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唐和阿拉伯帝國的唯一一次衝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13 00: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歷史崔 中國歷史名人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一場關係到大唐命運的戰役潼關之戰,參與戰爭的主帥是哥舒翰和安祿山,安史之亂髮生后,安祿山的軍隊已經控制了河北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隨後攻陷洛陽,但是在潼關之戰前,兩邊卻都不在狀態。

  首先是哥舒翰,他有20萬部隊,河西隴右兩個軍鎮加上保衛洛陽的殘軍,比安祿山的總人數還多,還是背靠天下第一關,但是主帥身體不行,而且臨時集結的部隊,掌控力不夠。

  安祿山的日子也不好過,他有最強大的軍隊,將領之間培養了十年,但是在洛陽稱帝的那段時間,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打敗范陽軍區司令史思明,切斷了安祿山和幽州的糧食供應。

  結果還是哥舒翰失敗了,這場戰役后,唐朝的實力再也沒有恢復強盛,開始走下坡路,而西域那些小國家也脫離大唐,轉向更加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尋求保護。

  今天歷史崔的故事,就是在唐朝還強大的時候,與阿拉伯的一場戰役,它的統帥是在安祿山攻陷洛陽后,被朝廷刺死的節度使高仙芝。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大唐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潼關之戰是怎麼輸的

  2、張守珪真的很能打仗嗎,名將的另一面

  3、大詩人李白會不會是西域人

  西突厥是西域的霸主,公元638年,西突厥的可汗至利失將國家分成十個軍區,這就是傳說中的十姓部落,突厥施是其中之一,隨著蘇定方打敗可汗阿史那賀魯,西突厥整體併入了大唐,設立都護府。

  

  一百年後,也就是公元738年,突厥施的老可汗蘇祿老了,失去了對整個部落的掌控,大首領莫賀達乾和都摩都起兵叛亂,殺死了蘇祿,在新可汗的人選上,出現分歧。

  莫賀達干主張立爾維特勒做老大,都摩都的人選是蘇祿的兒子,兩人都是直腸子,誰也說服不了誰。

  怎麼辦?打吧。

  結果,莫賀達干輸了,蘇祿的兒子成了老大。

  莫賀達乾沒有地方立足,就跑到長安,找大唐皇帝幫忙,節度使蓋嘉運要求西域國家聯合出兵,攻打突厥施,在碎葉城,也就是傳說中李白的出生地,還有怛羅斯城,之後中阿決戰的地方,相繼打敗了突厥人。

  都摩都死了,蘇祿的兒子也死了,莫賀達干作為功臣,被封為突厥施的新可汗。

  莫賀達干成了可汗后,又想做西突厥的王,統一十姓部落,在公元742年,殺死唐朝在西突厥冊封的阿史那昕可汗,如願以償,成為西突厥的老大,唯一的問題,就是大唐表示反對,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奉命鎮壓莫賀達干。

  某天的下午,在世界的屋脊帕米爾高原上,出現了一支身穿唐朝服飾的軍隊,這裡的天空是一望無際的藍,明明是吃晚飯的時辰,頭上的太陽卻像中午,那麼的大。

  在部隊里,有一個年輕人很特別,他騎著一匹白馬,穿著白袍,手裡握著一桿長槍,嘴裡不安分的哼著小曲。

  一個統帥模樣的將領朝年輕人看了一眼,搖了搖頭,沒有說話。

  年輕人的名字叫高仙芝,朝鮮半島移民過來的高句麗人,公元668年,五把刀淵蓋蘇文去世,他的兒子們為了當國王,引發暴動,長子在鬥爭中失敗,大唐利用這個機會,從百濟出發,攻陷高句麗首都,俘虜了國王。

  

  佔領之後,治理成了大問題,大唐皇帝決定,把高句麗人的一部分遷移到內地,用漢人充實人口,也就在這個時期,高句麗人大量移民,有去中原的,有去江淮流域的。

  高仙芝的的父親,在高句麗就是軍人,被分配到了西域,在安西都護府擔任高級將領。

  兒子當然是子承父業,不過先後經歷了幾任節度使,都受不了他的脾氣,沒有受重用,一直等到夫蒙靈察上任。

  夫蒙靈察很喜歡這個年輕人,在這次對付莫賀達乾的戰役中,給了他一個秘密任務,偷襲突厥軍隊。

  高仙芝帶了2000人,繞了遠路,翻過山嶺后,突襲莫賀達干,取得大勝。

  這次勝利,為高仙芝帶來了和父親一樣的職位,更讓領導明白了高仙芝的特點,擅長山地作戰。

  古代的絲綢之路,為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同國家的文明,但是大唐在西域的投資,一直是虧損的,重點在於,收取的賦稅,遠遠不夠軍隊的開銷,而建立安西都護府,目的更多地是為了防備吐蕃。

