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拿大VS中國 到底哪裡看病更困難?

[複製鏈接]

845

主題

1065

帖子

1953

積分

商務合作夥伴

有房有車(十三級)

積分
19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地一笑 發表於 2016-6-9 0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患矛盾頻發,看病貴、看病難成了對國內醫療眾口一詞的指責。可一位移民加拿大的杭州讀者告訴我們,和加拿大相比,國內看病的難和貴,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前段時間一部電視劇《醫者仁心》因為真實展現了看病難的現象,據說引起了很多共鳴。在不少內地朋友心中,歐洲與加拿大的全民免費醫療體系簡直像一個傳說:英國、德國看病可以報銷路費;加拿大住院不花錢、醫院包三餐還可以免費請看護……


不過,以我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歐美的醫療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國內看病也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難。


看專家等半年


中國人常說「挂號起五更,排隊一條龍」,其實真正難排隊的,是三甲醫院。如果你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不用排隊。即使是北京協和醫院等全國最好的醫院,排上一個星期,也能看上國內頂尖的醫生。這樣的「等」,與在加拿大看病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到加拿大后第一次看醫生,到相當於國內社區診所的walk-in clinic,等了近一個小時見到了醫生,醫生給開了血檢。在國內,即使是最基層的社區診所也配備了基本的血檢、B超、心電圖設備,而加拿大的診所里這些設備一概沒有,必須得到獨立的lab里去做。坐公交車趕到lab,發現裡面坐滿了排隊的人,只得乖乖二次排隊,又是一個小時。


國內醫院三小時可以拿到血檢結果,最快的只要半小時。在加拿大,血常規這樣的簡單血檢,兩三個工作日才能出結果,複雜些的血檢,則需要等上一周左右。檢查結果自己一般是看不到的,由lab直接傳回診所,醫生看了有問題才會給你打電話,再去診所第三次排隊。如果醫生認為還需要做其它檢查,又如此這般循環一番。


更無奈的是急診不「急」。有一次老公打冰球,摔傷了眉骨,愣是在急診里流著血等了八個小時。免費醫療系統的原則,就是把有限的公共資源留給最需要它的人,所以它的優先順序並非按先來後到,而是按「沒流血的讓給流血的,不要命的讓給要命的」。


按照這樣的優先順序原則,如果得了不要命的慢性病,需要看專家,那就慢慢等吧。兩三個月是基本的,半年也屬正常。對比之下,國內做B超等一個上午算是高效極了。不同的是,加拿大是通過預約的方式讓你在家等。


第一次經歷這樣的等待,是因為要做膀胱鏡。等了三個月見到專家,再預約膀胱鏡,又等足了一個月。醫生看著我無奈的臉,好整以暇地說:「Well , you are not dying(你又死不了)」。有了這樣的經驗,老公再碰上等三個月做一個腹部B超的事時就淡定了許多。


醫療保險價格不菲


加拿大是強制性全民醫保的國家,不論持工作簽證、學習簽證還是永久居民楓葉卡都必須買醫療保險。「看醫生、住院、手術不要錢,處方葯報銷80%」的美好福利,都是建立在不菲的醫療保險上的,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拿溫哥華來說,最基礎的醫療保險叫MSP,每個人都必須買,每個月直接從工資里扣120多加元。此外,公司還幫我們買補充醫療保險和牙醫保險,每個月230多加元。我和老公兩個人加起來,每月的醫療保險費用高達350加元,一年則是3800加元,相當於22000元人民幣。而加拿大的醫療保險,在歐美國家中還算是便宜的。


醫療保險MSP有三個月的等候期,第一次登陸加拿大,必須等三個月才能享受醫保;離開加拿大6個月以上回加,必須重新等三個月;換工作如果銜接不緊密也有可能出現醫保的空窗期。


如果你很不巧在這期間需要看醫生,才會真正明白什麼叫「看病貴」。我便這麼「很不巧」了一回,在診所里和醫生見一面便被收了80加元,再做了一次最基礎的腹部B超,價格是200加元,著實讓我體會到了沒有醫保的「貴不可攀」。


加拿大的藥費也不便宜。比如說非處方的感冒藥在15加元左右,而處方葯即使報銷了80%以後,依然比國內貴了3到10倍。有一回醫生給我開了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報銷后仍要40加元,報銷前的價格高達200加元。


看牙就更貴了。加拿大並非人人都有牙醫保險。沒有保險的話,洗一次牙200加元,一個日本朋友拔了幾顆牙,花了1000多加元。無怪乎在歐美,窮人是看不起牙的,牙醫保險被視為中產階級的象徵。


醫生都很「淡定」


國內醫生有個很受詬病的做法,就是有用沒用的檢查開一大堆、一個小感冒也掛點滴,而加拿大的醫生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為免費醫療是公共資源,不能浪費,所以醫生們都是「淡定姐」、「淡定哥」,在開藥開檢查的時候可說是非常「吝嗇」。


記得有一次我咳到晚上睡不著覺,自己覺得實在難受才跑去看醫生,等了一個多小時,結果一見到醫生傻了眼,對方戴著一個大口罩,咳嗽得比我還厲害。她奇怪地問我:「Why are you here?(你來幹嘛的?)」葯都沒給開就讓我回去了。有個朋友做完門診手術,醫生連消炎藥都不給開,只說「有需要再來」。


