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香港,衰落已成必然?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6-6-15 21: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

  在金融市場上舉足輕重的香港,似乎一直都沒有跟上全球創業大潮的節奏。

  從最新的獨角獸公司分佈來看,巴西、法國、荷蘭等地均開始孕育自己的獨角獸公司。而在頂級富豪雲集的香港,資本與科創產業卻依然保持著「淡如水」的關係,科創領域乏善可陳。

  

  缺乏創業基因

  在香港的社會觀念中,港人對於工作更傾向於金融業和地產業中的穩定職位,而相對排斥要獨自承擔巨大風險的創業領域。

  彭博援引維港投資的顧問Phil Chen表示:「整個香港社會沿用了傳統的掙錢思路,風險的接受程度很低。據2014年的數據,金融和地產業佔到GDP總額的28%。這些行業足夠有利可圖,也使得創業者失去了創業的驅動力。畢竟相較而言,創業是一條十足崎嶇坎坷的路。」

  這種社會文化同時也桎梏了年輕人,進一步影響了人才導向。

  根據BBC,相比較西方國家,港人熱愛念商科或相關專業,家長也謎信子女念法律、醫學,才能前程錦繡。由於長期缺乏優才生念數理,現在香港STEM (STEM是指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教育 )人才不足。科研人才持續缺乏,使得科技創先領域鮮有突破。

  巨頭的壟斷

  此前華爾街見聞也曾報道過:香港十大富豪的總家產相當於香港GDP的35%,遠超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

  而印度十大富豪的財富僅相當於本國GDP的5.2%,中國大陸更是只有1.4%。在歐洲,富豪財富/GDP比例最高的是瑞典,為25%;瑞士為9.2%,俄羅斯為8.8%。

  

  (上圖來自彭博)

  巨頭牢牢把控著香港眾多行業,例如地產業和零售業。產業與財富的高度集中化使得他們可以輕易的將所有可能威脅其市場的挑戰者扼殺在萌芽期。

  香港的創業人還飽受高昂租金之苦。根據觀察者網報道的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指數」,香港商鋪租金在過去10年不斷上升,指數由2004年844,升至2014年的1628,已上升接近一倍。香港青年協會去年亦訪問了217位創業者,超過21.2%受訪者認為,租金高昂對他們創業造成困難。

  土地不足,租金高昂也使得創科公司望而卻步。據BBC,由於香港土地不足,香港方面認為給Google的2.7公頃已是大手筆,但台灣一開便批出15公頃。於是Google 取消在香港建立數據中心,卻繼續在台灣和新加坡建立。

  除此以外,僵化的制度及法例,也常常令年輕人的創意遭受打擊。

  資本的偏好

  彭博援引香港創業者的表述:香港的VC資本大多來自於海外。因為香港的資本大多都是家庭資本,而不是源自機構或是「聰明錢」(smart money)。投資者大量擁堵在金融與地產市場,而不受科技發展所驅動。

  據Pitchbook數據公司,2015年,香港科技行業風險投資融資額為2.66億美元,僅為新加坡的1/3。據英國諮詢公司Preqin,今年內,香港科技產業公司僅有10筆投資, 同比中國大陸503例,韓國51例,新加坡37例和日本36例。

  

  不同於內地的創投市場,已形成完整的創投產業鏈,從天使輪開始後面每一輪投資都銜接的緊密成熟,香港更看中的是上市。機構投資者也更看中二級市場,圍繞上市公司做PE、併購。

  政府的推動

  為應對創業產業的困境,香港政府也開始逐漸出台刺激政策來試圖喚起港人的創業之風。

  2000年成立香港投資推廣署(InvestHK),以及斥資130億港幣(約17億美元)建造的24公頃數碼港(Cyberport),均意在吸引資本,擴張商業孵化的空間。

  而針對創投資本的缺乏,香港特首梁振英於今年1月13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便宣布預留20億港幣成立「創科創投基金」,投資本地科技初創企業。

  根據投資推廣署2015年9月公布,現時香港有1558間已註冊的初創企業,集中在「資訊、電腦及科技」行業,占初創企業的30%。相比較2014年,初創企業數量增加了46%。

  現時,香港政府也有為創業者提供不同的資助計劃,例如「中小企業資助計劃」、「創意智優計劃」、「青年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等等,2015至16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宣布向這筆基金注資50億港元。

  與內地的聯繫

  香港投資推廣署的策略是以最靠近世界工廠——中國廣東省為推廣重點。用更靠近中國的供應鏈來吸引更多的資本和初創公司。

  此前,深圳以政策優勢吸引了大量的香港創業者。深圳的硬體條件和產業鏈非常完整,能夠迅速地實現創意創新。

  據BBC,在深圳創業的香港青年能夠享受一年免租,通過內地三大運營商辦理「前海卡」,享受和香港間通話的「本地資費」。深圳1/3的企業有來自香港的創業者。

  但隨著香港和內地經濟的不斷融合,創業領域的不斷合作也在逐漸展開。正如《香港商報》發表時評文章指出:「港深之間並非僅僅是競爭關係,更多的是優勢互補、互利合作,尤其是在創科發展方面,更非零和遊戲。兩地若能加強合作,強強聯手,肯定能一起提升創新競爭力,共同分享更多創新紅利。」

  香港衰落已成必然?

