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當中國綜藝節目開始「資本為王」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總斑竹 發表於 2016-3-24 05: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吳聞博(中國傳媒大學網路視頻研究中心研究員、高參(北京)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號:媒介之變(mediachanged),轉載需經授權。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中國的電視節目就像是樓市,大量資金注入造成明星齊聚的表面狂歡,卻缺少內容核心的根本支撐。

2015年,《一路上有你》、《真正男子漢》、《極限挑戰》、《挑戰者聯盟》、《真心英雄》、《無限挑戰》等系列韓綜節目對打《中國好聲音4》、《極速前進2》等歐美節目,一時間,關於哪種模式更適合中國的行業討論甚囂塵上。其實這種討論多少有些無奈,中國電視原創內容的稀缺以及格調不高的問題,成為業內早已關注卻尚無解決辦法的問題。

更致命的在於,目前擁有超高收視和影響力的節目全部依賴「全明星陣容」,其背後的資本力量已經成為節目內容的主導。由此形成一個節目生產脈絡:電視台迫於「收視率」壓力,力主明星的加盟,但明星的價格水漲船高,又迫使電視台以廣告時段的轉讓吸引資本;資本通過明星報酬控制平台,進而主導內容,那麼節目內容必然以「消費主義」為導向,電視節目就成為大廣告,格調必然不高,內容也無所謂創意,只要明星賣力表演即可。

因此,中國的電視節目從最初的「內容為王」過渡到「製作為王」,當下進入到「資本為王」。

一 中國電視節目的「三級跳」

2012年,《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讓中國電視人注意到「歐美模式」的價值,「大片化」名詞由此而生;2013年,《爸爸去哪兒》異軍突起,韓國綜藝節目備受矚目,「現象級」成為衡量中國電視節目的又一標杆;2014年,《奔跑吧兄弟》意外驚喜,「全明星陣容」+「編劇化模式」開啟中國電視節目新潮流。

如果說《中國好聲音》的火爆,讓業內人士意識到模式的價值,《爸爸去哪兒》則提供另外一個思路,節目沒有模式也可以取得成功。因為模式是歐美電視工業化的產物,是基於觀眾的收看心理所形成的一整套製作流程。一是具有科學性,每一個環節、道具都有功能性,能夠滿足收視心理,所以不應被隨便改動;同時具有可複製性,所以能夠行銷全球。韓國節目《爸爸去哪兒》在中國取得成功,則提供另外一個電視節目的製作思路,文化的共通和情感的共振性。這個節目的創意是基於一種社會問題,爸爸離開自己的家太久,形成父子關係所謂的情感真空,當把這個社會問題當作一個節目的主題,自然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上升為社會話題的討論。所以《爸爸去哪兒》之後會出現許多關於親子關係的節目,比如《爸爸請回答》、《爸爸回來了》、《帶上爸媽去旅行》、《媽媽聽我說》等等。

相對來說,《中國好聲音》只能說是一個傳媒事件,它的「大片化」只是從製作流程、呈現效果方面引起業內人士圍繞「模式」,展開關於電視產業化的討論;但《爸爸去哪兒》因為節目主題和人物關係的設計,在社會上引起情感的共振,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可以用「意外」來形容。這檔看似「亂鬨哄」、找不齣節目線索的韓國王牌節目,在甫一進入中國電視圈時並不為業內人士看好。但剛剛結束的第二季收視率破5,堪稱奇迹。相對來說,唱歌類節目因為跟觀眾相關性強,收視率達到這個高度很正常。但是一個相關性較弱的遊戲類節目,能夠達到這樣一個收視率,我們必須思考明星的價值。事實上,與價值相伴的是價格,據說某跑男明星一集的片酬,超過原版《Running Man》某明星整季的片酬,這也導致很多韓國的明星願意到中國做節目。但問題在於,這種大投資、大明星、大製作的節目,能夠持續多久?除了收視率,對於電視節目的內容來講,究竟是福還是禍?

從節目形態的角度來看,《中國好聲音》屬於演播室節目,《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屬於戶外真人秀。從國際節目發展階段來看,真人秀在本世紀初已經成為熱點,《老大哥》、《倖存者》是典型的真人秀,中國電視直到最近幾年才藉助韓國節目興起真人秀熱。

相對來說,歐美真人秀重模式、重素人。在把真人的行為記錄下來的同時,以規則的設定體現人性。韓國節目注重秀,強化了編劇的功能,把明星安排進去,也是希望通過明星的演技,在各種場合達到某種效果,不管是演還是真實體驗,只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可,這是韓國節目和歐美節目的區別。也正是在韓國節目火爆之後,我們開始關注節目編劇的問題,當一個節目走向劇化的時候,很難界定這個節目是真人秀還是偽電視劇。

但是我們很難說中國電視節目發展到現在,究竟是順應了國際進步潮流的發展,還是違背了進步潮流的發展,但至少可以說中國電視已經找到自己發展的道路。包括《中國好聲音》在內的歐美節目模式,很純粹,無論遊戲類的節目還是演播室內的節目,不關注太多的情感,不去講述太多的故事,只需要把最後的目標和規則設置清楚。像《倖存者》一樣,你只要最後能夠勝出,就能拿到大獎,節目的推動力包括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在於最後的出口。《誰能成為百萬富翁》,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模式之一,「百萬富翁」就是最大的噱頭。

