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吃瓜群眾」為何如此容易上當受騙?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30 2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科普博覽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微信群里總會有人轉發網路謠言,宣稱桔子中吃出6000條小蟲,吃魚感染SB250病毒,某地驚現僧侶拐賣小孩等。有的人可能對此洒然一笑,但更多人卻選擇了相信。那麼人類為何如此容易上當受騙?

  

  除了中國人,美國人照樣是各種謠言和謊言的受害者。

  2000年時的香蕉危機是證明美國人容易受騙的最佳例證。當時許多電子郵件推送,宣稱美國進口香蕉感染了食肉細菌,可導致人患上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疾病,患處出現黑紫色的瘡,然後分解,最終從肌肉和骨骼上剝離。

  

  這些郵件中稱,美國聯邦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正嘗試掩蓋疫情,以避免民眾陷入恐慌。面對這些威脅,讀者被鼓勵將上述信息轉發給家人和朋友。當然,這些威脅純粹是無稽之談。但是到1月28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被迫站出來發表聲明,以阻止這種謠言繼續蔓延。

  CDC的做法有用嗎?真是見鬼了!它不僅沒有平息謠言,反而令謠言更加盛行,如同火上澆油。短短几周之內,CDC就收到無數困擾不堪的民眾打來的諮詢電話,為此他們不得不設立了專門的香蕉熱線。事實已經被嚴重扭曲,以至於人們開始將CDC作為謠言傳播的源頭。即使今天,這些謠言的新變種偶爾還會引發人們昔日的恐懼。

  人類思維中存在缺陷:陷入「寧可信其有」心態難以自拔

  美國的香蕉危機看起來就像一部鬧劇,但是我們理性思維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可能產生嚴重甚至危險的後果,在這方面,中國人和美國人,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樣的。另一方面,我們邏輯思維中同樣的缺陷會傳遞更危險的想法,比如認為HIV是無害的,補充維他命可以治癒艾滋病,9/11恐怖襲擊是美國政府自己製造的等等。

  

  為何在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這些虛假信息還能如此盛行?為何嘗試否認它們反而會火上澆油?這與智商高低無關,即使諾貝爾獎得主也會陷入某些毫無根據的怪異理論中難以自拔。但是最近的一系列心理研究取得的進展可能提供答案,證明構建能夠繞過大腦欺騙過濾系統的謠言是多麼容易。

  人類是認知吝嗇鬼:社群高效率要求導致的缺陷

  第一種解釋:我們都是「認知吝嗇鬼」,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我們的大腦通常使用直覺而非分析。

  舉個簡單例子,快速回答下列問題:

  Q

  在《聖經》中,摩西帶上方舟的每種動物各有多少只?

  Q

  唐僧回到東土大唐后帶回的是南瓜種植還是白糖製造技術?

  Q

  撒切爾夫人是哪國總統?  

  即使參與者被明確要求注意句子中不準確的地方,但依然10%到15%的研究對象關注的重點都是方舟,但它不是摩西建造的,而是諾亞,是諾亞帶動物登船;唐僧帶回大唐的實際上除了經文,並沒有農業方面的技術;同樣,很多人也沒有注意到撒切爾實際上是英國首相,而非總統。

  這證明我們是多麼容易忽略細節,而只關注句子的大意。在接受或拒絕信息前,我們通常只會判斷它感覺起來是對是錯。即使我們知道,我們應該關注事實和證據,但我們往往也會「跟著感覺走」。

  在熟人是否相信、來源是否可信的問題上,我們往往傾向於相信我們熟悉的人,這意味著我們看到說話的人的頭部特寫越多,我們越容易相信他們所說的話。紐曼說,事實上,這些人並非專家,但我們在判斷真相時卻根本不考慮這個因素。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刻意忽略支持這個觀點的人數。當持有類似觀點的人不斷出現在新聞節目中,並且不斷重複他們的觀點時,就會形成一種幻覺,這個觀點更受支持,因此也可能是真的,結果也促使我們更容易將其當成真相。

  認知流暢性作祟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認知流暢度」。從本質上說,無論謠言是否講述了好的連貫故事,其實最重要的是能否讓我們產生畫面感。如果有些事情感覺起來很順暢,且容易理解,那麼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默認這種事情是真的,謠言與我們的期望越契合,我們就越容易相信它。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萊萬多夫斯基說:「謠言內容必須有粘性,與我們已知的信息存在共性。這樣,我們自己就會將其與所知道的東西串聯起來,並強化你的信念。」

  」

  有了這些發現,你可能開始理解為何中國人開始相信朋友圈披著各種外衣的謠言,食肉香蕉的恐懼為什麼在美國人中間傳播得如此快速。首先,一系列的信息來自你傾向於相信的人(朋友),這可以加強信息的可信性,令其更加受歡迎。其次,概念本身十分生動,且易於描繪,這意味著其擁有高度的認知流暢性。第三,如果你碰巧不信任政府或者機構,掩蓋真相的想法就會與你的世界觀發生共鳴。

  「認知吝嗇」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何這些嘗試糾正謠言的做法反而成了火上澆油。實驗顯示,提供相反的證據只會加強某人的原有信念。

  揭穿謠言留下心理黑洞

  一些研究顯示,人類的深度記憶存在缺陷。如果記憶就像記錄視頻那樣,而我們可以發揮記憶的最大力量,糾正事實就會變得非常輕鬆。但多年研究顯示,我們的記憶並不完美,總是存在各種缺陷,導致我們失去許多信息。

  由於存在這些弱點,我們很容易被故事的精彩細節所吸引,反而忽略了微不足道的原始真相,儘管其可以證明故事是虛構的。更糟糕的是,通過重複原始真相,糾正事實反而會令謠言更為人所熟悉。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熟悉往往也可以增加可信性。若不能立竿見影地證明真相,試圖糾正反而更容易讓人相信虛構的故事。

  揭穿謠言也會在腦海中留下令人不舒服的烙印。心理學家稱,我們的信念被嵌入我們的心智模式中,每個想法都與其他觀點存在內部聯繫。這有點兒像緊密結合的書:當你撕下某頁時,其他的頁面也會受損,這樣會導致你的心理產生黑洞,而人們不喜歡這樣的感覺。為了避免不適,我們通常寧願相信謠言,也不願整個信仰體系開始崩潰。

  幸運的是,有更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堅持真理。

  首先,你應該避免重複原始故事,並嘗試找出完整的替代方案來彌補心智模式中的漏洞。通過重複信息,可以幫助鞏固它們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很快,人們就會感覺那是錯誤信息,在不斷熟悉的過程中,輿論的浪潮就會開始轉向。

  至少,在思維中存在這些缺陷意識可以幫助你在遭到欺騙時保持警醒。比如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出現了大量錯誤信息,比如宣稱特朗普認為墨西哥移民帶來性暴力和走私毒品,希拉里認為恐怖組織正利用特朗普視頻招募新的恐怖分子等。實際上,這些聲明都沒有經過事實核查。

  

  最後,當你接到各種自稱執法機關、銀行等機構的電話時,當你看到或聽說某件事時,腦海中需要不斷反問自己:你是否仔細考慮過這件事?你是個「認知吝嗇鬼」嗎?是傾向於相信存有偏見的感覺而非事實?把這些都考慮一遍,能幫你有效的預防騙局和謠言。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科學公民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