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與中國未來30年國運

[複製鏈接]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6-11-1 1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6-11-1 10:17 編輯

 2016-09-28  漢青的馬甲  摘自 時史洞見

  文/時寒冰

  正在發生的第5次產業大轉移正在深刻影響乃至決定著中國未來30年的國運……無論是股市、貨幣匯率還是房價,都將深深受到影響並因此發生巨變!此文極其重要,乃心血之作,是時寒冰認為他在2016年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建議大家細讀!

  

  (時寒冰(1972年2月-),時事評論家、學者。居住於上海,MBA碩士。中國財經傳媒人聯盟特邀觀察員,《上海證卷報》評論版主編(曾兼任新華社所屬現代金報和現代快報評論主編),曾主編網刊《中國》,並曾作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邀嘉賓發表時事評論。鳳凰博報特約顧問、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上海證券報評論員。現負責中國證券網的評論。)

  如果站在全球的視野去看待一個經濟體的發展趨勢,更能一覽全貌。

  誠如我在《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中所言,中國經濟在2016年步入新的發展周期,做實業的人越來越感覺到盈利乃至生存的艱難,壓力越來越大。

  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不是。

  這種情況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嗎?

  不是,現在只是剛剛開始入冬。因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正在施展著它的巨大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將至少持續20年乃至30年以上。這種力量將使得一些國家變得更為強大,也使得一些國家深陷經濟危機之中難以自拔。

  這種力量就是正在發生的全球第5次產業大轉移。

  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前幾次產業大轉移對世界經濟發展帶來的巨變:

  ▌1.第一次產業大轉移

  

  18世紀60年代,英國通過用機器山寨中國的紡織技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讓英國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它需要從全球掠奪廉價資源,也需要開闢廣闊的市場。19世紀40年代,英國開始向外轉移產業,英國是輸出國,美國是被輸入國。這是第一次產業轉移。這次產業轉移成就了美國,使得美國最終超越了昔日的這個「日不落帝國」(由於全球每個時區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故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這次產業大轉移的時候,中國是受害國。1769年,理查德·阿克萊特製造水力紡紗機。1779年,賽米爾·克隆普頓發明了騾機。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製成了水力織布機,將工效提高了40倍。1791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織布廠。當英國工業技術飛速發展時,閉關鎖國的清政府還正沉浸在乾隆(1711—1799年)盛世的幻覺中。迅速崛起的英國需要廉價的資源和廣闊的市場,由此,羸弱不堪的清政府逐漸成為廉價資源的輸出國——大量資源被掠奪,大片疆域被沙俄侵佔。

  ▌2.第二次產業大轉移

  

  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個「鐵幕演說」被認為是冷戰開始的序幕。美國為了培育自己的盟友,遏制共產主義陣營,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向日本和原聯邦德國實施大規模產業大轉移。而朝鮮戰爭爆發后所形成的「特需經濟」,不僅大大加快了美國對日本產業轉移的步伐,也優化了所轉移產業的結構,成就了日本和原聯邦德國的高速發展,讓日本和原聯邦德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這次產業大轉移,最大受益國是日本和原聯邦德國,而中國同樣是受害國。因為「抗美援朝」,中國成為被世界列強制裁的對象,中國同時也是被蘇聯訛詐勒索的對象。

  ▌3.第三次產業大轉移

  

  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遇到了當年英國所曾面臨的困惑:資源不足且市場狹小。這引發了新一輪產業大轉移: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香港、台灣、新加坡和韓國轉移,隨著產業轉移的升級,又逐步擴展到了汽車、電子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使得「亞洲四小龍」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這次產業大轉移時,中國正在搞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因而,未能從中受益。誠如中央後來所做的總結:

  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比例關係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這十年間,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資的應增效益推算,國民收入損失達五千億元……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機遇。 這場由文化領域發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學校停課,文化園地荒蕪,許多科研機構被撤銷,在一個時期內造成了「文化斷層」、「科技斷層」、「人才斷層」。

  ▌4.第四次產業大轉移

  

  隨著不斷向前發展,「亞洲四小龍」很快就開始面臨著資源不足、市場狹小的問題,他們迫切需要廉價資源與廣闊的市場。而中國改革開放,正好提供了這種機遇。這使得美國、歐洲、日本、「亞洲四小龍」都紛紛向中國轉移產業尤其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此讓中國迅速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中國成為了這次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而日本則從90年代開始步入所謂「衰退的20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日本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產業大轉移的重要輸出國,當「亞洲四小龍」、中國等在某些領域的技術方面追趕上來,使日本的優勢地位受到衝擊,擠壓了日本相關產業的發展空間。

  下面正在發生的這次產業大轉移對中國影響深遠、重大!

  ▌5.第五次產業大轉移

  

  這次產業轉移始於2012年後(2012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在書中已經做了詳細的分析),是從中國向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國轉移。根據產業大轉移的規律,將持續20到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導致第5次產業大轉移的原因: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製造業迅速崛起,技術飛速發展,尤其從1992年到2002年,中國抑制房地產投資,促使資源向製造業里聚集,使得大批優秀的製造業企業脫穎而出——那個時候出名的企業家基本都源自製造行業。

  但是,2003年把房地產定為支柱產業以後,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追求技術的精進,開始向圍繞房地產展開的高耗能低端的產業發展,房地產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寶貴的資源和人才從製造業密集向房地產領域集中,不僅造成鋼鐵、水泥等低端產業的嚴重過剩,也使得中國製造業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許多人關掉工廠加入到炒房的隊列——做工廠十年不如炒一套房掙錢多,就是最明確的價值指引信號。這個時候,最出名的企業家基本都是房地產老闆。

