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互聯網金融充斥著心靈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9-7 05: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

  前天參加了一個知名互聯網公司股權眾籌平台的發布活動。雖說股權眾籌 2014 年抬頭 2015 年井噴,現在進入多少嫌晚,該平台還是以行業的顛覆者自居了。也是,不顛覆,怎麼在大堆競品中殺出一片天地呢?紅海之紅,畢竟全是血。

  這讓我想起了剛剛過去的,關於 P2P 風起雲湧的一年。

  二

  P2P 剛流行起來那會兒,幾家先行者起步可慢了。如唐寧所言,人們一張嘴就是「P2P?啥是屁二屁啊?」

  傳播尚且不易,獲取用戶的成本簡直高到天上。往往你產品完善了、線上沒問題,還得組織百十來號銷售在線下推,就這樣都沒多少人願意投。

  為什麼不投,沒的賺么?開玩笑。可不像今天,前幾年中國經濟正熱,那時候央行還忙著加息呢,借錢的人到處都是。也不像今天似的全是個人借款,前幾年東南沿海投資還有不小空間,外貿也順利,借來錢做買賣,翻著倍的賺也並非不可能,因此那時的民間借貸利率高到天上去了,百分之三四十的遍地都是。擱今天比這更高的不是沒有,但主流的 P2P 已絕非在這個利率區間了。

  為什麼 P2P 沒那麼高利率了,參與者反而多了?或者說,當年利率那麼高,為什麼那麼多人僅持觀望態度?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投資環境雖然很不理智,但十分激進的風險偏好者也是少數。說白了,就算今天 P2P 這麼火,和銀行那利率低得可憐的存款比起來,也是少數人的選擇罷了。

  這倒不是說中國的投資者已經普遍建立了風險定價意識,只不過他們一直在乎倆字兒「保本」,如果能保息當然更好。銀行的理財經理跟大爺大媽推理財產品都萬不敢說保本的,當時的 P2P 哪兒有這底氣?一聽不保本,再一看你這公司不大嘛和銀行沒的比,那敢投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了。

  但是各家 P2P 很快明白了這個道理,並且堂而皇之地承諾「保本」,這才讓中國 P2P 迎來春天。保本的形式很多,提取風險準備金也好,找個擔保公司擔保也罷,到了 2015 年,一些保險公司也和 P2P 勾搭上,為投資者提供本息擔保了。其實,現在網貸圈「去擔保化」才是主流,擔保公司逐漸被排擠到邊緣了。至於原因,我們稍後再講。

  拿大家熟悉的舉例:積木盒子以前依靠過擔保公司,現在盤子大了,底氣足,自家準備金就夠了。悟空理財設了準備金,此外也有保險公司作保。米缸金融則純是靠保險公司的。

  有了保本,投資者們心裡寬了;用戶多起來,平台在資金上便遊刃有餘,誓要將「保本」進行到底。壞賬不算罕見,但往往不會引發投資者恐慌,為何?平台在保本保息地回購,一分錢也不虧你的。嘿,簡直是白賺。

  但凡理智一點兒,也會知道這根本是笑話。準備金也好,擔保也好,保險也罷,真到壞賬超出預期的一天,無論如何也是保不起的。比如您準備金提取 3%,那壞賬率一旦超過 3% 就完蛋了。擔保公司都是有槓桿的,他用 5 塊錢保你 100 塊錢,那壞到 5% 以上自然也是秒躺。保險更好,與 P2P 合作的方式花樣百出,保抵押物的、保借款人的、保平台高管的都有,共同點在於一般投資人是搞不清楚的,真出了事兒很有可能是連保的是什麼都還不知,就別提理賠了。

  那這保本壓根兒保不了,還有什麼用?您看,您這就較真兒了。人們從來也不是追求一言九鼎的保本,無非是圖個心裡踏實。您看 P2P 的大哥陸金所,人家啥保本也沒有,為什麼那麼多人敢投?他背後有平安啊。這就跟你把錢存銀行似的,你知道他穩。

  所以搞不清楚保險公司保的是啥無所謂,跟網站上打一句標語「XX 保險提供保障」,目的就達到了。是嘛,前文都分析了,利率高低並不是吸引用戶的重點,35% 利率不保本的,15% 利率保本保息的,您選哪家?這兒有 10 家差不多的 P2P,產品大同小異,您有什麼理由選擇不保本的那家呢?

