftchinese.com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0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