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5 0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

  感悟: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重的在於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於利益。

  感悟: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

  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閑,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申,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

  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閑,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污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感悟: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上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

  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釋,按照語境,儒風小編解釋為「土地」,引申為田宅等物質利益。

  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時候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感悟:程樹德《論語集釋》:按此章言人人殊,竊謂當指趨向而言之。君子終日所思者,是如何進德修業。

  小人則求田問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辟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感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則於人則遠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重視。

  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卻是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感悟: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饑,跟隨他的人病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

  」孔子就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不怕窮困潦倒,小人則不擇手段地擺脫窮困之境。

  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以一個人的本質。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10: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