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如何進行建設性的公共批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3-23 2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雲南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王恩學 為FT中文網撰稿

  

  前段時間,鄭永年教授的文章《中國的知識短缺時代》引發國內熱議,清華大學聶輝華教授的回應文章《鄭永年教授站著說話不腰疼》最為吸引眼球,而鳳凰國際智庫的李江研究員又以《中國學者的「國師情節」》一文對兩位教授的文章做了評論引申。

  分居三地的三位華人學者圍繞中國知識界的時況展開交流討論,可謂不謀而合地「合論」了中國知識界知識供給之現狀成因,給大眾以有益啟示。

  三文均涉批評。鄭文對整個大陸知識界進行了批評,而聶文和李文在對鄭文批評的同時,分別對當下中國的體制與文化(社會)環境進行了批評。相關批評的爭論也擴散至筆者所在的「微群」。爭論至激烈處,語言暴力登場,結果是筆者的一位老師憤然退群。

  此情形再次激起筆者對公共批評的思考:我們應該怎樣交流?應該如何進行公共批評?我們能否持守一種建設性批評?

  社會進步與公共批評

  批評和讚美是公民個體及社會進步的兩大動力,缺一不可。

  現時代,肯定、讚美、鼓勵成為個體、組織和社會進步愈益突出的工具,但讚美不能包打一切。少了批評,人和社會的陰暗面難以自動消退,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難以低成本推進。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論這個人是統治者、普羅大眾,還是社會精英。

  不論是社會組織、群體,還是社會階層,作為人的集合體,均體現著人性及價值偏好的共性內涵。公共批評作為一種圍繞公共問題展開的公開批評,對於共同體辨析是非、激濁揚清有著不可或缺的鞭策作用。

  人類進化到今天,對社會及公共事務的批評既體現了文明進步,也是社會進一步發展所必需。公民個體和社會組織均有道義責任進行公共批評,公共媒體和社會精英更是責無旁貸。

  公權力的不當使用,階層或群體間的侵奪及凌弱行為,社會的不良風氣習俗等,都應是公共批評的對象。

  政府(執政黨)需要批評。對政府的監督批評是人民的權力,批評的存在有助於政府避免或減少濫權、貪腐及不作為,從而有助於保持政府的生命活力。時下中國諸多經濟社會政策的低效或失敗,不只因為鄭永年教授所批評的國內學術界知識供給的不足,更根本的原因則在於社會對政府(決策)批評的不足。儘管當下對政府批評的環境並非良好,但誠如聶輝華教授所言,批評者仍然有一定的發揮空間,可以在「失職」、「本分」和「良心」之間進行自主選擇。

  大眾(社會)也需要批評。大眾是人民的主體,也可以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但未必是引領歷史的主體,當然也並非必然是真理的化身。因而,消極甚至錯誤的大眾認識或大眾行為也需要批評。特別是在當今「泛民主政治」潮流下,敢於冒大不韙而對大眾進行批評,顯得尤為可貴和必要。

  社會精英同樣需要批評。雖然歷史上精英長期是公共批評的主體,但這並不意味著精英群體可以免於批評。嚴謹而論,精英也僅是某一或某些領域的精英,並非全善全能。隨著社會及技術的發展進步,對精英的批評也成為必然和必需。

  當然,精英內部的批評也是自然的,特別是知識精英之間。對此,在行為層面自覺克服文人相輕相軋的歷史「傳統」,努力營造自重互重的公共批評環境,當是知識精英時下努力的方向。

  建設性批評:公共批評的「糖衣苦藥」

  儘管公共批評是必要的,但於時下中國而言卻也是困難的。

  公開提意見或作批評總不為人所樂見,人性皆然。此況於華人社會尤顯突出。其因,首先在於華人社會「面子」文化的發達而批評文化的孱弱。

  當下中國「死要面子不認錯」的文化傳統依然強勁,加之民眾「主體」意識的畸形提高(多權利意識卻少責任意識),意味著公共批評愈加困難。

  朝深層看,公共批評之所以困難,還在於華人社會感性文化的發達和理性文化的短缺。國人很難藉助理性的考量權衡,來對沖因批評所造成的面子、尊嚴或情感的挫敗感。

  在感性文化及面子文化的長期浸潤下,被批評與接受批評往往意味著自身形象的矮化、醜化。久而久之,面子問題便與實際(社會)利益聯結起來,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有限」理性。

  於是,批評便意味著無形或有形利益的損失,意味著「跟自己過不去」。公開認真的批評便很難為人(組織)所接受。

  在中國,批評的困難,現實最有說服力。日常生活已經給予我們足夠深刻的體會。但困難的強大並不意味著沒有可行的空間,建設性批評的首要意義就在於增進公共批評的可行性。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苦口」和「逆耳」畢竟是客觀前提,沒有多少人會自然而然地樂意接受。作為生活常識,有了糖衣,「苦藥」便可能順利地變現「良藥」的價值。建設性批評就是這種「糖衣苦藥」,也可謂另類意義的「糖衣炮彈」。