  房地產持續的賺錢效應毀滅了中國製造業的升級夢想——從全球經濟來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投機大行其道的同時還能有無數人踏踏實實從事製造業的升級。德國房價幾十年不怎麼變化,才成就了德國製造業世界領先的優勢。日本在上世紀也曾有過房價持續暴漲的階段,這個階段同樣給日本到來了極其負面的影響:持續長達20年至今還沒有結束的衰退。但此後穩定的房價讓日本的製造業技術優勢得以保持。倘若沒有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日本的技術優勢恐怕早已喪失殆盡。

  房地產業的持續景氣房價的持續上漲使得中國的製造業不再具有優勢——高房價導致中國的生產、經營、生活等成本大幅上升,許多低端製造業開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這意味著國內機會的減少,就業的減少等。

  另一方面,以日本、美國為首的機器人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以美國為首的3D列印技術等先進技術的發展,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使用,這大大彌補了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高的劣勢,從而導致了高端產業從中國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迴流。

  也就是說,第五次產業大轉移的輸出國是中國,並且,這種輸出的雙路線的:低端的產業向東南亞相關國家轉移,高端的產業向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迴流。

  根據產業轉移的規律,這種產業大轉移的持續時間至少也在20年乃至30年以上。這將對中國的未來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參考日本在兩次產業大轉移后所面臨的窘境,來知道我們(中國是二合一的轉移,一次完成日本兩次的轉移路線)正在面臨的挑戰。不僅實體經濟,像貨幣匯率、股市、樓市等等,都將深深受到這種力量的影響(接下來將專門撰文分析樓市等趨勢)。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以往的產業大轉移都是從發達國家或地區,向不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而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則是從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迴流、從不發達國家向同樣不發達國家轉移,屬於雙消耗型的產業轉移模式。這對中國經濟的抽血效應會更加明顯。

  當然,我們有新聞聯播所展現出來的積極的力量,各級政府有維持房地產業屹立不倒的豐富經驗,我們就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國將能夠以完美的姿態迎接無論多麼嚴峻的挑戰,從而,使得中國在這次轟轟烈烈的產業大轉移中可以神出鬼沒,不僅不受損還能成為受益者——這是我的中國夢。

  【延伸閱讀】中國未來國運如何?

  

  來源:知乎,作者:蘭Sir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作為世界經濟體中的一員,並沒有任何超越經濟發展規律的理由。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個星球上45個主要國家最近35年的經濟發展情況,試圖參照各國的發展情況,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有一個大致的直觀的認識。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世界上45個主要國家在1980-2014年35年間的GDP發展情況如下:(數據比較複雜建議查看原圖)

  

  圖中橫坐標是年份,縱坐標是GDP值,單位是十億美元,採用對數刻度;右側是圖例,按2014年GDP值的大小從上到下排列。

  這些話題,每一個都值得花長篇大論去深入探討,但我並不打算去討論它們。我只想說幾個我們比較關注的國家。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沙發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6-11-1 10: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6-11-1 10:16 編輯

 美國:回顧35年的歷史,誰才是世界經濟的榜樣?是美國。美國在過去的35年當中,只有2009年出現了負增長,而之前的29年中,美國經濟實現了穩定、持續的增長。而中國在1980-1994的15年中,居然有6年是負增長!(所有數據都是美元計價,可能有匯率變動的原因)

  

  中國和美國:1986年中美兩國差距最大時,美國的GDP為中國的15倍還多。28年後的2014年,美國GDP只有中國的1.7倍,28年間差距在迅速縮小。美國在35年間保持了幾乎一致的增長速度,其未來的增長趨勢也是可以預見的;中國只要能保持接近目前的增長速度,超越美國是十五年之內的事情。

  中國和日本:1991年中日兩國差距最大時,日本的GDP為中國的8.3倍;2014年,劇情出現了急劇的反轉,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2倍還多了!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是中國趕上並反超日本的原因。

  中國和印度:1987年中國和印度差距最小時,中國的GDP只有印度的1.16倍;2014年,差距已經擴大到5倍。

  中國與印度:

  

  @圖靈Don說:麥迪森推測,公元2030年,也就是再過1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可能達到世界的23%,美國為17%,印度為10%,西歐國家合計達世界的13%左右。

  印度無疑也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國家,但是從印度幾十年來的情況看,其經濟增長速度甚至經常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目前其GDP為2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2.5%,什麼時候能佔世界的10%呢?可以參考一下中國的情況:

  中國在2011年才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10%,而佔世界總量的2.5%時,是在1995年。中國用了16年的時間,把經濟總量從佔世界2.5%的比例提高到了10%。這16年中,有中國自身經濟的增長,還有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因素,因此以美元計價的GDP增長率非常高,好幾年甚至增長率達到20%以上。印度要在15年內把經濟總量從佔世界2.5%的比例提高到了10%,就需要比當年中國還要高的增長率才行。你相信印度能保持這麼高的增長率嗎?我反正是不信。

  日本和美國:1995年,巔峰時期的日本,GDP達到了美國的69.6%。以前中國常說:「我們以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那時的日本可以說:「我們以世界0.25%的土地,創造了世界17%的GDP!」,那時的日本,是怎樣一個逆天的存在?然而,經過了長達20年的原地踏步,如今日本的GDP只剩下美國的27%。

  下面對幾個國家近20年來的增長曲線作一個小結:

  · 美國:平穩增長。美國在世界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 中國:強力增長。中國是一頭大象,正在崛起。

  · 日本:原地踏步。20年裡徘徊不前。

  · 歐洲:曲折中緩慢增長。總量比肩美國,但似乎少些活力?

