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爭論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真的有意義嗎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7-10 23:02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騰訊網

蒙古鐵騎鑄造的歐亞大陸交往空間

13 世紀出現的蒙古鐵騎曾令整個世界膽寒。但歷史充滿了悖論,破壞和建設往往如影隨形。正如歐洲殖民者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東方的現代之門,蒙古馬蹄聲碎之處,東方文明也在有意無意之間浸潤著西方的土地。對此,法國歷史學家格魯塞曾有一個形象比喻:「將環繞禁苑的牆垣吹倒,並將樹木連根拔起的風暴,卻將鮮花的種子從一個花園傳播到另一個花園。」

在此之前,東西方國家雖有上千年的往來,但此疆彼界的政治格局,地理距離的遙遠險惡,也在事實上限制著雙方交往的深入。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興起后,隨著蒙古政權的不斷對外擴張,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開始出現了。在東起太平洋西至多瑙河的廣袤土地上生活的眾多民族,都成為其統治下的臣民。

蒙古帝國的擴張是殘酷血腥的,幾乎所有被蒙古人征服的國家,都曾痛苦不堪。可毋庸諱言的是,蒙古的擴張實際上也打破了東西方間長期的政治壁壘,而統一完善的驛站系統,又使歐亞大陸的交往暢通無阻,在無形中縮短了東西方的空間距離,由此,這一時期也成為前近代東西方交流最為興盛的一個時期。

隨著蒙古鐵騎向西不斷擴張,中國對西方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間,作為成吉思汗的隨員,耶律楚材以親身經歷撰寫了《西遊錄》,全真教首領丘處機應邀到大雪山會見成吉思汗后,其隨行人員也撰有《長春真人西遊記》,這兩部書,都成為今天研究 13世紀上半期中亞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著作。

文明的交流向來都是相互的。當中國的四大發明逐漸被西方人所熟悉的時候,西方的商人們也將異域奇珍帶到了中國。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都是威尼斯的商人。1271 年,攜帶教皇寫給蒙古大汗的書信和贈予大汗的禮物,十七歲的馬可·波羅隨家人萬里迢迢,來到了中國,並在1275 年夏抵達上都開平府。

此時,蒙古的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與祖父最初統一草原部落時遇到的情形不同,忽必烈所面對的最主要的難題,是如何把大量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凝聚成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上都是忽必烈的龍興之地,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此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初來乍到的馬可·波羅完全被這裡的景色所迷倒,在遊記中,他寫道: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城內有一座大理石的宮殿,極其美麗。宮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間裡面都鍍了金,繪有各種鳥獸花木,工巧至極。其設計、裝飾賞心悅目,令人嘆為觀止。宮殿有牆垣環繞,圈出的範圍約有十六英里。牆內有泉渠、川流和草原,也有各種野獸,只是沒有猛獸。這裡的動物都是大汗獵鷹的食物。

元大都印象

馬可·波羅在華十七年,大都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也是他最熟悉的城市。這座國際大都市有一個響亮的突厥語名字——「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馬可·波羅在遊記中也這樣稱呼它。

馬可·波羅對大都的布局、城市管理、社會風俗都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這裡的每一件事物,對他而言,都頗為新奇。不過,最吸引他注意的,是大都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凡是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這裡出售的商品數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他在遊記中這樣寫道。

在大都,馬可 · 波羅看到一種前所未聞的貨幣——紙幣。他發現這種紙幣實際上是用樹皮製作的,人們把樹皮剝開,取出外面粗皮與樹榦之間那層白色的細皮,將細皮浸泡在水中,隨後再把它放入石臼中搗碎,就可以製成紙幣原料。這種紙幣用途很廣,如果因長期使用而損壞,只要支付紙幣面額百分之三的費用,就可以立即換取新的紙幣。當然,熟悉元朝歷史的人都會知道,馬可·波羅見到的,就是忽必烈發行的紙幣——中統與至元寶鈔。

煤是今天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據元代北京地方志《析津志》的記載,當時大都的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采自郊外西山的煤炭。不過,在當時世界絕大多數地方,人們還不懂得如何使用煤。馬可·波羅對能夠燃燒的「黑石頭」——煤充滿了好奇。在遊記中,他這樣寫道:「這種黑石頭燃燒起來和木柴沒有什麼差別,但它的熱度優於木柴。如果夜間燃燒,等到第二天早晨石頭的火也不會熄滅。」並說,「這種石頭可以取之不盡,而且價格十分低廉。」

