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朝人怎麼洗澡?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23 0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清朝人怎麼洗澡?

  微信號:jzhpress

  

  (48歲的德齡公主在鮮花叢中微笑,照片下方鋼筆英文簽名「裕德齡」,拍攝於1934年12月23日)

  清郡主德齡幼時隨父出使法國,在那裡待了8年才回國。1903年,德齡從海外歸來進宮擔任慈禧身旁的女官。

  進宮的第二天早上,她就感到了不便:「我們姊妹兩個輪流著找了半天,在偌大的皇宮裡,竟然找不到一套可供洗澡用的器具。」後來德齡託人帶信回家,父親給她送來了一隻木製浴盆,才解決了她們姊妹的洗澡問題。

  她實在想不出宮裡的人都是如何洗澡的。幾天之後,她問一位伺候慈禧的女官:「我來了這幾天,卻不見浴室在哪裡呢?」「什麼?你說的是什麼話啊?浴室!什麼是浴室啊?你的話我真聽不明白!」

  後來德齡才知道,即使尊貴如慈禧,也是「弄一隻木盆用用」,雖然是很精緻的木盆。而且慈禧也只是擦澡,並不是全身都泡在水裡。至於慈禧以外的帝后妃嬪的沐浴方式,史料無載,想必不會比慈禧更好。

  

  (德齡和慈禧)

  宮廷之外,普通百姓是如何洗澡的呢?從很多書中可以看到,是在家裡用大木盆完成的。但古人似乎洗澡並不勤,從很多養生文章中可見,古人不提倡勤洗澡,認為那樣會「傷氣」。

  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自己的著作中說:「春秋非浴之時,如愛潔必浴……浴罷,急穿衣,衣必加暖。浴后當風,腠理開,風易感,感而即發,僅在皮毛則為寒熱,積久入里患甚大」;「(冬三月)不宜沐浴,陽氣在內,熱水逼而出汗,汗出而毛孔開,最易感寒,冬傷於寒,春必病瘟」。春秋不宜浴,冬天不宜浴,那就只剩夏天能洗洗了。

  

  (清代浴室,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乾隆時代旅居長崎的中國商人曾告訴日本官員,中國南方人「夏天隔三四天、四五天入浴一次」,絕無每天在熱水中沐浴之事。而魏源在《海國圖志》里乾脆將東南亞某地「人多不壽,五六十歲為上壽」說成是當地人「頻年沐浴,元氣發泄」的結果。從這些記錄中都可以大致推測清朝人洗澡的頻率。

  其實,清朝公共浴室挺發達的,好多人以泡澡為樂。「浴堂人家有之,而僧寺尤廣,市井中往往為此以圖利,名曰混堂。外有列櫃,每人上下冠裳藏於各櫃,而室中人居一道,實共室也。隔牆爇薪,火近處有鍋,名曰焦池,其湯更熱。室中四面無光,但炷微燈,熱氣氤氳,迷不知處,雖隆冬不寒也。」

  

  (民國舊上海的澡堂)

  泡澡的地方,當然有豪華的:「以白石為池,方丈餘閒,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貯衣之匱,環而列於廳事者為座箱,在兩旁者為站箱,內通小室謂之暖房,茶香酒碧之餘侍者折枝按摩,備極豪侈。男子親迎前,一夕入浴,動費數十金。」

  

  (混堂扦腳圖,圖片來源:好搜百科)

  但這樣的豪華場所並不多,數十金不是誰都能出得起的。大部分人是去那種二三個錢一次的浴堂,這樣的浴堂是什麼樣呢?《清俗紀聞》里有這樣的描述:「農夫傭工等小戶人家於浴堂中沐浴。浴堂之浴池為八九尺見方或一丈二三見方之巨大箱狀。放入熱水后,二三十人可同時入浴。由浴堂主人或其家人等管理衣櫃。沐浴費為每人銅錢三文。」

  

  (民國時期的一個澡堂門口)

  浴堂門口一般都掛有「楊梅結毒休來浴」的告示,但即便如此,衛生狀況仍相當可怕:「男子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疙者,納一錢於主人,皆得入澡焉。旦及暮,袒裼裸裎而來者,不可勝計。苟蹴之,則泥滓可掬,嗅其體,穢氣不可聞。為士者每亦浴之被,豈不知其污耶?迷於其稱耶,習於俗而不之怪耶。抑被不潔者、膚垢膩者、負販屠沽者、瘍者、疙者果不相浼耶?抑經其浴者目不見、鼻不聞耶?嗚呼,趨其熱而已也,使去薪沃釜,與溝瀆之水何殊焉?」這樣的水,我看不洗也罷。

31

主題

950

帖子

223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31
沙發
雅安雄起 發表於 2016-11-23 23:24 | 只看該作者
開眼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7: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