  

  來源:深圳經濟觀察 作者:悅濤

  5月3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對媒體表示,無意恢復深圳戶籍居民「一簽多行」,維持去年改定的「一周一行」。

  在梁振英的特首日誌上,最近幾篇是對「創科業」和「再工業化」的鼓與呼。

  簡單的信息預示著香港悲劇的命運。這座城市所有的機會窗口已經關閉。

  如果把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歸納為內容和連接的話,香港在連接上的一切努力已經失敗。而在內容上,香港總算想啟動實業,但為時已晚。香港沒有為實業復興做任何準備,沒有任何民間基礎,註定得不到現實的反饋。

  在短短几年裡,香港關閉了所有的機會窗口。沒有內生的增量空間,泡沫里的紙面財富終是夢一場。

  作死掉所有的連接空間

  過去30年,作為唯一浸淫國際商業體系至今的中國城市,香港承接著大陸與外界的轉口物流、資金流,這是香港所有競爭力的基礎。

  這種模式運行下去的前提是大陸對全球貿易必須持續增長,才能維繫住香港的增量和資產價格。

  但最近十年裡全球貿易的膨脹,實際上建立在消費國的負債消費和生產國的負債投資上。失衡的全球化走到頭了,2008年已經給出了預警。

  香港人早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永遠靠轉口生意活下去。作為中國連通世界的壟斷性入口,流量觸頂了,而且面臨分流的趨勢。

  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入口優勢,最終香港成功地作死掉了所有的連接空間。

  1、旅遊購物。最淺層面的連接。的確給香港帶來了困擾。生活上、產業上,貌似過載。但是作為個國際大都市,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善和提升吸納空間,而是封閉和排斥,就是在作死了。

  沒有一個旅遊型、服務型城市會把流量人口和財富當成負擔。完全可以通過預判、規劃創造增量商業和就業人口來去解決問題。而現在,從激進分子的驅趕「蝗蟲」,到普遍階層對「一周一行」的毫無反應,一直到旅遊購物團終於也大幅下滑了。

  

  香港旅遊市場已經搞爛了

  2、「超級聯繫人」。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之下,對國際化服務的需求井噴。香港坐擁各類「專才」,沉澱了國際商業資源,洞悉國際商業規則。在大陸企業走出去這麼明確的需求下,沒構建起任何有效承接體系。

  發改委一位巡視員在香港會議上當場打臉,稱香港很難擔當「超級聯繫人」角色,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並非以西方的手法做生意。

  無論以什麼手法做生意,最要命的是沒有內地政府和企業感受到香港的便利,而跳過香港的選擇越來越多。

  3、處在原始社會的「互聯網+」。一切連接,信息流按理應該走在最前面。在內地走過了門戶、社交、電商、金融支付的互聯網全產業鏈之後,香港人還沉浸在facebook和whatsapp上享受著「國際化」的優越感。

  本來一帶一路的線上產品,香港對西方有資訊和體制無縫對接優勢,一頭有華語對接優勢。但雪球美股、華爾街見聞,阿里電商,這些卻沒出現在香港。香港只有代購,而沒有任何一個人、組織,去打造一個體系化的平台。

  無論普通市民,還是精英階層,都沒有抓住互聯網這波浪潮的意識。只能說是傲慢和懶惰心態共同作用的結果。

  4、自貿區。大陸的自貿區進展並不順利,但作為國策的趨勢明確。香港有先天的優勢成為各自貿區的集納平台,目前還是窗口期。因為自貿區想做的東西很多,實際上不能做的東西又太多。

  但是香港沒有研究,沒有策略。只有抱怨,自貿區商機不明,不合國際規範,跟香港沒法比……真跟國際接軌的時候,香港的飯碗就被一鍋端了。

  

  以上種種,吐槽無力。香港一再推銷自己在國際化上的「政治正確」為賣點,但企業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服務和對等的態度。

  香港自己需要的前瞻意識和解決問題意識,都輸給了傲慢和偏見。信息自由的大海沒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處於什麼境地,有什麼機會,面臨怎樣的危機。

