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北,為何會成為最沒前途的土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1-17 0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古爾齊亞故事集(ID:kwanstory)

  作者:古爾齊亞

  東北的失敗,就是移民社會的失敗,只移民了人,只填飽了肚子,沒有在這個移民社會中孕育出新的、完善的理念體系、信仰精神、共同目標。

  這幾天,財經女俠葉檀的一篇《10個最沒有前途的城市》的文章在朋友圈裡瘋轉,她有理有據,根據人口凈流出、消費、GDP和社會環境等衡量指標和具體故事,列舉出了10個沒有發展前景、買房要虧的城市。

  而最令人、尤其是令東北人震驚的是,在這10個城市中,東北佔據了4個,東北地區最大的四個城市——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全部上榜,而且長春,在十大最沒前途城市中,排名第一。

  葉檀真是下手太黑了,比黑龍江還黑,一出手就是滅門慘案,把黑吉遼三省一網打盡,一個活口都沒留。可是她說得卻有理有據,幾乎無法反駁。

  簡單說,東北的問題就是:生育率低,老齡化嚴重,人口凈流出,消費低迷,經濟停滯,投資環境差,前途黯淡無光。

  而這幾個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正是因為生育率低,年輕人少,老齡化才嚴重;越是老齡化嚴重,消費越低迷,經濟越不景氣,人口越是流出,前途越是黯淡。

  葉檀是從經濟數據來分析的,根據對東北乃至東北亞歷史與現狀的閱讀,其實東北的問題可以簡化成四個字:信仰缺失。

  正是信仰真空所導致的對地區社會前途的絕望,使得東北人不再有生育下一代的渴望與衝動,這種深深的絕望,成了瀰漫在東北社會各個階層中的一種無法驅散的迷霧。

  那麼,為什麼東北如此特殊,會出現這種信仰真空與絕望心理呢?認真梳理百年來東北人的一次次信仰更迭,即可見一斑。

  

  東北遭遇人口危機

  1、第一次人口爆炸——闖關東,他們只信仰兩個字:活著

  東北,是大清王朝的發源地:遼寧新賓的永陵,埋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爺爺;瀋陽的福陵和昭陵,埋著清太祖和清太宗。為了保護龍興之地,清朝實行「柳條邊」的政策,用柳樹柵欄一樣的矮圍牆,模仿長城,在東北與河北之間修了一條「柏林牆」。

  這個柳條做的柏林牆上,有城門,門口有衛兵,不管你是山東的,河北的,河南的,你要去東北,你要有介紹信,不然就打你一頓,不許出關。頂多有幾個倒霉蛋,觸怒了皇帝,被罰個「流放寧古塔,永不得入關」,去大森林裡尋找野人姑娘了。

  正因為清朝如此嚴厲的邊防,清朝前期和中期,東北的人口,相比關內都很少,都是一些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東北土著原住民,還有些流放寧古塔的人和野人姑娘生的混血兒,就好像《權力的遊戲》里厲鬼和野人生混血一樣,剛好那裡也有一條長城。

  這些土著的信仰是什麼呢?蒙古族信喇嘛教,滿族和索倫這些通古斯民族信薩滿教,薩滿教信萬物有靈,是眾神信仰,你刷牙,牙膏也有神,你養豬,豬也有神。所以這種情況下,神屬於量化寬鬆,供應量充足,比較貶值。什麼都信,也基本等於不信,說白了,就是有病不看大夫不吃藥,去找跳大神的。

  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全亂了,一會八國聯軍打進北京了,一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了,皇上和慈禧老佛爺都懷揣著燒餅跑去西安了,誰還有心思管東北有沒有人把守柳條邊?山東、河北一帶又鬧義和團,說是刀槍不入,結果被洋人大炮一轟倒下一片,老百姓一看,這義和團就是傳銷,不能信。就這樣,大量山東、河北的農民,為了躲避戰亂,躲避災禍,越過了已經無人把守的柳條邊,到了東北。

  因為東北地廣人稀,資源沒有開發過,所以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隨便找找都有東西吃,一傳十,十傳百,就不斷有人過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闖關東。

  

  闖關東

  來了多少人呢?

  粗略計算,從1800年到1911年,100年左右的時間,由於闖關東人口膨脹,東北人口從不到100萬,增加到2900萬,增加30多倍。其中絕大多數是山東、河北的闖關東的農民。

  也就是說,山東、河北(主要是山東)的農民,就是今天大多數東北人的主體。

  這也是為什麼,從語言學上,大連人說話是山東的膠東口音,吉林通化與山東隔山隔海那麼遠,居然也是山東口音。當時語言學課上老師的解釋就是,通化是山區,闖關東的山東移民進了山,與世隔絕,就很少出來,所以山東口音就被大山封閉保護,並傳承了下來。

  而這些由闖關東的山東移民組成的第一代東北人,他們的信仰是什麼?