  · 印度:緩慢增長。印度也是一頭大象,只是還未醒來。

  · 眾中小國家:一亂就跌,一穩就漲,跌起來就像過山車。

  總結:一個國家只要自己不作死,沒有內憂外患,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向前發展,其背後,似乎有股強大的力量在驅使。這股強大的力量是什麼呢?

  在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但請注意,這「三駕馬車」可能只對發展中國家其作用,而對發達國家可能無效。

  「發達國家」這個名稱,其精髓在一個「達」字,為到達目的之意,指社會的發展基本到達了預期,該有的基本都有了,所以發達國家的投資、消費通常都會維持一個穩定的水平,投資和消費不再是經濟的增長點,而只能維持原有的經濟規模。

  而出口呢,全球市場也不是無限大的,市場也有飽和的時候,出口在增長到一定程度后也不會再增加。對一個發達國家,如果這「三駕馬車」都達到極限,而有沒有其它的增長動力時,經濟可能就會停滯不前了。日本經濟二十年來面臨的可能就是這個情況。

  這難道說明發達國家的經濟沒法向前發展了?不是,不然美國經濟也不會持續30多年增長了。經濟增長還有兩個原動力:人口增長、科技進步。

  增加的人口,會帶來新的消費需求,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人口的增長受到物質、空間的制約,不可能無限增長。發達國家大多生育率很低,人口增長緩慢,人口的增加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左右比較有限。在最近二十年裡,日本人口幾乎沒有再變化過:

  日本人口大約在1995年左右停止了增長,這正好是日本經濟停止增長的開始。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的增加。這一點是日本沒法比的:日本的人口密度是美國的10倍,日本的人口已經不能再多了。而從世界範圍看,地球能承載的總人口有限,人口數量必須受到控制,因而希望通過增加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那就只剩下最後一個經濟增長的動力了:科技進步。其實,科技進步才是最能促進經濟增長、使社會產生深刻變革的巨大動力。蒸汽機、電氣革命、計算機,哪一個不是促使經濟規模成百上千倍的增長?化肥、農業機械、新作物、轉基因等,沒有這些農業科技,如何能保證持續增長的人口免受飢餓之苦?

  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遠遠高於前面的「三駕馬車」和人口的增長,是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最強大、持久、可持續的動力。繼續看看日本,在最近的互聯網、智能手機等熱潮中,日本似乎也沒有抓住發展的機會。考察經濟發展的5個動力,日本在這20年的時間裡沒有一個是可以稱道的,這才是日本經濟停滯不前的原因。

  上面提到,「三駕馬車」對發達國家來說可能已經飽和,無法再促進經濟增長,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比較低,人們要改善生活,需要投資各種基礎設施;要豐富物質,需要各類工廠;要達到富裕、優質的生活,還要購買各種物品。

  這樣,投資和消費兩輛馬車就發揮了作用。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能對經濟產生比較強的促進作用;而對發達國家來說,只需要對這些項目進行更新和維護,所以兩者是不相同的。一個簡單的例子:2011-2013這三年裡,中國水泥的用量超過了美國整個20世紀的用量。

  對中國而言,三駕馬車中,出口已經很高,只需維持現有水平;而由於國內人均GDP水平還比較低,投資和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後面的人口和科技進步兩項,人口已經不能再增長了,只能依靠科技進步。有人覺得中國就會山寨,怎麼配談科技進步?這是對科技進步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科技進步,指的是相對原有水平的進步,即便是山寨過來的,只要比原來的管用,就是科技進步。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

  對以上的總結,就是:發展是世界的主旋律,全世界的經濟都在發展,中國並非只有在TG的領導下才能發展;但幾十年來中國遠高於世界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可否認的。中國的經濟還有持續增長的動力,但增長速度肯定會減慢;只要我們能保持比美國高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指日可待。

  ▌關於中國人均GDP排名

  有人說,GDP再高又有什麼用,人均GDP不還是一樣呵呵了?

  1949年,中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00位,經過了6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9年,中國人均GDP全世界排名成功「上升」到第106位......

  1960年中國人均GDP排世界第 78位,1970年排82位,1980年排94位,1990年排105位,2001年排75位。

  由此可見,2001年中國經濟世界地位,並不比1960年高。

  以上的數據,排位是否準確暫且不論,但中國各個經濟指標的人均世界排名很低,這幾乎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曾經我也很疑惑,為什麼中國經過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均GDP為什麼還是這麼低?

  我們需要一個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判斷中國的人均水平在世界上到底排在什麼位置。

  世界上那麼多個國家,無非分成3類:人均GDP比中國高的國家、中國自己、人均GDP比中國低的國家。這樣我們就不再按照國家數量算了,直接按照總量來算:

  2014年人均GDP高於中國的78個國家中,人口總數是19.2億人;除去中國13.7億人,世界上70億人中剩餘的37.1億人的人均GDP小於中國。

  作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中國人均GDP在世界上的位置相當於:在7個人的隊伍中,有2個人排在我們前面,4個人排在我們後面。

  這麼說我們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富裕了?沒錯!

  可是為什麼我們的人均GDP比世界平均值低那麼多?(2014年世界GDP總量77.36萬億美元,總人口70億人,人均GDP 11051美元)

  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的經濟發展是極度不均衡的——不是不均衡,而是極度不均衡!

  在前面提到的人均GDP高於中國的19.2億人中,前10億人的人均GDP高達47469美元,包括從第一名盧森堡到第37名的台灣;

  剩下的9.2億人,人均GDP只有12036美元!這是多麼巨大的鴻溝?!

