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上)

[複製鏈接]

7

主題

25

帖子

661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化遺產 發表於 2016-10-31 21: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節慶中重新喚起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 (上)

  許嘉璐 (稿件來源:文促會----在「七節論壇」上的發言)

    說一說我小時候的故事。
    我現在記得非常清楚,過春節的時候,當時家裡經濟也不富裕,首先請出祖宗的牌位,是木製的木龕、木牌,上面寫著什麼當時幼小已經不記得了。父母親非常恭敬的擦拭牌位上一年所積累的塵土,不管有沒有土都要擦拭一遍,然後,恭恭敬敬地放在八仙桌最裡面正中。我們從大姐開始一個個過去磕頭,拜完后,再給坐在八仙桌左右的父母磕頭。這時候,平時慈祥的父母也變得嚴肅起來,對每一個孩子說幾句期望的話。雖然幾乎過去了將近70年,但在我心裡種下的種子已深深的紮根。因此,當我的父母過世,甚至我的姐姐們都過世了之後,當我知道家鄉的祖墳由於年久失修開始塌陷,我一個遠房哥哥要把它重新修建,我就委託部下到那裡協助修建。今天我們已不提倡土葬。所以,我的遠房哥哥的後人就提出來應該隨著時代的變遷,重修之後不要佔耕地起墳,應該深埋。我表示支持,我讓他轉達說:祖先在心裡,不一定起一個墳佔一塊地。

    我想,我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就是由於幼小的時候在心裡種下了種子,後來明白了這叫「慎終追遠」。這時候家鄉過春節,也跟凌峰先生說的和台灣情況差不多,拜天拜地拜祖先。在我走進社會之後,大概有多年的中秋節幾乎沒在家裡度過。大家知道在十一國慶節之前秋高氣爽的時候,這正是出差開會的高潮,也是我率團出訪的高潮,有幾次中秋節是在別的洲渡過的。清晰地記得,前幾年我率團訪問外國,那天剛好是中秋節,我說也好,讓我在高空中看一下中秋節的月亮。沒有想到,從飛機上的窗戶往外看,月亮很小很小——因為它缺了大氣層的折射和放大。當時,我腦子裡蹦出了「月是故鄉明」這首詩。那時公務在身,我必須在這個時間出發,但是心裡總有一絲絲惆悵之意,我想這就是中秋節。從古至今,在中華民族遊子身上所喚起的感覺。

    重陽節不是中國傳統節日,但後來慢慢在民間形成,特別是近年來把它創造性地定為「老人節」,其實不如稱為「尊老節」。我在中國民主促進會接尊敬的前任主席雷潔瓊先生的班之後,每年重陽節都要把當時民進中央的老人——都是80歲以上的,而雷潔老已經過90了——請到高處。其中一次在晚上請到香山,老人們非常高興。在這裡向他們報告一下中國民主促進會的狀況和工作,聽聽他們的意見,祝福他們健康長壽。後來,老人們一年不比一年,在這樣一個秋風之夕,再帶他們到郊外去登高不合適了。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世貿大廈頂層的旋轉餐廳,也是高處,由我領頭大家又重溫了九九登高的傳統,其結果完全符合民間賦予重陽節的意義。我用三個不太成為故事的故事開頭,就是為給我下面說的幾個問題做一個鋪墊,也是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

    作為一個學者容易在文獻中討生活,這是必要的,是理性思考的基礎;可是,如果我們對存在於廣大民眾生活之中,活在民族心理當中活生生的一個事物,僅僅停留在文獻的考據和論證上是不夠的;所以,我想在這樣一個場合,中華文化促進會的論壇上還是把理性和感性結合起來,把這個感悟滲透進去和大家交流。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擴大傳統節慶的社會意義在哪兒?
    我非常贊同葛劍雄教授所說的,它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信仰的一種解釋。也就是說每一個節慶的基礎是民族的基礎理念,它的社會意義就在於用這些理念作為家庭(古代擴大到家族)、社群彼此認同、共同參與、相互溝通和融合的一個時機和場合。經過歷史演變,這些節最初的原始理念可能被人慢慢淡忘。昨天我也談到,實際上文化與傳統是三個系列,作為本土來說有雅的系列,俗的系列。在雅的層面,也就是精英層面對它的原始來源有清醒的認識;到了俗的一面往往接受的是形式和內容,而基礎往往容易淡忘;但是淡忘並不等於丟失,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這是藉助保存在廣大民眾中的節日來體現它的祈求。

    現在地球變小了,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我們對社群的認同應該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最大的社群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就是全世界的華人,包括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歐美的唐人街,還有分散在唐人街之外的所有華人。因為社會生活是以家庭為單位,今天的社會人員流動也很大,彼此都在一個城市生活可能一生都接觸不到。可是人的本質又是一種社會性的,他需要過群體生活,需要跟自己小的生活領域之外的人接觸。用什麼來接觸呢?到超市去彼此見面,因為不認識連一個招呼都不會打。那麼,通過節慶走出家庭進入社群,可能在元宵節的燈下,在唐人街的舞獅狂歡中結識。特別是中華元素在國內體會不到,如果到了國外,這個時間集中體現中華文化的元素,所有參與的華人都會有一種歸宿感、一種欣慰——這其實都包含了求福求合的理念。我們的學者談到的節慶是文化的一種符號或者是載體等等都對,可是我不大用,因為一般老百姓理解不了符號學的意義。