  很簡單,活著。

  這正是他們背井離鄉來到東北的原因,為了活著。

  但嚴格地說,活著是本能,並不是信仰,也就是說,那個時期的東北人,沒有信仰,因為逃難而來,家族離散,山東大地上千百年來的儒教理念和宗族思想,並不能馬上在東北落地生根,這就是東北的第一次信仰真空。

  

  闖關東前的災民

  2、奉系軍閥政府——夾縫中生存,信仰:左右逢源

  就在闖關東的農民中,誕生了第一個東北的統治者——張作霖。

  他的祖輩從河北大城,逃難到了遼寧海城安家落戶。張作霖草莽出身,被清朝招安,到了民國,又從陸軍師長到遼寧督軍,再到東三省巡閱使。直到後來,他指揮奉軍入關,最遠打到了上海,就任安國軍政府大元帥,他就是實質上的中華民國首腦(注意,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才是國際承認的中國合法政府,蔣介石就是渣渣)。

  那麼,張作霖統治東北時,他的信仰——他強加給東北人的信仰是什麼呢?

  很亂。

  一會是儒教,張作霖任大元帥時,還在北京天壇祭祀過孔子,結果祭酒杯掉地上了,在場的人都覺得是不祥之兆,果真不久,他就被炸死了。

  但是張作霖有時候還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

  

  張作霖

  總之,什麼對他有利,他就信什麼。不過也可想而知,一個農民和草莽出身,他也不可能發展出什麼高明的信仰理論體系來。

  孫中山臨死前,張學良去看他,孫中山說,東北人很危險,東北處在蘇聯和日本,兩大帝國的夾縫中求生,所以,東北的年輕人更好奮鬥。

  這也是張作霖左右逢源的地緣政治背景。

  那時的東北社會主體,都信仰三個字——老張家。

  所以,當張作霖的部下郭松齡倒戈反奉的時候,他領兵打到了遼中巨流河,就是齊邦媛寫《巨流河》的出處。郭松齡的口號是,推翻獨裁軍閥,建立現代化民主的東北政府,可是他卻失敗了,因為士兵們高喊:老張家的兵不打老張家!

  你看,張作霖已經在東北人心中,成為了神。

  

  溥儀在日本導演下稱帝,偽年號「康德」,「滿洲國」改稱「大滿洲帝國」

  3、偽滿洲國期間,信仰:官方與民間各路大神齊出動

  但張作霖畢竟不是神,他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日本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不久后,扶持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到了偽滿洲國時期,信仰更是千奇百怪。

  首先是官方,日軍從日本搬來了天照大神,在偽滿皇宮裡修建了建國神社,東北的各個城市,也紛紛豎起了鳥居,建立了日本神社。

  民間呢,佛教、道教、天主教、回民的綠教、白俄人信東正教、蒙古人信喇嘛教,還有各種皮包公司的教派,什麼一貫道、白羊教,牛鬼蛇神,什麼都信。

  在翻閱滿洲國史料時,我不止一次看到「神樹」,在奉天(瀋陽),撫順等多個地方都有神樹,人們在樹上綁紅色布條,跪在樹下磕頭,乞求保佑。

  偽滿洲國時期,東北人的信仰,就是創業板,隔兩天就有新股上市,一出來就連續漲停,但是最後發現,都是忽悠。可即便知道是忽悠,大家還是買,為什麼,因為沒有其他投資渠道。

  那時的東北人,正是需要這些從官方到民間五花八門的教派信仰,來填充內心,來麻痹自己,驅除由於內心的對偽滿洲國風雨飄搖前途的恐懼和擔憂。

  

  慶祝全東北解放

  4、1949-1978,新中國計劃經濟時期——唯一的、最高的信仰

  日本戰敗,然後打敗國民黨,東北成為中國最早解放的地區,也由於奉系和日偽的工業基礎,東北迅速成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

  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遼寧的生產總值佔到了全國的五分之一,這是什麼概念,今天的廣東,最高時也不過才全國的十分之一。

  很快,工業基地東北,這一段計劃經濟時期,成了東北最榮耀的一段經歷,共和國的長子,瀋陽鐵西區被比作德國的魯爾區,東方魯爾。

  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左右逢源、夾縫求生、信神信鬼之後,東北人瞬間明白,以前那些都靠不住,只有計劃經濟工業基地的信仰,才可以給我們今天的榮耀。

  一時間,工業、工廠、工人,成了三件法寶。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輛卡車——解放CA10型4噸載貨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下線