  而世界上最貧困的10億人,人均GDP只有1050美元!

  那麼回到剛才說的7個人的隊伍,假設排在最前的那位有4.7米高,那麼排在第二位的只有1.2米高;第三位中國只有75厘米;最後一位的兄弟,只有......10厘米,一巴掌那麼高......

  你看,不是只有中國人民被國家統計局平均了,全世界都被發達國家平均了!我想問到底是誰這麼厲害,能把全世界都給平均了?

  上面提到的盧森堡之類的小國,肯定是不行的,10個盧森堡也才545萬人,對70億的世界人口來說,簡直是九牛之一毛。必須要人口規模足夠大才行。我想起了前面分析那45個主要國家用的篩選標準:GDP總值大於1000億美元,同時人口大於1000萬人。

  那麼那些把全世界都給平均了的壞人應該就在這45個國家中?

  我們把這幾個國家按人均GDP從高到低列出來,前10個是:

  

  清一色的老牌發達國家。裡面有幾個GDP總量極大、人口極多、人均GDP極高的國家:美國、日本、德國。這3國的GDP之和高達25.89萬億美元,總人口5.166億人。

  假設除去這3個國家,世界上其他國家的GDP總和為51.47萬億美元,總人口64.8億人,人均GDP 7943美元,和中國目前的人均GDP相差無幾。也就是說,僅憑美國、日本、德國這3國之力,就把世界人均GDP抬高了3108美元!這萬惡的資本主義!

  這其中,尤以美國最甚,美國3億人口,人均GDP高達56700美元;如果除去美國不算,世界上剩下的67億人的人均GDP只有8956美元。你以為「超級大國」四個字是說著玩的么?

  反映到圖表上,就是美國經濟可以把整個世界吊著打。還記得上面第一張圖片用對數坐標展示的45個國家的GDP增長情況嗎?如果用常規坐標顯示,是這個樣子的:

  

  美國把整個世界都遠遠甩在了身後,除了美、中、日、德、法等國,其他國家的GDP增長曲線都低到幾乎無法識別的程度。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發展極不均衡的社會,光比較平均數是不夠的,平均數並不一定能反映真實的社會,按照慣例,應該再比較一下中位數。這裡的中位數是指:把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從大到小排列,處於包含世界人口一半的地方附近的人均GDP值。經統計,世界人均GDP的中位數的大概範圍是6000-6500美元之間,有一半的世界人口的人均GDP值低於6000-6500這個範圍。可能你又有疑惑了,到底是哪些國家的人均GDP低於這個中位數,人數真的有那麼多嗎?

  下面我就把人均GDP低於6000美元的人口大國列一下:

  · 奈及利亞,人口1.49億,人均3844美元;

  印度尼西亞,人口2.4億,人均3699美元;

  菲律賓,人口9797萬,人均2908美元;

  越南,人口8696萬,人均2139美元;

  印度,人口11.66億,人均1758美元;

  巴基斯坦,人口1.76億,人均1419美元;

  孟加拉國,人口1.56億,人均1188美元;

  衣索比亞,人口8523萬,人均614美元。

  僅以上列舉的8個國家,人口總和就有將近22億人,這22億人的人均GDP大約是2070美元。

  一看這國名,你肯定不幹了:這都是些啥不入流的國家啊,我們再差也不能跟他們比啊。確實是這樣。

  當我們談到「外國」的時候,我們通常不會想到韓國、台灣、希臘、葡萄牙這些人均GDP2萬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會想到波蘭、匈牙利、俄羅斯、阿根廷、馬來西亞這些人均GDP 1萬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可能想到上面說的8個窮國。

  當我們談到「外國」的時候,通常我們想到的是人均GDP 4、5萬美元的「西方發達國家」:

  

  上面10個國家,除去人口僅1000多萬的荷蘭、比利時,剩下的8個,你是不是發現,跟一百多年前的八國聯軍很像呢?這些國家,無一不是經過一兩百年的持續發展才建立起來的領先優勢,這可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成的。這些國家,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榜樣。

  有人說,西方國家已經不行了,德國就是個大農村,英國還要跟我們買高鐵,日本二十年了一直半死不活的樣子......那我們就看看這幾個國家裡面人均GDP最低的日本:

  (美、中、日三國的GDP增長情況/單位:10億美元)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3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6-11-1 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6-11-1 10:15 編輯

 日本經濟在1995年達到頂峰之後,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一直徘徊在這個水平附近。日本就站在原地不動,中國花了20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在經濟總量上趕上了日本,可是人均GDP依然離日本一大截:2014年中國人均GDP 7581美元,而日本是36327美元。

  日本說:我再等你二十年,你還是趕不上我。

  而在人均上趕上美國,100年內不可能。美國人可不會等我們哦。

  在人均水平上,一個簡單的總結就是:

  我們過得並不比世界上大多數人差;我們離想要的生活水平(發達)還很遠。

  ▌人口密度

  上面提到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涉及到一個國家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標: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和地區未來的人口、經濟增長潛力。大量人口可以帶來繁榮,超出土地承受能力的人口也能帶來災難。當一個國家、地區的人口密度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時,它就不能再通過人口的增加來促進經濟增長了,也就是說這個國家、地區的經濟增長潛力已經受到人口的制約。

  我們先看看前面選出的45個國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幾個國家的人口密度:

  

  孟加拉國以驚人的1084人/平方公里排在第一位,這是一個人口比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還多,卻幾乎沒有任何存在感的國家,這個國家的1.56億人都在默默地生活著。

