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你用火鍋拯救冬天,你卻不了解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 06: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冬天兵臨城下,天暗得越來越早,馬路變得冷清,吸入喉嚨的冷風空蕩蕩...你討厭虛張聲勢的各種飯局,害怕公寓里的剩飯殘湯。你知道一個人更要好好吃飯,然並卵,雞湯不能化身為雞血讓你溫暖。

  但你會發現,火鍋可以!它是寂寞終結者,情緒攪拌機,在堅硬冰冷的冬天,在千里之外的異鄉,用一鍋沸騰的魔力安撫著每一個需要溫暖的人。

  天冷就該吃火鍋,這成為了我們不需練習就熟稔的本能。你愛火鍋,然而關於火鍋,你又知道多少?

  來啊,快活啊,一起吃火鍋啊~

  

  Part 1

  文物中的火鍋

  什麼是火鍋?古稱「古董羹」,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

  

  ▲長江邊的縴夫 圖自1946年美國《生活》雜誌

  在我的家鄉(四川瀘州)是這樣傳說的:長江上的船工和縴夫發明了火鍋。千里川江有著眾多的船工和縴夫。他們常在江邊拾幾塊石頭,支一瓦罐,舀幾瓢江水,擼上把乾柴升火,在罐里加入便宜的蔬菜,豬牛羊下水,又添些海椒、花椒等,其滋味美不可言。慢慢地,這種既可果腹,又可驅寒、祛濕的煮食習俗便在川江邊沿襲。

  後來,碼頭上的小販見此涮燙方式有利可圖,便將此物搬上岸來,將菜品和爐具加以改造,置於挑擔兩頭,且走且吆喝,江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享用起來。直到民國,才有人把它店堂化、高尚化了,辦起較正規的火鍋,繼而在紮下根並傳開來。 (我最愛讀火鍋館牆上的介紹,哈哈)

  

  ▲商代 獸面紋青銅溫鼎(萌萌噠)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隻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外底之上5.5厘米處的腹腔設有內底,內外底間形成夾層,在夾層里放上炭火加熱。專家稱,這是或許是中國的火鍋鼻祖。

  

  ▲新石器時代 四足雙層方陶鼎

  「火鍋」的源頭大概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時代。1989年,南京高淳縣固城鎮的朝墩頭遺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生活用品---「四足雙層方陶鼎」,據專家分析,它「上下兩層」的結構作用可能是在下一層點著火,上一層的鍋中烹煮食物。

  商周時期的容器「鼎」,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鐘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當時叫做「羹」,沒有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西周有盤鼎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974-1975年,在陝西寶雞市茹家莊發掘了兩座西周墓葬,其中一隻出土於二號墓,上面有銘文「白乍井姬鼎」。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隻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圓鼎,底部中央有一圓柱鼎足,立於一個三足盤上。經分析,這不是普通做飯的鼎,而是當時的火鍋,底部盤內可置炭火加熱,方便將火源與菜品一起端到桌上。從其容量來看,盛滿菜也只夠一人食用,推測是分餐制---小清新「一人一鍋」。

  Part 2

  有一種火鍋叫帝王鍋

  

  ▲漢代分格鼎 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墓出土

  西漢江都王劉非(前168年―前128年,即江都易王。漢景帝之子)是「火鍋發燒友」。他不僅喜歡吃火鍋,他喜歡吃的還是是「鴛鴦鍋」。所謂「分格鼎」,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其飲食原理與強迫症患者的「九宮格」是異曲同工啊!  

  

  劉非很會吃火鍋,當年考古時,在他的分格鼎旁邊還出土了兩套「染器」---吃火鍋時放作料的盤子。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為「野意火鍋」。據說是忽必烈的廚師發明的,後來隨滿清入關傳入中原。話說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忽必烈卻覺得肚肚餓,好想吃羊肉。情急之中,倒霉的廚師只好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戰戰兢兢的端上去。誰料忽必烈食后居然讚不絕口,他做了皇帝后仍不忘此美味,並賜名為"涮羊肉"。

  

  ▲清咸豐 粉彩火鍋

  

  ▲清乾隆御用銀帶蓋火鍋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據《奉天通志》載,「野意火鍋」的食法是: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鍋」,清宮御膳食譜上都有「野意火鍋」這道菜。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1796年)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Part 3

  文人火鍋

  

  ▲大明洪武年造火鍋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小時候隨其父楊廷和,參加小朱朱(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小朱朱藉此得一上聯,上聯云:

  "炭黑火紅灰似雪"

  大臣們頓時個個懵逼,對不出來。自帶男主角光環的楊慎吟出下聯:

  "谷黃米白飯如霜"

  小朱朱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吃火鍋還吃出一段佳話,真是人小鬼大。

  

  ▲清 銀壽字火鍋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火鍋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最小清新的火鍋要數慈禧太后的「菊花」鍋。也許是每天大魚大肉吃膩了,作為愛美的女人,慈禧又怕發胖...於是每當深秋,菊花盛開時,慈禧太后就聽御醫的話,讓人採摘菊花瓣制菜涮火鍋(清心爽口,除煩、悅目、去燥):鍋內兌入雞湯,煮沸,再取白菊花瓣凈洗,撕成絲撒入鍋中。待菊花清香滲入湯內,將生肉片、生雞片等入鍋燙熟,蘸汁食用。

  

  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根據美食家們的說法,慈禧的菊花火鍋始創者是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眾所周知,陶淵明最大的愛好就是「採菊東籬下」。據說有一年冬天,陶淵明吃火鍋時,突然發奇想:若將菊花瓣灑入火鍋,其味定然不錯(個人推測是菜吃完了沒錢買)。他將庭園中盛開的菊花採下來,一瓣瓣洗凈,再投入火鍋中。鍋里竟然飄出了一陣陣異樣的清香...

  從此,每到秋冬時節,陶淵明都以菊花火鍋來招待他的好基友們,菊花火鍋就此傳開了。

  近代大才子胡適是安徽績縣人,當地風俗凡喜慶待客,最講究的是不用大盤大碗,只用一口大鍋里放宴客用的全部菜肴,邊燒邊吃,稱作「一品火鍋」。

  胡適任北大校長時,常在家中以「一品火鍋」招待友人。梁實秋先生就在胡適家中吃過此種「一品火鍋」,是用大號的鐵鍋將各類菜肴分鋪7層:

  底層鋪冬筍、蘿蔔、冬瓜等;往上一層是切成長條的五花肉;再上一層是油豆腐,裡面塞了肉餡;第四層是蛋餃;第五層是雞與鴨,切大塊;第六層是煎豆腐(又是豆腐!~);第七層是新鮮的菠菜或別的生菜。

  先用猛火燒至湯沸,繼而用火慢燒三四個小時,然後邊燒邊逐層而吃,整個過程充滿情趣。

  

  各位吃貨,口水滴答了?呵呵,用白居易的詩來結尾吧,完了找個地方涮火鍋去吧: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鍋。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參考資料:

  《四川火鍋的歷史》成都川菜博物館資料

  《雅舍談吃》 梁實秋

  《宮女談往錄》作者金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3: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