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盧溝橋,但知道盧溝橋在西方也叫「馬可·波羅橋」的人恐怕就不多了。這一得名當然要歸功於馬可·波羅的介紹。在遊記中,他對這座世界上最美麗的橋有著生動的描述:此橋長三百步,寬超過八步,即使十個騎馬的人在橋上並肩而行,也不會感覺狹窄。這座橋有二十四個拱,由二十五個橋墩支撐著,建築工藝非常高超。橋是用極美的大理石修建的,兩側是美麗的欄杆,用大理石板和石柱結合,布置奇佳。登橋時橋面比橋頂略寬。橋兩邊的欄杆非常整齊,就像用墨線畫出來的一樣。橋頭各有一個高大的石柱,立在石龜上,柱子的底部、頂部各有一個獅子。橋上還有雕刻石獅的美麗石柱,兩柱的距離為一步半,各柱之間用大理石板為欄,雕刻種種形狀。石板兩端嵌以石柱,全橋都是如此。有了這些大理石欄杆,行人就不會失足落水。

幾乎像我們所見到的同時代其他遊記一樣,在具體年代、數字、地理狀況等方面,《馬可•波羅遊記》都有不準確、前後矛盾,甚至是嚴重失實的地方,而且由於馬可 • 波羅本人不懂漢語,再加上目前所見抄本種類繁多,使得遊記中出現的大量地名、人名,已經變得難以釋讀。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不是身臨其境,是很難講得那麼具體生動的。

人間天堂杭州

杭州是江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馬可·波羅多次光顧此地,他把杭州稱為 Quinsay,很顯然,他沿用的是南宋時的稱呼——行在。馬可 · 波羅把杭州稱為「天城」,不遠的蘇州稱為「地城」,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天上天堂,地下蘇杭」這句古老的諺語,顯然,不通漢語的他曲解了這句諺語。

在遊記中,馬可·波羅對杭州眾多橋樑、街道、運河所構成的縱橫交錯的水陸交通,都有非常仔細的描述,也許正是杭州與其家鄉威尼斯相似的美麗,使馬可 · 波羅對杭州發出了由衷讚歎:「這座城市的莊嚴和秀麗,堪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這裡名勝古迹非常之多,使人們想象自己彷彿生活在天堂。」

作為元代江南最繁華的大都市,杭州琳琅滿目的商品與熱鬧非凡的集市,自然不會被常年經商的馬可 · 波羅放過。在遊記中,他寫道:城內除掉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店鋪外,還有十個大廣場或市場,這些廣場每邊都長達半英里。大街位於廣場前面,街面寬四十步,從城的一端筆直地延伸到另一端,有許多較低的橋橫跨其上。這些方形市場彼此相距四英里。廣場的對面,有一條大運河與大街的方向平行。這裡的近岸處有許多石頭建築的大貨棧,這些貨棧是為那些攜帶貨物從印度和其他地方來的商人而準備的。從市場角度看,這些廣場的位置十分利於交易,每個市場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萬人來趕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場上都有銷售。

馬可·波羅所說的廣場前面的大街,實際上就是南宋杭州的御街。南宋的御街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2008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駐中山中路,尋找南宋御街的蹤跡。經過近二十天的挖掘,在中山中路112號附近,距離地面約兩米處,兩段塵封了數百年之久的南宋御街重見天日。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考古工作者挖到的南宋御街是由香糕磚鋪成的,但歷史學家根據相關文獻卻說,南宋御街是條石板路。據《咸淳臨安志》記載,整條御街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舊鋪以石」,縱橫共用石板三萬五千三百多塊。

這次發現了兩處香糕磚的道路,一處是斜的排列,比橫的磚要低一些,因受力較均勻,這些斜的御街是基礎,在上面後來又橫著鋪了一層香糕磚。這種香糕磚是宋代的典型磚,外形似香糕,較現代磚細長。這種磚比普通的磚要沉,硬度強,敲起來聲音清脆。

如果說《馬可·波羅遊記》可能是杜撰,難道歷史文獻也有謬誤?

很快,所有的謎團都有了清晰的答案。在香糕磚之上,考古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些南宋的石板。除此之外,還發現了壓在上面的元代大街、明清大街以及民國時的道路。

西湖是杭州最著名的景點,相信每一個到過此地的人都會流連忘返。馬可 · 波羅對西湖景色有長篇累牘的描繪:在湖的周圍有許多寬敞美麗的住宅,都是達官貴人的寓所。還有許多寺院,寺中住著眾多僧侶,他們都十分虔誠可敬。靠近湖心處有兩個島,每個島上都有一座美麗華貴的建築,裡面分成無數的房間與獨立的亭子。……在湖中有大量供遊覽的遊船,這些船長約十五至二十步。船底寬闊平坦,所以航行時能保持平穩。所有喜歡泛舟行樂的人,或是攜帶自己的家眷,或是呼朋喚友,雇一條船就可以到湖上蕩舟。船上有很多桌椅和各種必需的器皿。船艙上面鋪著一塊平板,船夫就站在上面,用長桿插入湖底撐船前進。湖深不過三四米,想去哪裡都可以,隨心所欲。船頂的下面和船艙四壁,懸挂著各種圖畫。船身兩側的窗戶可以隨意開關,遊客坐在船里就能飽覽全湖風光。在湖上遊覽的樂趣,的確勝過陸地上的任何遊樂。整個湖面寬廣明秀,站在離岸不遠的船上,可以觀賞全城的景色,能看到各處的宮殿、廟宇、寺觀、園囿、樹木。在湖上還可以欣賞其他遊船,它們載著遊人,往來不絕,風光宜人。