  乍一看,中國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並不起眼。那到底怎樣才算人口密度高呢?按照慣例,我們先看看世界平均水平。除去南極洲,地球陸地面積1.35億平方公里,這麼多陸地上共生活著70億人,平均值是52人每平方公里。上圖中所有20個國家的人口密度都高出了這個平均值,中國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已經高出世界平均值非常多了。

  然而你別忘了,中國還有廣袤的大西北,人煙稀少的大西北。西北的大,是超出你想象的:僅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4省,總面積就有47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面積的49.5%!如果加上甘肅、四川、雲南的西部,那可是大半個中國!(相比之下,知乎這個問題就呵呵了: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 地理。)而這4個省,總人口只有5500萬人,若拋開西部不算,你會發現中國的人口密度直接翻倍。

  我們直接看看分省統計的人口密度:

  

  你會發現,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可比發達國家高多了,能達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以上!要知道,人口密度過高意味著人均土地/耕地面積少,在災年可是有飢荒的危險。「三年自然災害」也才過去50多年,我們可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人口密度低,人口還可以隨便再漲。

  那孟加拉國為什麼能保持那麼高的人口密度呢?首先,孟加拉國面積並不大,只相當於中國的遼寧省,並且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平原,耕地面積有保證;其次,孟加拉國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的生長速度迅速。同為熱帶的海南省,農作物可是一年三熟。最後,孟加拉國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並不是不存在風險。事實上,孟加拉國在歷史上可是多次發生大飢荒。而且,孟加拉國2014年的人均GDP僅僅1188美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孟加拉國不能成為我們的榜樣。

  那麼,中國東部地區具有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中國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支撐這麼多人口的發展需求?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世界上是否有哪個國家可以提供經驗?是否有哪個國家同時滿足人口極多、人口密度極大、人均GDP極高這三個條件呢?首先,滿足人口極多這個條件的國家就不多,我們可以把所有人口超過5000萬的人口大國都看一遍:

  

  在上面23個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家中,高收入國家只有標橙顏色的6個,同時滿足人口極多、人口密度極大、人均GDP極高三個條件的國家只有一個:日本。

  日本是一個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人口眾多的國家,這樣一個國家,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打敗了大清帝國之後,晉陞為世界強國;一百年之後,日本用僅37.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億多人帶入了富裕社會,其經濟規模發展到了幾乎可以比肩美國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日本人對人類文明發展有哪些貢獻?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如今日本的人均GDP數字看起來比其他發達國家不那麼好看,要知道,這可是日本經濟停滯了20年才逐漸被歐美髮達國家超過的。日本如何發展起來?又是如何停滯不前的?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這些問題值得中國去好好借鑒和思考。

  前面說,日本不能再通過增加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但是美國能。美國人口密度只有33人/平方公里,是日本的十分之一,離世界平均值52人/平方公里都還差一大截。中國雖然可能在今後的15年內在經濟總量上超過美國,但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

  從更長遠的時間看,在今後50-100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經濟可能出現增長乏力,而人口又不允許再增加的情況;而美國按照目前的條件,可以允許其人口以目前的速度保持一百年持續增長,所以,美國的日子始終比中國好過很多。而日本,這個充滿恩怨的鄰居,會走向何方,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再論人均世界排名

  前面說到,因為中國與盧森堡之類的小國的體量相差太大,所以單純看世界排名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那麼,世界各國之間的各項指標相差有多大呢?我們來看看人口、面積、GDP、人均GDP這4項指標,世界最高的10個國家和世界最低的10個國家的差距。

  人口:

  

  人口最多的是10億級別,最少的是1萬級別,相差5個數量級,100000倍。

  面積:

  

  面積最大的是1000萬級別,最小的是1000級別,相差4個數量級,10000倍。

  GDP:

  

  GDP最高的是10萬億級別,最低的是億級別,相差5個數量級,100000倍。

  人均GDP:

  

  人均GDP最高的10萬級別,最低的百級別,相差3個數量級,1000倍。

  你看,國與國之間的差距,不僅僅只有幾倍、幾十倍,而是能達到上千倍、上萬倍,甚至十萬倍!把這些大小不一的國家排在一起,其實是不科學、也不公平的,因為他們的權重不一樣。你想想,一個人口幾億人的國家,和人口幾萬人的國家,有可比性嗎?因此,凡是涉及到「人均」的東西,搞一個「世界排名」出來,是沒有什麼用的,因為差距過大,排名反映不了真實的差距,還不如直接看實際數值實在。

  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國家是政治單位,是人為劃分的。如果允許,我們一個村子也可以自己獨立成一個國家,這樣是不是需要在世界排行榜上再增加一個席位?因此,當從世界範圍來考察一項指標時,通常需要剔除政治因素。

  我們想考量一個國家的某個指標在整個世界中的所處的位置時,世界排名的意義並不大,我們更應該從佔世界總量的份額去衡量。

  比如上面有人說的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不增反降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中國GDP佔世界的總量,1990年大約佔全世界的1.8%,而2014年中國GDP佔世界的總量達到了13%。你說中國反而變窮了,你自己信嗎?

  還有其他一些指標也可以衡量當前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比如:

  · 鋼產量:2014年中國粗鋼產量達8.227億噸,佔世界的一半;

  · 水泥產量:2014年中國水泥產量24.76億噸,佔世界的約60%;

  · 煤炭產量:2014年中國煤炭產量38.7億噸,約佔世界一半;

  · 石油消耗量:2013年中國石油消費量5.1億噸,佔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12.1%;

  · 發電量:2014年中國總發電量5.5萬億度,居世界第一,同年美國是3.88萬億度;

  · 港口吞吐量:2014年全球貨物吞吐量最大的10個港口,有8個在中國;

  這些重要的經濟指標,佔世界如此高的份額,怎麼說都不會混得太差吧?