  哪怕保不住也要保,因為保的不是本,是心靈;哪怕保不起也要保,因為保本是獲取用戶的重要手段,就算不用真金白銀保,至少可以心靈保。

  心靈保本很重要。或者說,做 P2P,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心靈保。

  三

  當然,說是心靈保,出事也確實未必保得住,但心靈保也絕非沒有代價的。

  不管是提取準備金還是找擔保公司,您總要拿出收入的一部分做成本。找保險公司嘛,人家若非有利可圖,又憑什麼上趕著?一項網貸產品,比如年化收益 10% 吧,加上擔保的成本 3%~5%,加上平台自己的利潤 3%~5%,再加上平台的運營成本,借款人要承擔的利率怎麼也 20% 以上了。

  借款人利率高了有什麼不好?這意味著他更難還得起錢,而他若還不起錢,您的本息自然就要依靠擔保了。擔保若出現虧空,自然要進一步提高成本。成本提高,借款人利率就更貴——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說白了,借款人還得起錢,什麼風險都沒有了,擔保也就沒了必要。借款人還不起錢,您花式心靈保,保的也就是個心靈。心靈保根本就是獲取用戶的手段,您把它理解成風控的一部分,那真是大錯特錯了——可沒有把風險反而變更高的風控。

  提到風控,心靈保真就是偷天下之大懶——您想,您跟用戶說,啊,我有怎樣全面的大數據,我有怎樣可靠的運營,我的風控模型是多麼完善,用戶聽得進去么?用戶信么?您直接說一句「保本保息」不強上一千八百倍?

  所以一些公司根本就放棄了金融行業的尊嚴,用最末端的擔保代替了最基礎的風控,當然也就極有可能釀成慘劇。監管部門雖然遲鈍,好歹也是意識到了,所以才在 2015 年強調「去擔保化」。心靈保,大毒草!

  四

  然而還真別說,心靈負責特別有用。心靈美特別重要。

  不管能不能做到,反正我給你誇下海口;就算最後出了事兒,至少出事兒前您心裡踏實——這個邏輯聽起來十分可笑,但在中國市場又百試不爽。

  我在之前的幾篇文章里狠狠地嘲笑了一些股權眾籌平台「保退出」的規則,無他,早期風險投資跟 P2P 還不一樣,您這保退出得照著本金十倍八倍的保,根本不存在保得起的可能。任何鼓吹「跟投人退出」「下一輪退出」的,您得留個心眼,基本上都是心靈退出。

  再看咱前幾天參與的發布會。人家秉承著一貫的顛覆作風,但這回這顛覆倒也所言非虛——應該說這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干一行顛一行,大概是把同行當菜炒得心應手。發布會上展示的幾個項目視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蓋了一層又一層的臉就是恨不得一層都不蓋的身子,眾多同行彷如闖進夜總會,尷尬症犯起,紛紛低頭玩兒手機。除此之外還有所謂國民偶像天團,說已經有膾炙人口的口水歌,連續提了幾首歌的名字我卻一首也沒聽說過,最後人補了一句說是天天在 QQ 音樂排前多少名。看來確實挺火的。

  按理說文娛類項目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能不能火、能不能賺錢,業界成熟如香港也要靠著求神拜佛抬一抬。作為一家股權眾籌平台,號稱「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是用戶」,讓「屌絲」投資人賺錢「逆襲」,讓每個人都能投到「好項目」,還搞什麼「平台審核」「遠期定價」,最後成功的項目怎麼凈是這樣兒的——我可沒說不好,我是說前景太模糊了,太不「互聯網」了。

  這家平台還有一種謎之自信,號稱現在的股權眾籌都是「領投人+跟投人」模式,太落後,要顛覆。他家的顛覆模式倒是猛:不需要領投人了。再看細則,專業機構投資比例最低 5%。理由是——你怎麼知道領投人投這個項目有什麼目的?領投人投資了你就能跟著投了?你就不怕領投人忽悠你?至於解決方式,那更猛了——甭聽領投人的,聽我(平台)的就行,我絕對不忽悠你。

  此前在有一些平台將領投人比例調至 50% 以下,並引來諸多跟投人不滿時我就說過:領投人確實存在與項目串通忽悠跟投人的可能,而避免此類情況發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讓領投人負起比跟投人更大的責任,保證其領投比例至少在 50% 以上,這樣他就算想忽悠,也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沒的可賺——你領投,是拿真金白銀來領投;你負責,是拿真金白銀來負責,不是靠心靈。

  現在您說不要領投人來審核、監督、盡職調查了,這些事兒交給平台就好了——那您的平台要是和項目串通忽悠咱呢?您負的責任又在哪兒呢?

  您這不就是心靈負責么?

