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華清:中國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10-1 0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陳良飛 俠客島

  

  【俠客島按】

  昨天,習近平出席了劉華清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座談會。今天的《人民日報》不僅刊登了習總的講話,也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該座談會上四名幹部的發言,從不同的角度紀念這位老紅軍、老領導。

  劉華清,上將,曾任十四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今天,人們可能更加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另一種稱謂:「中國航母之父」。

  前一陣子,外媒熱炒中國自主建造的航母正在組裝,可能在不遠的日子就將交付使用。今天推薦一篇4年前的文章,作者陳良飛,勾勒出了當年這位老人是如何堅持不懈地推動了中國航母事業的發展,甚至留下「中國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的名言。斯人已去,其風長留。在今天讀這篇文章,依然非常令人感慨。原文稍長,俠客島有刪減。

  

  「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我國對航母作過可行性研究,我也為此做了一些工作。」在個人回憶錄中,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如此總結其對中國航母發展的貢獻,之前他曾擔任海軍司令員7年之久。

  儘管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們卻早已將「中國現代海軍之父」、「中國航母之父」兩頂桂冠加冕於他。

  擱淺

  劉華清第一次與航母結緣可以推到1970年,當時他54歲。那一年距離劉華清加入海軍已有18年。

  1952年,解放軍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將15歲就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劉華清從陸軍拉到了海軍。1953年,劉華清擔任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之後,他又先後成為北海艦隊副司令、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六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

  文革中,江青有一個鑒定:「劉華清是壞人。」劉華清當時並不知道這一評語,他曾向一位海軍主要領導人詢問自己的工作情況,被告知:「據觀察,你還是老老實實幹工作,沒有什麼背後活動。但江青說過,』劉華清是壞人,不能用』;根據是什麼,海軍不清楚,也沒辦法。」

  1969年,無事可乾的劉華清「有點灰溜溜」地重回海軍,擔任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次年,劉華清組織了第一次航母專題論證。

  1970年4月,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召開緊急會議,傳達了中央軍委決定海軍組建航空母艦研製隊伍的命令,並要求就航母的內容做一次彙報。以此為開端,七院開始組建航母的論證隊伍,1970年7月,航母項目啟動。

  但不久之後,由於一系列變故,這個項目最終擱淺了,劉華清的「航母之夢」也擱淺了。

  

  彙報

  1970年的擱淺,並未冷卻劉華清對航母火熱的心。

  當時,海軍剛編製了第三個規劃,也就是海軍艦艇十年發展規劃。8月末,劉華清看到了這份規劃,非常失望。他好幾天睡不著覺,躺在床上想,這是海軍和國防建設的一件大事,竟處理得這麼不切實際。

  想來想去,劉華清覺得不能沉默,他用兩天時間寫出了《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彙報》,「呈報鄧副主席並毛主席」,並給當時的海軍政委抄送了一份。

  「這似乎是不應由我過分擔憂的事,但是,我今天還是一個海軍戰鬥員,不管怎樣,還有一份責任感,有責任建議。」劉華清在彙報中寫道。

  在這份彙報里,除了指出「十年規劃」中存在的八個問題。他認為,海軍作戰的方針仍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近海殲敵為主,同時也要敵進我進,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遠海敵後去打擊殲滅敵人。為解決中、遠海作戰的空中掩護、支援配合等問題,有必要儘早著手研製航母。

  劉華清建議,不要再搞十年規劃中的8000噸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將人力、財力拿出來搞航空母艦,先搞常規動力的,排水量在4萬噸左右,不一定搞8萬噸、10萬噸的。

  劉華清也陳述了自己主張的原因:「海上的戰鬥規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種兵力的協同戰鬥。我國要大搞經濟建設,有些重要戰略物資還需從國外進口,必將大大發展海外貿易,掩護海洋交通和保護海洋資源的任務都是繁重的。但是我們不能到外國去建設任何基地,只有解決機動的飛機場和導彈發射場。執行這些任務離不開去遠海,要到遠海作戰就不能違反這個立體協同作戰的客觀規律。」

  

  基於這些認識,劉華清得出結論,將來大戰發生,海上戰爭將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大戰的規模要大、要激烈,把戰略導彈和飛機放在大型潛艇、水面艦艇、航空母艦上要機動得多,不易受到摧毀。

  「我們暫時不一定要在這方面同敵人相比,也不一定按敵人的辦法干,但是總得要研究對付的辦法才行,而且相差的距離不能太遠,不能閉眼捉麻雀。」劉華清說,我國當時的工業和科學技術條件足以具備解決製造航空母艦的問題的能力。

  令劉華清稍感欣慰的是,這次「上書」在海軍內部引起了不小的議論,他的建議思路同以後的中央決策也大體上一致。只是,建造航母的建議還靜靜停留在字面上。

  

  訪美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后,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美方同意中國先派遣一個軍事技術代表團前往美國,中央軍委決定由劉華清帶隊赴美。

  曾任中國艦船研究院副院長的尤子平當時隨劉華清一同訪美並第一次登上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尤子平回憶說,那一次在美國考察的最後一天,代表團連續參觀了「福克斯 」號導彈巡洋艦、「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和「小鷹」號航空母艦,均為美國海軍的重型主戰艦艇,雖然美國海軍接待隆重,禮遇甚高,但技術露底不多。

