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58年,他因為恐懼而被迫拒絕了諾貝爾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2-9 0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題為《諾貝爾殿堂的俄羅斯往事》

  俄羅斯的科學與文化在世界一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像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1908-1968年)這樣的科學巨匠,1962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在諾貝爾文學獎與和平獎方面,儘管獲獎者的文學成就或致力於和平事業的成就很高,但由於涉及諸多政治因素,他們的獲獎經歷總是一波三折……

  

  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的一生飽經磨難,卻足以燭照未來。供圖/CFP

  俄羅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的獲獎頗具戲劇感。1970年10月,瑞典學院宣布授予索爾仁尼琴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藝術魅力,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象徵地表達自己對俄羅斯母親的摯愛。」然而,因為受到國內的壓力,索爾仁尼琴缺席了該年的頒獎禮。1972年瑞典學院決定派常務秘書卡爾·吉羅前往莫斯科為索爾仁尼琴頒獎,后因蘇聯政府拒發籤證入境而作罷。1974年12月10日,在時隔四年之後,索爾仁尼琴還是站到了瑞典學院的演講廳,面對現場的聽眾發表了他的獲獎演說。

  「在這個大廳里曾經有許多獲獎者在你們面前發表過獲獎演說,然而,大概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給瑞典學院和諾貝爾基金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索爾仁尼琴面對聽眾講述他的三次麻煩,也感謝瑞典學院在1970年面對空座椅頒獎的盛情。「諾貝爾獎——這不是我的臆想,這是諾貝爾基金會的簡寫電報地址。諾貝爾獎的頒獎活動,通常是舉辦各種慶祝活動或是華麗鋪張的演出,一般來說要持續一段時間。對於我來說,獲諾貝爾文學獎,似喜慶又非喜慶,似痛苦又非痛苦。整整兩年我反正是過著慌亂的日子。」1973年12月,索爾仁尼琴在其自述《牛犢頂橡樹》中回憶道。他談到歐美國家的作家對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也談到蘇聯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無拘無束的國度里,作家榮獲諾貝爾獎是全民族的勝利。對於作家本人來說,是生命的高峰、轉折點。蘇聯對待作家榮獲諾貝爾獎是漫不經心—或者不大張旗鼓地宣傳,或者湮沒無聞地毀掉。每逢我國作家獲得諾貝爾獎,首先都將它作為政治事件看待。」索爾仁尼琴回憶道。

  

  1959年,帕斯捷爾納克在自家門口勞作。供圖/Gaopinimages

  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中有一些宣布放棄諾貝爾獎的文學獎得主,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拒絕是因為恐懼而被迫做出的決定。

  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年),蘇聯詩人、作家和翻譯家,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日瓦戈醫生》,為此遭到官方的猛烈批判,並被作協開除。《日瓦戈醫生》在帕斯捷爾納克辭世后的1989年才最終在蘇聯出版。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成為蘇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以賽亞·伯林稱帕斯捷爾納克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俄羅斯作家。他在俄羅斯的獨特地位在其身後幾乎是不可撼動的。」

  然而,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現的詭異狀況也反映出其時的蘇聯國家狀況。在這一年的10月25日,也就是在瑞典學院正式告知帕斯捷爾納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天之後,這位蘇聯作家給瑞典學院發來電報稱:「極其感動,極其驕傲,極其吃驚,極其羞愧。」10月29日,又發來另外一份電報稱:「鑒於此獎在我所屬的社會中有一種含義,因而我必須拒絕這個已提出頒給我的當之有愧的獎勵。請不要對我的自願放棄表示不滿。」

  在這一年由瑞典學院常務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代為發表聲明如下:「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學院頒給了蘇俄作家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因他不論在當代詩歌史上,還是在俄國的偉大敘述傳統領域中,都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眾所周知,帕斯捷爾納克已經傳話來,說他不想接受這項殊榮。當然這個拒絕絲毫未改變此獎的合法性。然而,瑞典學院只能遺憾地宣布,此獎的頒獎儀式不能舉行。」

  

  蘇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肖洛霍夫百年誕辰,成為作家故鄉羅斯托夫地區的一個盛大節日。供圖/ CFP

  1965年,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因其四卷本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為蘇共的官員和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的成員,肖洛霍夫的獲獎是官方樂見的,長期以來,他是蘇共意識形態的維護者,其得勢之時,正是蘇聯文壇經歷過清洗和整肅之後,用以賽亞·伯林的話說是「籠罩在一種萬馬齊喑的奇怪氛圍中」。瑞典學院的「諾獎」評委們對肖洛霍夫的選擇引起巨大爭議,然而到1987年,瑞典學院的「諾獎」評委們對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的選擇再度恢復了公眾對它的信任。布羅茨基在蘇聯期間,曾經以「社會寄生蟲」罪名被判五年強迫勞改,1972年被驅逐出境,對他的選擇旨在表彰詩人「為藝術而英勇獻身的精神」。

  

  坐落於頓河河畔的國立肖洛霍夫故居博物館。供圖/CFP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蘇聯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正在做獲獎演說。供圖/Gaopinimages

  「我們需要一個柔韌的、多元化的、寬容的社會,這種社會可以選擇性、實驗性地對所有社會的經驗作自由的、非教條主義的利用。我們必須好好地利用理性的要求,創造一個對得起我們自己,對得起我們只是朦朧地察覺到了其目標的生活。」這是蘇聯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在諾貝爾和平獎演講辭的言說。

  作為蘇聯科學家和科學院院士,薩哈羅夫是勃列日涅夫時代一個主要的持不同政見者。他曾在莫斯科大學研究物理學,在直接參与過發展蘇聯氫彈(1948-1953年)后,他表達了對核武器擴散的關注,並在1960年代發起《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運動。1975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然而薩哈羅夫卻被剝奪政治權利,1980年被流放到高爾基城。1986年薩哈羅夫的健康惡化,戈爾巴喬夫批准他返回莫斯科。

  

  1991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奧斯陸市政大廳發表紀念諾貝爾演說。供圖/東方IC

  「在一個仍然因衝突而四分五裂的世界上,我們正經歷著戲劇性的變化。然而,我們還是有證據說明和平進程已經開始。東方與西方這兩個大國集團已設法放棄它們危及生存的對抗。」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吉德斯克·安德森在授予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和平獎時如是說。

  這是1991年迴響在奧斯陸市政大廳的聲音。戈爾巴喬夫發表獲獎演說的時候就把場地移至市政大廳。那個時候,戈爾巴喬夫正在他的國家領導著一場「新思維」的革命。那時候,在他的身後是東西方冷戰的結束,「鐵幕」的撤除、德國的統一、蘇美由對抗走向相互影響並朝向夥伴關係、軍備得以控制。諾貝爾委員會對戈爾巴喬夫的看重是因為他推動的和平進程,超越意識形態的、宗教信仰的、歷史的和文化的分界,為解決那些緊迫的世界問題開闢了新的可能性。在戈爾巴喬夫之後,站在奧斯陸市政大廳接受諾貝爾和平獎以及發表演說的還有:曼德拉、德克勒克、安南和金大中。

  

  俄羅斯西伯利亞Solovyesk的Tynda村莊的共產主義標誌。攝影/Pascal Maitre-DragonImage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9 2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