  財富是需要積累的,西方發達國家都經歷了高速發展時期,是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才成為了發達國家。中國經濟已經佔據世界總量相當大的份額,但是,中國同樣需要保持這個增長態勢幾十年以上,才能成為發達國家。因此,對中國當前的經濟水平我們需要理性地看待,不卑不亢。

  ▌國運

  上面說到了,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不僅是人口、面積的差距,還有資源的差距。有些國家的資源,不僅含量豐富,而且易於開採,相對別的國家具有非常大的優勢,比如:

  · 波斯灣地區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一半,油井多為自噴井,而且石油品質高;

  · 澳大利亞、巴西的鐵礦儲量分別佔世界的20.6%、17.1%,而且鐵品位(含鐵量)高,而且很多可以露天開採;

  · 智利的銅礦儲量佔世界的30%;

  · 中國的鎢儲量約佔世界的一半;

  這些資源,相對別的國家有著巨大的優勢。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擁有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所有資源,一個國家要發展,就需要與別的國家進行貿易,進口本國稀缺的資源。但是不能光進口,還需要出口。進口需要花錢把東西從別國買過來,錢從哪裡來?是把本國的優勢產品賣出去換來的。進口和出口需要平衡,如果進口持續大於出口,就相當於把國內的財富變換成外匯流失國外了,這就會造成國內經濟、生活水平的下降。

  一個國家如果不進口這些稀缺資源,就會因為缺少資源而發展緩慢;別的國家都在進口,都經濟都發展上去了,唯獨你發展緩慢,你就會越來越落後。所以當今世界,如果一個國家閉關鎖國,這個國家就不可避免地落後於世界。一個國家的經濟要發展,國際貿易是必須的。

  從本質上講,一個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口、物質(資源)、能源(資源)這三個要素,沒有資源,那就用其他產品(如高科技產品)來換。

  前面多次提到,小國和大國不能相提並論,大國不能參照小國的發展模式。比如,澳門經常以獨立經濟體的身份被放到各種排名中。澳門的支柱產業是博彩業,2014年規模達400多億美元。2014年澳門人均GDP接近90000美元,遠遠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盧森堡不相上下。可是澳門對中國大陸沒有借鑒意義:我們不能把每個地方都發展成賭城。

  再如挪威,本身國土面積不小(比英國還大)、人口稀少(466萬人,不到英國的十分之一),而且又有不少石油。僅靠石油工業一項,挪威就窮不了,養活著466萬人不在話下。但是對一個大國而言,僅靠單一的支柱產業是不能支撐起整個國家的。比如中國不可能單靠汽車、石油等行業就發展起來,而是需要幾乎所有工業門類都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中國才有可能富得起來。

  日、德、法、意等國,面積比較小,自然資源也不豐富,自身發展需要的很多資源需要進口,而它們也需要出口相應的優勢產品來換取外匯。沒有資源怎麼辦?那就出口高科技產品。

  這些產品必須有足夠的科技含量、或者成本優勢,能夠領先其他國家,其他國家才會從他們這裡買。一旦這些國家的技術領先優勢不再,他們的產品就不那麼好賣了,這意味著外匯收入減少,那麼能用來進口的錢也少了。這時,他們有3種選擇:

  1.降低產品售價。——這意味著產品利潤的降低,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出口額將降低。出口少了,進口也會相應的減少,這個國家的經濟將會萎縮。

  2.把本國沒有優勢的產品也賤賣了。——這直接導致這些產品在國內成為更稀缺的資源,國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將會上升。

  3.乾脆就不進口了。——自身沒有資源,還不進口,那不是等死嗎?

  因此,科技的領先優勢是日、德、法、意這些國家的產品能持續出口的保證,一旦他們的科技領先優勢不再,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這些國家都將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日、德、法、意等資源小國,想要保持高度發達的狀態,就要通過保持科技水平的領先狀態來保證穩定的出口。這些國家,會想方設法提高科技水平、發展科研,而且害怕自身的高科技泄露到國外。他們的很多高科技產品都禁止出口到中國。

  而澳大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等國家,坐擁豐富的資源,只要把鐵礦、綿羊、石油賣出去就吃穿不愁了。這是澳大利亞的出口商品構成,礦石和農產品佔了一大半,這是澳大利亞人均GDP能高過美國的原因:

  

  而衣索比亞、孟加拉國等國,沒有資源,沒有技術,農產品倒是有一些,但只能保證國內能填飽肚子。所以,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多少能出口的東西,也就沒有錢進口需要的資源、技術。這些國家,不僅現在很窮,而且會一直窮下去。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1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065
4
 樓主| 小辣辣 發表於 2016-11-1 10: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辣辣 於 2016-11-1 10:14 編輯

  以上,或許就是所謂「世界經濟的秩序」吧。

  ▌具體國運分析

  美國:

  其實跟中國很像,都擁有巨大的國土面積、大量的人口(美國有3億人口,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相似的氣候、極為豐富的資源資源。

  人口:美國擁有巨大的國土面積,耕地面積比中國還大,至少可以承載和中國同等規模的人口。而美國目前人口數量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資源:美國本身就有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煤、天然氣、鈾礦、太陽能、風力資源等,均居世界前列。而且美國背靠著加拿大這個面積世界第二、資源同樣極為豐富、且人口稀少的國家,這相當於美國的後院,美國資源不愁。(唯獨石油一項,美國跟中國真是難兄難弟,石油儲量連面積只有它們500分之一的科威特都不如。不過美國的鄰居加拿大石油非常多,儲量接近中國的10倍。)