但是大多數歐美節目在中國都不算成功,中國的電視很難做純粹的節目,即便是號稱完全遵守模式的《中國好聲音》,也有很大比重呈現選手故事。選手在台上,強調兩個詞,夢想與經歷,這是和原版節目最大的區別點,中國的節目不能做純粹,無論遊戲節目還是真人秀的節目還是演播室的節目,一定把故事挖掘出來才能吸引觀眾,中國的電視觀眾更喜歡聽故事,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討論,一定有一個故事作為載體。

相對來說,韓國的綜藝節目是一個劇化的綜藝節目,不能說是純粹的真人秀,這也是編劇的功能。比較一下《奔跑吧兄弟》和《Running Man》不難發現,《Running Man》沒有目的性,基本上以遊戲並列式的發展呈現。中國版最大的創意,就在於賦予每個故事以主題,之所以說《奔跑吧兄弟》開啟中國電視發展的新篇章,在於把季播金字塔式結構改成單集成篇的結構,集與集之間並沒有關聯,但是集與集之間由於相同明星的存在而形成連續性,再加上每集中有一個故事、必須完成的目標,同時又有不同的明星來客串形成系列化,這其實就是中國小說連續性系列性相統一最典型的體現。

二 電視節目類型變遷的三個階段

由三檔熱播節目溯源中國電視,不難看出其發展脈絡經歷了螺旋式的回歸。在1990年代以前,中國電視就是政治宣傳的工具,不能稱之為節目,或者不能稱之為電視台,沒有商業運作、缺少廣告,沒有太強的娛樂性,更多是政治宣教的功能。1990年代之後,《綜藝大觀》、《正大綜藝》的出現開拓了觀眾的眼界,更重要的是鬆綁政治意識形態,加入更多的娛樂元素。本世紀初,中國電視才真正進入所謂的電視時代。以此為節點,梳理整個中國電視發展脈絡,內容為王是第一步。內容首先強調的是價值觀、意義,甚至是政治的導向,如果沒有這些元素,電視不能稱之為電視節目。

自《超級女聲》之後,娛樂成風、脫口成風開始成為電視界的一大現象,政治屬性開始退而求其次,大眾參與程度成為觀眾的焦點,成為吸引觀眾的最大話題。《百家講壇》屬於文化節目當中的一個例外,它吸引觀眾的原因,在於把我們以前正襟危坐或者正兒八經講述的方式改成故事性的講述。《非誠勿擾》以後,節目開始在舞美的設計和道具的使用上下功夫,節目從內容為王進入製作為王。

《爸爸去哪兒》回到內容為王,但此時的內容不是早期我們強調的政治屬性、文化屬性,而是包含娛樂屬性和資本屬性,因為電視台主要從兩個方面評判節目:收視率和明星。現在去給電視台做節目提案,電視台會問三個問題,第一,總冠名;第二,節目內容;第三,製作團隊。如果資本的投入不能支撐一個大型節目,方案很難落實到執行。因此,目前節目強調內容為王、強調製作為王,根本上是資本為王。

在資本為王的時代,最大的資本家是誰?最大的資本家不是個人,而是企業甚至是投資商包括一些廣告商。事實上,許多廣告公司都在轉型。廣告公司的作用是什麼?以前只需要把節目拿過來,做節目配比就可以。但是現在所有節目整個節目的製作流程,廣告商基本全部參與了,從一個純粹的廣告公司進入到媒體的運營公司,連廣告商都開始利用自己手裡面的資源去打造一個節目,電視台已經逐步成為純粹播出平台,這其實是中國電視節目進入資本時代的顯著特點。

三 電視節目的未來方向

從三檔節目的熱播特點溯源中國電視節目最近十年發展的脈絡,從內容為王到製作為王再到資本為王。在這個脈絡當中究竟隱藏多少國家廣電總局政策調控,包括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這恐怕是我們更關注的問題。而我們關注政策導向與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關鍵在於我們還是希望電視能夠承擔價值導向,如果我們把電視純粹作為一個娛樂快銷品,那他就會喪失應該具備的要素。

價值導向,這個看似屬於文學作品核心的名詞,理應成為電視節目的核心。一檔節目無論製作多麼精良,明星多麼強大,資本投入多大,如果節目缺乏正確的價值導向,就不可能做得很成功。所謂的導向不一定是政治的導向,可以基於人性,基於社會的現象去做這樣一種節目。在做節目的時候,都應該去遵循的一個導向,就是節目的價值,引領節目的內容,在引領節目內容的同時,策劃人員再去設計節目的結構,經過節目的結構去配比明星和製作團隊。可是從目前的節目生態來講,這個線索完全顛倒。首先確定節目的明星是誰?節目的製作團隊是誰?節目的廣告商誰是?然後才論及節目的結構內容。只有扭轉根據明星設計結構的思路,以價值觀為前提的節目策劃思路,應該是中國電視未來發展的方向。

再從中國電視節目走出去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從文化價值、文化產業的體系去生產這些節目。節目本身所蘊藏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意識形態,甚至可以說是政策導向,但是這種傳播一定要在符合國內需求的同時,具有出口的價值,否則我們的節目不可能走向世界,我們永遠只是基於一個技能上的討論,去說模式重要還是體驗重要,是該學歐美還是學韓國還是學台灣,只有從技術上升成為道,成為文化體系的重要一環,中國電視才能真正到走出去的時候。這個道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於相關的政策。在中國電視節目發展的整體脈絡中,政策出現什麼變化,而這些變化對於中國從一個單個的節目成為一個產品,再成長為一個文化產品,究竟起到鼓勵的作用、推動的作用,還是跟隨性的作用,還是無關痛癢的作用,這恐怕是我們要考慮的節目背後政策問題。
沙發
伐木開荒 發表於 2016-3-24 16:08 | 只看該作者
好的節目太少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4: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