馬可·波羅對西湖的描繪,即使在今天,也不能說是過時的。

返回威尼斯,《馬可•波羅遊記》出版

元朝滅亡南宋后,南北阻隔被打破,全國實現了統一。為了進一步加強南北地區聯繫,元朝在以前運河的基礎上,截彎取直,陸續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使杭州到大都的運河航道全線貫通。馬可·波羅來華期間,目睹了大運河建成后所帶來的奇迹,稱:「河中的水寬而深,就像大河一樣。它起到很好的聯結作用。滿載貨物的大船可以從瓜洲一直航行到汗八里城。」

馬可·波羅曾多次沿大運河南下,遊覽運河沿岸的城市。這些城市,在他的遊記中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在鎮江是如何進行記述的。馬可·波羅回憶說,在他到鎮江前,在瓜洲對岸看到江中「有一座完全由岩石構成的島嶼,島上建有佛寺一座,寺內住著二百名和尚,敬奉眾多偶像」。這顯然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山寺。只不過,滄海變桑田,當年在江心的金山寺,因長江南岸泥沙淤積,如今已與南岸連為一體,成為鎮江著名的名勝古迹。

上面介紹的,只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幾個小片段。實際上,《馬可·波羅遊記》所記中國見聞,涉及地域之廣闊,細節之生動,都是無與倫比的。

馬可·波羅一家久居中國,思鄉心切,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返鄉要求,都沒有獲得批准。但機會最後還是被他們等到了。

忽必烈的侄孫,統治波斯地區的伊利汗國君主阿魯渾汗,在王妃卜魯罕去世后,根據她的遺願,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請求迎娶一位與卜魯罕同族的姑娘。忽必烈在卜魯罕的同族中挑選了一位名叫闊闊真的姑娘,讓三位使臣帶回去。

馬可·波羅一家聽到這個消息后,馬上向忽必烈提出願意護送闊闊真一行到伊利汗國。這次,忽必烈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1291年初,馬可·波羅一家從泉州港揚帆出海,從此,告別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的中國。1293 年,抵達伊利汗國霍爾木茲港,以後又於 1295 年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威尼斯。

回到家鄉的馬可·波羅,在若干年後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並在戰爭中被俘。在獄中,為了打發自己的無聊時間,1299 年,他開始向獄友魯思蒂謙諾(Rusticiano)講述自己在東方的種種見聞,由後者記錄成書。幾個月後,這部書已在義大利境內隨處可見。這就是聞名後世的著作《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遊記》既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東方見聞錄,又是一部長期聚訟紛紜的旅行記。即使在其生前,也有不少人對遊記的真實性產生過懷疑。1324 年,馬可·波羅去世后不久,又有一個扮作小丑模樣的演員出現在威尼斯每年的嘉年華盛會上,他自稱「馬可百萬」,總是對任何事物都誇大其詞,並輔以各種誇張的表情、手勢,來取悅觀眾。馬可 · 波羅被視為不誠實、愛說大話吹牛皮的人。直到今天,英語中還用「這是一個馬可 · 波羅」,來形容一樁虛假、不真實的事情。

臨終前,朋友為了馬可·波羅的靈魂能夠升上天國,請求他取消遊記中那些難以置信的說法,而馬可 波羅的回答卻是:「我還沒有說出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半呢!」

關於《馬可·波羅遊記》的真偽,爭論還在繼續。但無論如何,它為當時封閉的歐洲世界打開了一扇文明的窗口。

西方有學者認為,馬可·波羅的遊記,「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的,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復興。」

無數的西方人為馬可 · 波羅筆下的那個神秘的國度而著迷,被它的富庶所吸引,甚至紛紛踏上了追尋的道路,並因此而開啟了人類社會一個嶄新的時代。

美國蒙古學家莫里斯 · 羅莎比指出:「蒙古時代間接地催生了歐洲人15 世紀探索世界的時代,這個時代在發現繞過好望角到達亞洲的航線和克里斯托弗 · 哥倫布尋找由西方通往印度之路而未果時達到高峰。」

1492年 8月 3 日,西班牙帕洛斯港,由三艘小帆船組成的探險船隊即將起航,目的地是遙遠的東方。而船隊的首領,也是一位義大利人,他就是日後因發現新大陸而名滿天下的航海家哥倫布。

在哥倫布的行囊中,裝著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正是《馬可·波羅遊記》。(文/劉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6: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