  公元696年,吐蕃向大唐請和的時候,名將郭元振對吐蕃大使說過這樣的論調,只要吐蕃撤出青海,大唐就可以不要安西四鎮,原因也不複雜,看地圖就可以明白。

  大唐的核心,無容置疑是長安,而要保衛長安阻擋來自吐蕃的危險,第一步就是守住河西,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交通線,要保護河西,青海就是防護帶。

  吐蕃佔據了青海和吐谷渾,河西走廊就是一馬平川,為了分散吐蕃的兵力,大唐只能在吐蕃另一側的西域屯兵,隨時準備進入吐蕃。

  除了吐蕃,在當時的西域邊境,還誕生了另一個大傢伙,阿拉伯帝國。

  唐朝地大物博,以農業為根基,對於國際貿易似乎不大感冒,但是絲綢之路溝通了整個非洲、歐洲和亞洲,對於沿路的國家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七世紀的中東,埃及在鬧內亂、拜占庭和波斯在打仗,想要做生意,經過阿拉伯聯盟的路線,相對安全的多。

  這條線路,東到波斯灣,西至紅海,北往敘利亞,南通葉門。

  這時期的阿拉伯聯盟是四個家族輪流執政,到了公元661年,敘利亞總督督穆阿維葉成為新任老大,開啟擴張戰略,同時宣布領導的位置,不換了,他要一直坐穿為止,這個時期,被稱為倭馬亞王朝。

  

  她的領土面積很大,向東佔據阿富汗,一直通到西域,與大唐和吐蕃做了鄰居,向北到君士坦丁堡,向西越過突尼西亞、摩洛哥,佔領西班牙,直到法國才停止。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的艾布總督出兵怛羅斯城,那個曾經的西突厥領地,和艾布交手的大唐將領,就是高仙芝。

  具體的過程,史書上沒有記載,能告訴我們的,只有三件事:

  第一,阿拉伯的軍隊人數很多,有可能達到20萬,而高仙芝帶的只有一個萬人隊,加上西域國家的聯軍,總兵力也就阿拉伯的十分之一;

  第二、在阿拉伯軍隊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高仙芝還是堅持了下來,和對方打成平手,甚至還佔了點上風,結局之所以會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西域國家叛變了,投降了對方;

  第三、高仙芝輸了,安西都護府也沒有了,領著幾個親兵,回到了長安,而阿拉伯死亡情況就大了,起碼三萬起,有誇張的,說是死了七萬。

  真實的場景我們是不知道的,不過在這場戰役里,有一個人活了下來,最後又回到長安,他的名字,叫杜環。

  他把整個過程,加上路上的見聞,都寫了一本叫《經行記》的書,很不幸,這本書也不見了。

  我們能知道的是,戰爭結束后,和杜環一起,被艾布總督俘虜的,有上萬人,他們都成為了阿拉伯的奴隸,杜環不知道有什麼樣的遭遇,總之他逃出來了,或許剛出來時,還有很多同伴。

  但是他們不是按絲綢之路回來的,杜環跑進了非洲,在衣索比亞找到商船,送回了唐朝,在廣州登陸。

  杜環回來了,高仙芝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和阿拉伯帝國打仗前,高仙芝已經是西域名氣很大的山地戰之王,他翻越過帕米爾高原,去過克什米爾,甚至打進過阿富汗。

  

  直接說帕米爾高原,可能沒有什麼印象,帕米爾的意思是世界的屋脊,在這裡有喜馬拉雅山脈,還包括崑崙山脈、天山山脈。

  一個高句麗人,帶著唐朝士兵,克服高原反應,還能保持戰鬥力,本身就很了不起。

  也因為這樣,仗雖然失敗了,高仙芝並沒有被懲罰,收拾收拾東西,繼續當自己的官,一直到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奉命在長安徵兵十一萬,支援洛陽。

  高仙芝進軍的時候,洛陽已經被攻陷了,守城的,就是高仙芝的部下封常清。

  封常清也是個人物,是他毛遂自薦,跟著高仙芝一起混,最後也是被皇帝認可的大將。

  可惜再厲害的將軍,也擋不住安祿山的鐵蹄,最後死在了潼關,為丟失洛陽負責,行刑的,是高仙芝的老朋友,監軍邊令誠,一個太監。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12: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