  美國有農產品、有資源、有發達的科技水平,這成就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

  總結:美國擁有巨大的人口增長空間、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極為發達的教育、科技水平。在可預見的未來里,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持續地增長。就像 @Xiuquan Yu說:「就算哪天徹底被排擠出舊大陸,守著美洲一畝三分地,美國也有數百年好日子過。」

  中國:

  人口:中國相比美國,最大的劣勢就是人口太多。除非未來科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否則中國人口的增長空間不大。

  資源:中國的資源也非常豐富,幾乎擁有所以種類的礦產資源,而且很多礦產的儲量都居世界第一,但是石油、天然氣、鈾、鐵、銅、鋁、太陽能、風能等重要資源,相對世界儲量來說比較少。這些資源,未來中國可能會嚴重依賴進口(太陽能、風能除外)。

  從整體上看,中國的資源總量是不如美國多的,相比巨大的人口數量和資源的需求量,中國是一個資源小國。相比美國,我們更應該參照同為人多資源少的日本的發展模式。

  未來中國的大多數資源都要依賴進口。為保證進口,中國需要穩定的出口。中國並不滿足於出口低端工業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要改變這個這個現狀,中國就必須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因此,中國需要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需要重教育、重科研。中國的競爭對手、學習榜樣是美國、日本、德國等科技發達的國家。在中國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之後,經濟的發展主要就要靠科技水平的提高了。

  科技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積累。因此,未來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經濟、生活水平的腳步將會變慢。另外,中國的發展將會擠占發達國家的資源和出口市場,發達國家的經濟、生活水平會因此有所降低。

  總結:中國人口眾多,資源消耗量大,中國需要大量進口。中國要發展,需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科技、工業水平的差距。在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將會放緩,這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但人均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需要靠提高科技水平來縮小,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中國到底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覺得,中國不會發展到相當於現在歐美人均GDP45000~60000美元的程度:中國的人口太多,發展到這個水平的話,整個地球的資源都不夠用;整個全球市場怕是也消化不完中國的產品;更何況還有發達國家與我們競爭。

  所以,我認為中國最多可以發展到相當於現在人均GDP30000多美元的程度,這時候歐美髮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也會被中國拉下來,估計頂多像現在的日本、義大利這樣36000-40000美元吧。這裡就是純瞎猜了。

  日、德、法、意等缺乏資源的發達國家

  這幾個國家,國土面積不大,人口密度比較高,又已處於發達狀態,人均GDP水平很高。因此,它們幾乎沒有可能再高速增長。目前幾個國家的GDP增速都比較低。

  因缺乏資源,這幾個國家的發達狀態是建立在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之上的,這是它們的唯一選擇。出口一旦下降,那麼其生產所需的能源、資源的進口、供應就沒有保證,這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這些國家需要建立科技的領先優勢來保證出口的穩定。

  但是,日、德、法、意這幾個國家的科技領先優勢正遭受中國、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挑戰,雖然絕對優勢還在,但是出口市場被慢慢蠶食了。最終的結果就是日、德、法、意等國與中國、韓國、台灣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這幾個國家的未來,恐怕不那麼明朗。

  俄羅斯: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是能源出口大國。但是,俄羅斯有1.4億人口,光靠能源出口養不活這麼多人。這不是最要緊的,最要緊的是:俄羅斯太冷了!

  俄羅斯所處的緯度很高,基本上整個國家都在黑龍江以北,又處於內陸,冬季漫長(將近半年)而寒冷。俄羅斯的西部,也就是歐洲部分如莫斯科、聖彼得堡的氣候算好的了,然而這個「好」是這樣的:

  莫斯科:積雪期146天;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

  聖彼得堡:積雪期132天;1月平均氣溫-8℃

  一年有4-5個月的積雪期,這在俄羅斯已經算好的,俄羅斯的氣候可想而知。受氣候影響最大的是農業,氣溫冷、積雪期長,農作物的生長時間、生長速度都會受到限制,所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很低。俄羅斯擁有比肩中國的耕地面積,但是糧食總產量遠不能與中國相比。

  結果其實就是:俄羅斯的總人口上限比較低,土地允許的人口密度也比較低,加上國土面積太大,導致人口非常分散。人口聚集,才能帶來繁榮;人口分散,會造成內部的流通成本變高,不利於經濟發展。

  氣候過於寒冷,還會對工業生產直接造成影響,汽車、機械、電子、電氣產品的性能都會因為低溫造成性能降低,在俄羅斯發展工業,相對來說沒有什麼優勢。

  現在的俄羅斯,除了軍事、宇航和其他一些重工業外,拿得出手的東西並不多,工業市場上極少能看到俄羅斯的產品。目前俄羅斯的人均GDP只有13264美元,也就跟阿根廷、馬來西亞一個水平,恐怕連發達國家都算不上了。

  總結:氣候問題,是俄羅斯最大,也是唯一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無解。俄羅斯肯定不會窮到哪裡去,但是很難富起來。

  印度:

  人口:印度人口有趕超中國之勢,人口問題同樣是印度最大的問題。印度的人口密度與日本接近,但氣候比日本好,人口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若不把工業發展起來,人口卻越來越多,那印度人民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資源:印度除了煤、鐵、鋁土、雲母,自然資源並不多,沒有資源優勢。但是印度人口多,市場潛力大,內需是未來印度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印度人口多,勞動力多,有可能成為繼中國之後,新的「世界工廠」。這需要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印度還有不少路要走,而且因為缺少資源,所以發展起來恐怕沒有中國那麼順利。