  「創科業」根本無貨可裝

  以上幾類連接業務,特首梁努力過,但基本失敗。無論商業、資訊還是專業服務,在對大陸的連接上,香港是趕鴨子不上架,沒轍。

  最近一年的振興創科業和再工業化,是連接策略失效之後的唯一寄託。明確未來沒法刮過路財了,就試試男兒當自強吧。

  

  特首網誌,為實業回歸鼓與呼

  香港去年底成立了「創新與科技局」,希望「在香港創科環境日漸成熟的情況下,創科可以成為我們的新產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也為年輕人締造更多機會。」

  最後拿出來說事的是一個大學教授主導的「認知障礙症」研究在美國權威科學期刊上獲得了發表。

  充分體現了香港在科技產業化方面基本是個零,只能拿大學里的零星基礎研究課題來造勢。

  晚了。首先香港過去20年來在科技方面沒做任何的準備、投入,沒提供一丁點的有利條件在全球創造產業鏈中給自己謀一席之地。

  對比20年前的香港和大陸,香港有人才,有資本,有充分的資訊和商業連接。但是當年規劃的中藥港、數碼港,最後都淪為不倫不類的地產項目。

  當年特首董建華提出的還有一個「硅港」。台積電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晶元廠,並且在香港註冊了中芯國際。但據說港人反對,而且張汝京認為香港沒給科技工業提供扶植的政策和投資環境。最後跑去了上海。

  香港不著急,不挽留,馬照跑,樓照炒。

  炒到今天,沒有沉澱和積累,在全球科技圈已經換了幾個檔的時候,說自己要搞創科業,搞再工業化。外人信,香港人自己都不信。當然悲壯的努力也值得肯定。

  消化不良,只因洗腦太深

  香港在國際舞台上一直是個「政治正確」的好孩子。自由主義經濟學背得滾瓜爛熟。屢奪「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桂冠。害他們的也是這個。

  一直在背書,從來不創造。

  一個經濟體要發展必須有創造性產業,無論是創造性工業,還是服務業。香港的服務業是附庸的而沒有丁點的創造性在裡面。典型表現是:全球經濟好,它就通脹;全球經濟差,它就崩盤。

  大英帝國留下一個帶bug的土地制度,香港全套執行;留下一個資本自由體系和聯繫匯率,香港全套執行。完全不考慮自己處在怎樣的條件,經濟、人口是怎樣的結構,未來是怎樣的空間。

  1998年金融風暴,財政司長曾蔭權調動外匯對博索羅斯,期間因為違背「不干預市場」的理念回到家裡「夜半飲泣」,充分體現出港人被自由主義教條洗腦之深。金管局每天都在買賣外匯,早就是特么的市場參與者。要是按十年之後美國處理金融危機的手法,他得跳樓去!

  所以你知道香港政府是個什麼角色了:大英帝國留下的腳本,國際教材規定好的動作,像驢拉磨一樣無腦轉圈,年復一年。絕對「政治正確」。但這是個沒有責任感和主觀能動性可言的運轉體系!

  知乎的Wang Thomas分析,這與香港的人口質地有關:香港市民主體其實是一群小農。

  

  解釋上面這條的有一個現實案例:香港的土地開發不動根本不是地產商的阻力,而是房東阻力。地產商利益顯然是開山填海拿地。房東問題一個是買了房的不許房價跌,一個是摟著私地的想發萬年財,公用土地開發了沒利益,就反對。

  這個人口底子,加上對人才流動的封閉(保障本地人就業),導致一連串問題。

  1、信息消化不良。全世界信息最自由的地方,八卦政治無所不及,但是也就停留在八卦和政治的層面。對稍複雜的信息辨析力低下。知溝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大眾傳播越發達,大部分人越被屏蔽在有效信息之外。

  在專業領域,香港也沒有產生有價值的人文思想和商業思想。最後還是輸出八卦和政治話語。

  2、政治消化不良。民主的本義,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它的底線是可運轉。美國五月花那幫人可不是到新大陸上成天聊英國那些花邊新聞去的。而是要幹事!

  香港的情況,權力空心化。不是說政府,而是對所有民眾都空了。沒有人的權力能通過行政體系落實、進展、複議、完善。爭吵不叫博弈。

  3、資本消化不良。香港吸納外資數萬億,但是錢來了,玩歪了。

  說到底是港人目前的能力、機制和取向,沒有能力把巨量資本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奔著炒買炒賣去了。所以錢多了就通脹,因為沒有能消納貨幣的有效資產。直接把房價先推到頂。封死了後續一切創造價值的空間。

  低稅率沒有給這個城市的生活和企業帶來一絲輕鬆,因為土地財政本身就是一種課稅。

  所以地產經濟是香港的表面,根子上是唯資本論。除了資本流通順暢,其它全都寸步難行。也因為資本流通和投機的成本極低,炒囤倒賣盛行,生產和創造永無可能。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9 1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