    第二個問題,中國節慶誕生、形成和傳承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我們這些七節都形成於農耕時代。像剛才翁女士所說的,我們的節慶實際上暗含著春夏秋冬。我和她有一些不同的是,我認為春節是冬天的節日,清明節是春天的節日,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中秋節是秋天的節日;也就是說,我們節慶的周期剛好是農耕社會農耕生活的一個周期。從文字上說,「年」這個字本身就代表著農耕的收成,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都體現了。在《春秋》上或者《左傳》上有「大有年」。何為「大有年」?就是這一年是豐收,所以過年是慶豐收,預祝明年的收成。「節」是節氣的簡稱。二十四節氣是一節一氣。準確的說,我們有十二節十二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定的,是陽曆,現在我們把它當成農曆了。二十四節氣的制定並完善大約是戰國末期,是根據一年的耕作,一年天象和氣象的變化歸納出來的。古代的農民沒有手錶、沒有日曆,靠的是每年皇帝發出的詔書,在皇宮前公布,這一年哪一天是清明,哪一天是穀雨,哪一天是立夏,都給你定好了。農民就根據這個時間該播種的播種,該收割的收割。

    「節」是辛亥革命以後才叫的。為什麼叫節呢?我想上個世紀的賢者們很聰明,就用節氣的「節」代表,氣就不好了,中秋氣、清明氣就不好了。

     那麼在農耕時期什麼最重要?吃最重要。凌峰先生今天說的小時候窮,恐怕他的窮比不過春秋戰國時期,以至於兩漢南北朝,在時而戰亂時而平靜耕作中的苦。所以,能夠天天吃好的是不可能的,但過節時奢侈一下吃點好的總是可以的。我們小時候盼春節到來,吃點好的,有新鞋穿新衣換,常常一年就這一次,要穿一年的。這些都圍繞著衣食住行,是農耕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今天不一樣了,仍然圍繞著吃,對絕大多數中國人民來說,包括海外的都不是問題了,沒有了吸引力。但是,我覺得過節的時候吃的元素不能丟,只是不要把它變成中心,變成主要的東西來提倡。為什麼?我想注入一個內容,就是讓人們不要忘記農,不要拋棄了我們祖先從農耕社會走過來的歷史和足跡。我希望將來春節也好,八月十五也好,在這一天吃團圓飯時,提倡都吃老祖宗吃過的東西,吃農耕時代的東西,而且以素為主。這樣有利於健康,更重要的是讓人們記住、懷念和敬畏農耕時代。

    為什麼要這樣?無工不富,無商不活。今天是一個工業化、商業化的時代,但是在人類歷史上,只有農耕社會人和人才最親密,人和大自然才最親密;只有農耕社會創造了人類的最高智慧——儒家的思想。也就是孔子繼承的夏商到周代明確提出了人這個概念。孔子的思想體系,他對人際、人天關係、現實和未來關係的教導,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指導著所有中國人的生活。

    釋伽牟尼也是在印度進入農耕社會之後,擺脫婆羅門教的制度,追求眾生平等創造了佛教。他提出的對客觀世界和對主觀世界的認識,以及主觀如何與客觀協調,這些解說為涅槃,至今仍然影響著無數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古希臘的哲學,影響了西方世界整個理念,甚至影響到它的自然科學,至於哲學、文學、文藝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單靠希臘哲學是不行的,這時候在巴勒斯坦地區、迦南地區、加沙地區出現了猶太教,由猶太教派生了西方所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乃至後來的伊斯蘭教。是基督教的思想和古希臘哲學的結合,形成了後代所謂的西方的文明,現在仍然指導著西方社會、西方人的生活。猶太人本來是游牧民族,希臘進入城邦時代后,畜牧業和農業結合,這時兩河流域,包括再擴大一點敘利亞、埃及、尼羅河周邊地區就進入到農業社會。所以中國人的智慧仍然是農業社會行成的。農業社會的一次生產可以供當下消費之外再有一點結餘,因此人們有時間觀察和沉思來創造文化。手工業的發達也是農業造就的,因為騰出勞動力來了。農耕社會每一個生產環節,每一個生活內容無不以土地、天地有著密切的關係,稍一疏忽就可能造成農家或者一片農地的顆粒無收。農耕社會和自然關係的密切就在這裡,為此我們應該對農耕時代感恩。