  總結:印度目前跟中國至少有10年至25年的差距,而且這個差距還在擴大。印度具有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這個潛力目前還沒有爆發出來。印度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

  巴西:

  人口:巴西人口已經超過2億,而且國土面積854萬平方公里,是一個可以和中國、美國匹敵的國家。而且巴西的氣候條件優越,大部分國土位於熱帶,大部分國土屬於平原地區,巴西高原海拔低、地勢平坦,有準平原的特徵。因此,巴西的耕地、人口的增長潛力巨大。不過,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巴西的人口並不會大幅增長。

  資源:巴西的資源也很豐富,目前鐵礦正在大量出口。但是僅靠出口自然資源同樣養不活巴西,巴西想要富裕,同樣需要走工業化的道路,最後拼的還是科技實力。

  目前巴西的人均GDP有11000多美元,跟俄羅斯相差不大,屬於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點點。

  總結:巴西很有發展成強國的潛力,能否有大國發展能強國,就要看巴西今後的科技實力如何。我怕被打臉,就不預測了...

  澳大利亞、加拿大:

  這兩個國家,都是國土龐大,資源豐富;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積多。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是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支撐的,這足以讓他們過上十分富裕的生活。人家就是坐擁資源,輕輕鬆鬆富起來了,別的國家眼紅也沒用。這兩個國家今後的日子也不會差。資源總有用完的時候,這兩個國家需要在資源用完之前發展其他優勢產業,他們至少還有幾十年的時間。

  以上就是自己妄對幾個國家國運的一點分析。看完這些你可能會覺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太爽了,這些國家真是躺著掙錢啊,上帝真TM不公平!

  其實正好相反,中國東部地區絕對是世界上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非常適合發展農業;廣闊的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資源。

  因此,正是因為中國這片土地太好了,這裡幾千年來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繁衍出現在十幾億的人口。然而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現在中國的人口過多,如何讓這十幾億人富裕起來就成了一個世界難題。

  如果中國人口像澳大利亞、加拿大那樣,只有2000萬人、3000萬人,那中國立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資源出口國。現在十三億人口擺在這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現實。上帝為你打開了一扇門,卻同時把另一扇門關上了。

  ▌戰爭風險

  

  以上說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的。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一個國家的經濟將遭受重大打擊,發展、富裕、發達也就成為空談。中國未來幾十年內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們挨個來看。中國目前受到的潛在戰爭威脅主要有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台灣5個。

  美國:

  可能與之爆發戰爭的原因:經濟利益。中國的崛起,直接威脅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而且會不可避免地與美國搶佔資源、市場,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想方設法阻止中國崛起。但是會不會到爆發戰爭的程度?不會。

  打仗需要花多少錢,美國比中國更清楚。對付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美國都搞得灰頭土臉的,美國會為了賺錢而花更多的錢和中國開戰?前面已經說了,美國本身資源就很多,科技又發達,中國再和美國搶,美國的經濟也不會差到哪裡去。美國不傻,它頂多只會叫它小弟出手。

  日本:

  可能與之爆發戰爭的原因:領土爭端。120年前,甲午戰爭中國輸了,中國人一定覺得很憋屈;抗戰是打贏日本了,但確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打贏的,中國人一定覺得不解氣;日本也覺得要不是美國,我怎麼會輸給你?這些想法,導致中國和日本相互不服對方。加上目前釣魚島問題兩國還在爭執,所以要打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目前兩國在經濟方面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打起來兩敗俱傷,兩國絕大多數人民是不希望看到戰爭的,目前來看兩國也不會打起來。其實你只要知道一顆導彈造價數千萬美元,可能你一家人工作1000年都賺不夠一顆導彈的錢,你就不會輕言開戰了。

  俄羅斯:

  可能與之爆發戰爭的原因:領土爭端。中國與俄羅斯都是有核國家,都有強大的陸軍,要打起來場面可沒法收拾。俄羅斯有很多資源,可以出口到中國,俄羅斯拿了錢,中國拿了資源,各取所需,皆大歡喜,打什麼打?中俄目前的關係還不錯。

  印度:

  可能與之爆發戰爭的原因:領土爭端。印度與中國還有大量的領土糾紛。美國、俄羅斯都幫著印度,其實只是想借印度牽制中國。美、俄不會直接和中國打,最多會慫恿印度和中國打。但要它們出錢出力,恐怕它們又不願意了。要不要打,印度得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兩國本來就不富裕,都在發展經濟,仗基本不會打起來。加上青藏高原天然的障礙,就是真要打,也打不起大規模戰爭。

  台灣:

  可能與之爆發戰爭的原因:統一問題。台灣想「收復」大陸,是不可能的。大陸想統一,也不會武力攻打台灣。按目前的趨勢,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水平差距越來越小,而台灣的經濟增長乏力(缺少資源,科技水平距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大陸只需繼續發展自己的經濟,讓自己強大起來,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大陸只需向台灣伸出橄欖枝,再拿出幾個優厚條件,對台灣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台灣沒有理由不回來。

  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可以對其他周邊小國完全碾壓,怎麼打都算中國欺負別人。國際名聲很重要,跟這些國家基本不會打。

  以上這些,都是建立在強大的國防、軍事實力上的,只有自己強大了,除非自己主動打,否則別人也不敢來招惹。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和平的保證。因此,至少在今後比較長的時間裡,中國應該能處於一個和平的環境中。再往後的事,所謂未來,變數太多,誰說得清楚呢?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