  五

  前面還忘了說,P2P 獲取用戶的手段也不止心靈保,還有補貼收益、投資送本金什麼的。補貼和擔保一個道理,成本都要轉加在借款人身上,最後還不起大家一起心靈補貼。至於送本金,呃,由於送的本金不能提現,摺合成收益基本也就等於送您 10 塊 20 塊的,您大可不必為了這一句廣告詞就砸幾千幾萬的真錢進去。

  說起來,很多 P2P 號稱是「網貸」,實則自己的產品也就那麼回事兒,網站放在那裡沒幾個人會去用的,絕大多數客戶靠線下的業務員拉。也難怪為啥某些 P2P 公司在美上市遭冷遇了,人家美國人欣賞的是互聯網金融,而非您這樣的心靈互聯網。

  六

  其實就連餘額寶之類相對靈活、穩健的產品,也有心靈美的時候。

  阿里爸爸的餘額寶,穩!可信度跟國有四大行有一拼,現實中也確實沒出過事兒。問題在於,風險自然是只存在於理論中,但收益可就沒那麼理論了。

  餘額寶剛剛發行的 2013 年,其 7 日年化收益不下 5%,在最初的幾個月里說是 7% 也沒人不信。但您要真抱著「5%」的心態入坑,您也就只能心靈 5% 了。

  這可不光是在說餘額寶,後起諸多「寶」類產品或理財產品,首發就宣傳自己收益「7%」「8%」「超越活期存款 20 倍」的難道不是大有人在?利率依託於市場環境,不是說高就高的,想在較長的投資期限內保持穩定,自然不是說到做到的事情。

  更加心靈美的是,有些理財產品不僅首發時以高利率做噱頭,還會打出模稜兩可的「保證收益」「補貼收益」之類廣告詞,您只要記住這都是心靈收益就好。

  七

  嚴格來說,互助保險(相互保險)視其組織形式,不一定就是互聯網金融。但既然有個「互」字,又趕上在互聯網金融年進入大家的視野,還有螞蟻金服這樣的爸爸砸錢,我們姑且也談談這個行業的心靈。

  怎麼理解互助保險?粗略地講,互助保險之於商業保險,約等於 P2P 之於銀行。心大點兒,可以說是受益範圍廣、參與門檻低、形式更靈活;刻薄點兒,可以說是玩命募資、風控薄弱、有八百種花式風險。

  舉個例子。商業保險在討論共同風險的時候,一定也會考慮風險在不同個體上的差異。您 70 歲的人買壽險,保費一定比 20 歲的人高得多;您開車三天兩頭違章,車險自然會逐漸貴到讓您放棄駕駛。至於怎麼計算,您只要知道絕非拍腦門就可以的。因此商業險參與的領域不算很多。一般而言,如果一個問題過於複雜、利潤又少(常見於個人問題),商業保險就不樂意開發相關產品了。

  而互助保險更像是怎麼回事兒呢?比如咱們有個肺癌互助險,1000 個好兄弟參與,誰得癌賠給誰。但是您該怎麼去計算誰每天抽多少根煙呢?再比如海邊的小漁村,漁民們互助個漁業險出來,但您該怎麼計算誰家聰明誰家蠢,誰家更容易出事兒呢?

  計算方法可能是有的,但是一群煙民、幾位漁民身上榨不出多少油水,商業保險公司懶得摻和這破事兒。大銀行從來不碰的複雜又薄利的個人信貸被 P2P 當成主營業務,也就是這個道理。

  顯然,粗糙的互助保險就和偷懶的 P2P 一樣,沒有風控,只有賠償,妄圖用最終手段直接取代本該做好的基本功課。互助保險本該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而一偷懶就很有可能變成 900 個不吸煙的給 100 個老煙鬼送錢,變成一部分人的人人為我,和另一部分人的我為人人了。

  這樣的互助,可也就是心靈互助了。

  八

  指望民眾一朝一夕建立起風險意識確實夢幻,但是諸如「去擔保化」之類政府監管、機構自律的行為,還是非常正確且值得推崇的。民眾可以無知,但您若利用他們的無知去騙他們,最後往往害人害己。

  金融一直是,在將來也應該繼續是一個監管嚴格、規則嚴明的行業。我國的金融法制、制度建設尚且落後,金融從業者們又個個人精,鑽了不少空子,由此引發的災難毀了不少公司,上至股東、經理,下至底層員工,往往深受其害。然而最吃虧的,還是那些缺乏知識的老百姓們。

  愚弄市場者,終將被市場愚弄。用最終手段代替基礎建設,把心靈風控、心靈大數據、心靈保障陸續端出來,不僅騙到用戶和員工,久而久之連自己都信了,未免太過悲慘。

  心靈鬆綁,勢在必行。當然,有關部門的心靈監管,等哪天是不是也該落實了?

  本文作者@天使不投資人 首發於微信新媒體:赤潮AKASHIO(微信號:AKASHI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3: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