加拿大非常鼓勵生育,但是對待自然流產的態度卻又非常之淡定。醫生認為每次懷孕都有30%的幾率流產,一次兩次出現流產,醫生不會開任何檢查,只有連續三次出現流產,才需要做病理性檢查。這些做法且不論好壞,放在國內,八成會被扣上頂「麻木不仁」、「草菅人命」的帽子,少不得跟醫生理論幾句。


小毛病不上大醫院


有趣的是,看病能找出不少毛病的歐洲和加拿大,人們對於本國醫療體系的滿意度卻不低。在一項由「哈里斯互動」公司開展的醫療體制滿意度調查中,只有12%的加拿大人認為本國醫療體制需要大的改革。


也許你會說,這些國家人口少、資源多。更有意思的是,中國有約250萬執業醫生,約佔總人口的千分之二;加拿大有執業醫生約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約為千分之二。同樣的醫患比,為什麼中國人對於看病難的感受特彆強烈?在我看來,加拿大醫療體系不少做法或值得參考。


在加拿大,如果生病了,先找家庭醫生或是上walk-in clinic(社區診所)。Walk-in clinic的規模都很小,一般由四五個醫生組成,小一點的可能只有一兩個醫生,遠不如國內社區診所的規模。家庭醫生和walk-in clinic里的醫生都是全科醫生。


如果全科醫生覺得有必要,由他們開單子轉診到specialist(專科醫生),專科醫生若覺得實在必須,再轉診到大醫院。這是看病必須遵循的程序,想直接上大醫院?對不起,根本沒門。


正是因為社區診所做好了守門員的工作,80%的病人可以在全科醫生那裡得到治療,只有20%的病人需要見專科醫生。加拿大非常重視全科醫生的培養,全國7萬名執業醫生中,51%是全科醫生。


相對的,根據衛生部的數據,在中國250萬執業醫生中,只有不到8萬名全科醫生,比例僅為3%。有調查顯示,中國大部分病人的首診在綜合性大醫院完成,大量的稀有資源浪費在了簡單的疾病上。


在國內,在醫院混亂嘈雜的環境里耗上一天著實讓人鬱悶。在加拿大雖然實際等候時間比中國長得多,但因為見專科醫生或者去大醫院都必須預約,乾耗在醫院裡的時間並不長,且控制了候診人員的數量。少了國內大醫院裡挨擠、大眼瞪小眼的等候,人也比較容易心平氣和。


在加拿大,藥物和檢查獨立於醫院存在,見一次醫生80加元的高額收費也保證了醫生的收入,因此醫生不會開不必要的檢查或是藥物。血檢、B超、心電圖等檢查都是在專業而獨立的lab里完成的,任何醫生都有許可權查看所有的檢查結果,並且信任這些結果,因而這些結果在各個診所、醫院通用,避免了重複檢查。


高學歷嚴准入


在英語里,醫生和博士的單詞是同一個——「Doctor」。在加拿大的醫院裡,只要被稱為某某醫生,他的學歷一定是博士。在歐美,醫學和法律專業只向最頂尖的學生開放,而拿到醫學博士學位之後,還必須經過住院醫生的培訓才能行醫。


這個過程最短的是全科醫生,培訓期為兩年,專科醫生都在三年以上,有的甚至可長達六年。一切都順利地話,一個人可在28歲拿到醫生執照,但絕大多數人都在30歲以後才能獨立行醫。


這樣嚴格的准入制度,保證了醫生整體的水平。即使是在只有幾個醫生的社區診所,給你看病的醫生也是醫學博士。當然水平也有參差,我也碰到過在問診的時候不停查資料的醫生。但瑕不掩瑜,總體來說不必擔憂到小診所碰不到好醫生。


以上所說的這些做法,或許目前並不適合中國國情,但有些流程卻是能改進的。有一次,母親在國內就醫時,因為拿錯CT 結果被誤診為腦出血,著實把一家人嚇得不輕。其實在加拿大這樣的誤診按理說出現的幾率更高,因為看病的流程被細分,常常問診的是一個醫生、量體溫的則是另一個醫生,待到抽血拍CT,醫生已經走馬燈似的換了好幾輪。


但所有的醫生都遵循一個「標準流程」,那就是首先必須跟患者核對姓名和生日,就避免了這種誤診的荒謬結果。所以在加拿大看病的時候,我得不厭其煩地報n次自己的姓名生日。


還有一個朋友感慨地對比在國內和加拿大生孩子的經歷:在國內產房裡,醫生皺著眉頭罵她「叫什麼叫,誰還沒生過孩子」;在加拿大的產房裡,醫生帶著笑容鼓勵她「Wonderful, you are doing great!(太好了,你做得很棒)」,這句話是加拿大醫生和護士的口頭禪。也許問診的時間仍然只有5分鐘,但這些「舉口之勞」會讓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將矛盾消弭於無形。
說的好啊!我在倍可親論壇打滾這麼多年,所謂閱人無數,就算沒有見過豬走路,也總明白豬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樓主的氣勢,我就覺得樓主同在社區里灌水的那幫小混蛋有著本質的差別,那憂鬱的語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0: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