    昨天,段市長在他的致詞裡面有一個詞:「敬畏」,我很欣賞這個詞。我們對農耕社會所創造的智慧,農耕社會給我們歷史所鋪墊的道路要懷著敬畏之心。現在是工業化時代,又說是信息社會、后工業化時代,就中國來說現在仍然是一個工業化時代,創造財富靠工業、農業乃至服務業;但是沒了農業基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全會灰飛煙滅、無以生存。即使進入了工業社會,無論從人類的文化傳承和對人類智慧的追求,今天能生活,能創造事業,能寫文章,我們都要對「農」字抱著感恩和敬畏的心情。這一點,我相信只有在中華當下文化中才能看出一點點痕迹,在西方社會一點痕迹都沒有了,這是很寶貴的。

    第二個特點,我們的節慶出於生活,是生活經驗的凝聚。比如過大年,沒過15天就是元宵節,固然像我們《紀要》上所說的「這是新的一年裡第一次月圓」,但是更重要的是,後代賦予它一個過年結束,一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回歸正常的意義。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母親過年前要做很多很多菜,大菜和小菜,要蒸很多很多的米飯,蒸很多很多的饅頭,那時候沒有冰箱,就放到院子里的缸里凍上。正月十五之前家裡不能動刀、動剪。大了我才明白,這種忌諱是什麼意思:主婦勞累一年了,趁著這個階段讓她休息休息。至於考慮到餐館的學徒回家探親也是一個理由,但主要是為了家庭主婦媽媽們能夠歇歇,它來自生活。但也不能老是歇,所以劃一個界限,元宵節就是過年結束,一切回歸正常。

    比如端午節,為什麼小時候家門前掛艾草,甚至佩戴艾草,還有香包。我作為男孩子也學會了纏絲線,弄一個小珠子掛在身上,裡面裝一些香料,其實是原始的祛瘟免疫。夏天到了,這時候傳染病容易流行、容易感染;從芒種起,農耕也開始忙碌;端午之後不久就是夏至,這段時間是很勞累的。過一個端午節,算是農忙中短暫的歇息。從前的大戶人家、地主也得給僱農、佃農一點休息時間,為的是下一步的夏收,這些都來自於生活。

    還有中秋節。中秋了應該是北方黃河流域莊稼開始收穫,入庫的時節。明年一年生活的所需到手了,就要歇息一下,自己慰勞自己一下。同時農耕社會並不是沒有人流的流動,也有知識分子和商人。這時也到了收穫季節,為避免在外過冬都要回家。因此,人們把這個節作為一個團聚的節,剛好月亮是圓的,家裡也團聚,可是又回不來……所以,八月十五的月亮最能引起當時詩人、文人的相思之情。在唐詩宋詞裡面都有。文人最怕秋天聽到窗外搗地的聲音,知道自己出來漂泊幾個月了,天漸漸寒冷;在家的人有妻子到河邊洗衣服,可換上暖衣、夾衣;而自己在寒風瑟瑟中離家還有千里。這時寫的詩非常動人。所以,進入豐收祈禱明年的富足,家人團聚和不能團圓的思鄉一起迸發,我想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由此可以放大看到一切文人望月思鄉的感情。

    清明節,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代,農民在春夏秋天是住在野外的,稱為廬,就是今天所說的搭的草窩棚;到了秋天之後要回堡,就是城堡,在那裡過冬;等到來年春天再入廬,回到自己的地頭。清明剛好就是大地復甦需要入廬的時刻。廬一般離祖墳近,要耕作,要忙起來了,不能再看老人家了,後來就形成了掃掃墓。當然,也有清明踏青,踏青也是跟著掃墓走的,這都是後來形成的。也有誤解,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跟掃墓沒關係。「欲斷魂」好象想到祖先了,不是的。古代說行人是走長路的,仍然是寒冷為什麼斷魂?雨濛濛,越是這種簫瑟、寒冷的時候越能想到家的溫暖,但還要行,所以「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是為了取暖,「牧童遙指杏花村」也不是山西的杏花村,古代的村邊種棗種果樹,杏花恰好是這個時候開,所以有杏花之村,有杏花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賣老酒的。

    重陽的時候天高氣爽,為什麼要登高?既是欣賞秋景,也能感到萬物的蕭疏。已經被人們淡忘的是:這時候離天最近,是懷著對天的敬畏來登高的。

    離開中華民族這個領域,很多洋節來自於神啟,是上帝告訴你的,不是當時的人民從生活中概括提取的。有的來源不明,有的在新舊約和聖徒所寫的東西里都有明確的記載。這一點就體現了葛先生說的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實事求是,從生活中總結,這是我們節慶的核心所在。它的信仰是喚起人們內心的德,是人的第一需求,是精神的提升。

    第三個特點,七節中的每一個節都深深受著文化三大支柱的影響,就是儒釋道的影響,都體現了核心價值和根本信仰。為什麼說受到儒釋道的影響呢?例如我們過大年,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從前還要把老的灶王爺像燒掉,重新請回一個。我不知道陝西是不是如此,一直到江北,好象江南也有,就是麥芽糖。用麥芽糖可以把灶王爺的嘴封住,想彙報壞事都說不出來。灶王爺是道教的神靈。說到年前掃房是儒家的,在禮記上都有記載。(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7: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