  工人,成了最偉大、最榮耀的信仰。

  瀋陽有保工街、衛工街、惠工街、肇工街、啟工街、重工街,住的地方叫工人村,看電影的叫工人俱樂部。

  那是東北人信仰最為統一的時期。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的衰落,計劃經濟——這個東北人最統一、最崇高、帶給他們最多榮耀的信仰,瞬間崩塌。

  市場經濟大潮湧來,東北猝不及防。

  中國第一家破產企業在東北——瀋陽防爆器械廠,中國第二家破產企業還在東北——瀋陽救護車廠。瀋陽,這個昔日的東方魯爾,成為了計劃經濟破產大潮重災區。

  

  宣布破產前一天的瀋陽防爆器械廠

  5、計劃經濟破產後的信仰填充:二人轉

  負責地說,二人轉以前在東北的地位並不高。東北的主要城市,在文藝欣賞品味上,始終是與京津相連的,所以京劇老生派別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北京的馬連良,奉天的唐韻笙。相聲、大鼓、評劇等等的戲曲曲藝,都有東北流派,東北也都是這些藝術門派的主要陣地。

  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后,瀋陽相聲,因為首先敢於說新段子、說新社會,成為一度超越北京相聲,成為新相聲的代表。而當今三大評書名家,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全部來自遼寧。

  從來就沒有二人轉的份兒。

  可是,計劃經濟垮塌之後,新相聲、京劇,這些舊時代的產物,都隨著計劃經濟一起垮塌了,東北人不再相信他們了,工廠倒閉,工人下崗,你還在相聲里說咱們工人有力量,誰聽?

  這時候,需要發泄,需要醜態百出,需要人不人鬼不鬼,需要沒臉沒皮。

  

  圖為電影《鋼的琴》劇照,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中,原鋼廠工人陳桂林下崗后所經歷的人生故事,代表了那個年代眾多下崗工人的一個縮影

  二人轉,上位了。

  這種充滿了黃色段子,以對弱勢群體進行調侃和嘲笑的劇種(當然二人轉本身也不是這樣,流行起來的新版本如此而已),迅速在東北火熱。

  這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精神勝利法,我就是丑,我就是土,我就是窮,盡情來羞辱和嘲笑我吧,我反而更開心,你們傷害不到我。

  二人轉,是東北人在痛失了計劃經濟共和國長子的榮耀地位之後的酒後撒瘋,我就這樣了,愛咋咋地,你們盡情笑我吧。

  與二人轉一起來填充東北人信仰真空的,還有後來成為敏感詞的那個氣功,道理也很簡單,他們急需精神的救治,誰來都行。

  由於闖關東時期單打獨鬥的生存競爭,東北人始終無法承襲中國南方那種根深蒂固的宗族觀念,也無法借宗族觀念這個橋樑,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相連接。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個主體:鄉土、宗族、家庭,在東北,這三者是彼此割裂的,甚至是毫無聯繫的。也沒有像廣東和浙江福建沿海那樣,孕育發展出經商貿易的傳統與文化基因。資源枯竭與重工業衰落之後,再也無路可走。

  由此,東北人的精神世界,註定成了漂浮在神樹、神石、神婆這些邪門歪道之上的孤魂野鬼,漂浮在中國的邊緣。

  

  東北街頭粗俗二人轉表演

  6、結語

  正是經歷了100年的信仰真空與迷茫之後,東北人徹底絕望了,他們信過很多東西,有真的信,也有假裝的,可是最終都沒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他們曾經深深信奉計劃經濟,並感受無上的榮耀,之後卻直接跌停,摔得體無完膚,他們不知道,還要不要去相信,還是就這麼絕望下去,對未來沒有希望,沒有渴求,這種悲觀情緒造成了葉檀文中提到的,東北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生育率最低的地區。

  也有許多東北人,開始像他們的祖輩從山東來到東北闖關東一樣,在一起收拾起行囊,去了海南,去了廣東,開始了東北人新一輪的「闖關東」,造成了葉檀文章中所指的,人口凈流出。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同樣,一個對故鄉和腳下土地沒有感情和鄉愁的地域族群,也不可能把這片土地建設好。

  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祖輩本來就是逃難從山東來到了東北,也完全可以再從東北逃去別處,東北是個過渡,並不是永遠的故鄉,沒必要珍惜。

  這麼想想,就算東北最沒前途,也與己無關了。

  

  東北的失敗,就是移民社會的失敗,只移民了人,只填飽了肚子,沒有在這個移民社會中孕育出新的完善的理念體系、信仰精神、共同目標。

  所以,就一盤散沙了。

  不由得想起,反映老香港人奮鬥精神的電影《歲月神偷》中,吳君如飾演的媽媽,即便是窮困生活的逆境中,仍舊用廣東話堅定地說:做人,總要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2: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