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前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和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翰·E.羅默(John E. Roemer)在《哈佛經濟學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撰文指出,在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和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的快速上升大大降低了世界不平等程度,但在多個國家內部,貧富分化卻在不斷擴大。從1988年到2011年,發達國家中下層家庭的收入幾乎沒有變化,增長速度相當緩慢。在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像印度、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其國內貧富差距在加劇。如果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國內的不平等,則自然會忽視全球的不平等,因此引出了一個嚴峻的結論:即使全球化的發展必然帶動世界整體收入的上升,並很大程度上縮小全球收入差距,但同時也引起了國內不平等的加劇。在後者所引發的不滿情緒的主導下,全球化也許會被認為是在製造一個更加不平等的世界。
第一個層面是歐盟內在的危機,歐盟大一統的目標是歐洲各國成為一個5億人的大家庭,設定的目標是歐洲無國界、貨幣統一、財政統一、稅收統一以及福利制度統一。但是這個目標只行進到貨幣統一,先因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而陷入停滯與紛爭,接著遇上了難民危機,各國不得已恢復邊界,導致《申根協定》名存實亡。曾被奉為「歐洲女王」之稱的默克爾失去了她所有的光環:理性之聲、經濟繁榮的化身、德國人的母親、歐洲穩定與安全的保障等等。目前德國已經陷入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危機,儘管默克爾半個月前發表電視講話時仍然堅稱「我們就是辦得到」,但她這一講話得到的民意支持只有8%,這樣低的政策支持率,在民主國家幾乎前所未見。著名的美國政治學家福山8月3日在接受英媒Express採訪時令人震憾地聲稱:對歐洲來說,默克爾是比ISIS更嚴重的威脅(SHOCK CLAIM: Merkel is BIGGER threat to Europe than ISIS, claims US prof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