  

  尤子平坦言,中國代表團走馬觀花,僅留印象而已,尤其是航母,樓高數十層,上上下下。不過,當時已年過花甲的劉華清還能堅持下來。

  「客觀地說,當時我們訪美,主要目的是看能否從美國爭取到較先進的軍事裝備技術合作。」尤子平說,「航母這東西,留下的印象固然十分深刻,對其技術含量和發展難度有了初步認識,但看看就罷了。差距太大,當時就眼饞這個,不現實。」

  但在劉華清看來,「』小鷹』號航空母艦……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認為,正是航母的出現,把海戰的模式從平面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

  啟動

  1982年,劉華清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以往從外圍觀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頭的分量大不相同了。

  1984年,劉華清對航母的表態是「現在國力還不行,要等一段時間」;1986年,劉華清說:「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

  1987年,劉華清又提到,「現在,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無論是攻擊性的或垂直短距起降型的,都是為了解決防空和海上攻擊問題,都在注意發展……我們搞難處多一些,財力、技術都有一定困難,但從長遠考慮,還是需要的。十年內不搞、十年之後再搞,也還會有困難。因此我要求早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劉華清接著說,「中國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顯然,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那一年,劉華清71歲。

  

  研究

  1987年3月31日,在向總參謀部彙報中,劉華清又一次向總部機關陳述,海軍裝備規劃的兩大問題中,第一就是航母。

  劉華清選擇了一個能最大限度降低領導顧慮的切入點:著重說航母的作戰費效比。就是說相對於其他保護海權的形式,對航母的單位投入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效益。

  在這次彙報中,劉華清澄清了幾個讓航母變得遙不可及的觀念。

  一是航母編隊並不需要全部新造,編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就可以與機動編隊共用。即便沒有航母,海軍還是需要驅逐艦和護衛艦,這些艦艇既可以作為航母編隊的艦隻,也可以作為機動編隊的艦隻。另外,就算沒有航母,飛行半徑較小的航空兵還是要發展。發展航母並不會增加飛機的總數量,只是把這些飛機改成艦載機。這可能會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會高很多。

  劉華清還給發展航母設定了新的時間表:「七五」(1986年-1990年)開始論證,「八五」(1991年-1995年)搞研究,用15至20年左右的時間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到2000年後形成戰鬥力。

  

  「這樣安排,第一,從經費上看,在當前和分攤在今後每年中,並不需要花太多錢;第二,從技術上看,發展它是有各方面好處的,可以帶動國家和國防相關技術的發展;第三,預研過程中,可以對航母的戰備價值及存在的問題摸得更透,有利於作出最後的科學決策。」劉華清說。

  劉華清曾對鄭明說:「航母從開始論證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戰鬥力,一般總得20-30年時間,就是現在抓,中間不斷線,也得到2010-2015年前後才能形成戰鬥力,也就是說,從現在起,在我這個海軍司令任期內不上它,以後按五年一個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

  鄭明感慨,劉華清當時70多歲了,航母已經不太可能是他的「政績」,他是在為以後當海軍司令的人做準備。

  裝備

  尤子平回憶說,特別在1988年的南沙衝突發生以後,劉華清更加感到中國海軍空中力量的薄弱,危及海上編隊的活動和安危,而航母則是唯一能顯示前沿力量存在、掩護海上機動編隊遠程活動的手段。「他認為在當今世界,航母不僅是一個強有力的戰術單元,是海上作戰體系的核心,也是強大的戰略威懾力量,代表著綜合國力的象徵,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裝備體系,不能不考慮發展航母的問題。」

  1989年9月,劉華清說:「1984、1985年鄧主席接見外賓時說,對付台灣,我們沒有能力,從封鎖反封鎖說,船載機從海上起飛,留空時間短,等大航程新飛機造出來,要幾百個億。海軍說,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飛機,一艘航母相當於300架陸上飛機,代替3個航空師,岸基飛機掩護航母,航母掩護潛艇,非要這個東西不可。」

  

  

  成功

  2011年1月14日,劉華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現代艦船》特別為他製作了《劉華清與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專題,其中就引用了劉華清的一句話:「如果中國沒有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中國海軍必須建造航母。」

  鄭明說他沒有親耳聽劉華清說過這句話,但劉華清用他那很難聽懂的湖北口音多次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鄭明還記得,在進行《劉華清回憶錄》內容審查時,第十七章最後一節的標題出現了爭議。審查委員會希望改成「航母之夢」,但鄭明不同意修改,他當時說,「劉副主席都在做夢,那中國人真的都在做夢了。」

  最後,審查委員會採納了鄭明的建議,標題定為《中國「航母」》。儘管還在航母兩字上面加了雙引號。鄭明解釋,航母兩字加雙引號,是「為了保密,當時中國沒有航母,表明的只是一種設想」。

  2011年8月10日,中國第一艘航母舉行首次海試。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

  鄭明說,劉老當可瞑目了。

  文/陳良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0: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