  建設性批評亦因愈發緊張的社會對立而顯亟需。經濟的持續不景氣,新老矛盾的併發,社會公共空間可謂怨氣載道,戾氣衝天。社會的惡性互動已顯而易見,官民之間、階層之間、精英與大眾之間的對立已近空前。當今中國真正亟需「命運共同體」的真實培育。

  既然共同「家園」客觀上無法拒棄,那麼建設性公共批評不就是促進階層溝通、凝聚社會共識、消解社會對立的低成本路徑嗎?

  建設性批評還是彰顯個體素養和增進社會文明的需要。公共生活最能體現民族的素養和文明。公共批評,不僅意在具體問題的交流解決,而且還會產生巨大的外溢效應。外溢效應良性與否,批評主客體如何互動至關重要。

  然而,觀諸當前中國輿論空間卻是「罵」事盛行。不管議論的主題觀點如何,不論議題引入者主觀動機善意與否,總能招來一片罵聲。對於公共問題的討論者,很少有人不曾領教這種「罵」事的威力,很少有人不「脊背生寒」。當然,這又何止是身寒?

  罵就罵了,痛快淋漓,張顯了「氣魄」,體現了「血性」,但這種謾罵式「批評」除了激起更多的對罵,於問題的解決何益?於社會和諧、民族文明何益?這種動輒爆粗,動輒以動物特有名稱或行為進行交流的「批評」,置對方及自身人格於何處?難道需要大家一起退化到原始人的樣態嗎?

  因此,我們呼喚建設性批評。建設性批評就在於減少公共批評的困難性,增進公共批評可行性,從而實現公共批評效用的最大化。

  如何進行建設性批評?

  建設性批評,重在踐行,難也在踐行。

  建設性批評,一在於批評動機的建設性,二在於批評方式的建設性。

  建設性批評要求批評動機是善意的。建設性批評應以批評對象的成長、發展和完善為目標,而非以其退化、弱化或敗亡為目標。儘管主觀動機不易覺察,但其善意與否往往會影響到批評方式選擇的建設性。

  當然,建設性批評更為基本和關鍵的還是批評的方式方法。建設性批評要求批評方法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要求批評者善於有意識運用社會學、心理學、交際學乃至語言學等知識技能,使批評易於接受。

  簡而言之,建設性批評就是以其動機的善意和方法的科學來促進批評的實效。促進問題的解決而不增加批評主客體之間的對立,就是建設性批評。

  從過程意義上看,建設性批評的實質就是一種公共說理,就是努力促進對話而竭力避免對抗。

  建設性批評,首義還在於批評。建設性批評不是和稀泥,更不是似貶實褒。否則大家「一團和氣」,打打「哈哈」,不痛不癢,於問題的解決或改善無益,則徒費口舌。真正的建設性批評,必須指出問題所在,在此前提下採取建設性的批評方式。

  當然,建設性批評不是時下網路肆虐的攻訐罵戰,不是文革一邊倒的大鳴大放,也不是近代中國尋求出路時的「主義」論戰。建設性批評是「論」而「不戰」。動輒上綱上線、「蓋棺戴帽」式的「批評」,不是建設性批評。

  建設性批評,需要貫徹「對事不對人」的老套原則。說易行難。批評總要指向特定的人,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批評細節的把握。這需要批評者充分重視,方法到位,謹慎設計批評方式和批評語言,努力讓被批評者感受到批評者的真正動機是在否定現象,而非否定人,是真正「跟事過不去」而非「跟人過不去」。

  建設性批評,需要堅持事實優先而非立場優先的原則。建設性批評應以批評的合實性與合法性為前提準則,而非以「合立場性」(黨爭政治)為前提基礎,這需要客觀的、全面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避免批評時只及一點不及其餘,避免各說各話,各取於己有利者。

  對本年度春晚的評論是一個典型例子。評論者呈現明顯的「兩邊倒」——讚美派和否定派。雖然兩派都給出了部分合理批評,但無疑是立場優先,體現價值二維對立的思維方式:要麼對「主旋律」一律讚美;要麼對政治在場一律否定。但客觀而論,春晚顯然包含了多重而複雜的訴求。否定派所批評的「過度政治化」是顯見的,但對優良傳統文化的強調,對當下社會諸多消極或醜惡現象的反映及批判,也是有其必要的,有些人也有予以認可或「讚美」的權利。

  而在上述關於中國知識界討論的三篇文章中,李江先生的文章既肯定了「中國知識界整體上研究水平不高」的觀點,指出了國內政治環境對知識界造成的「無奈」,也批評了知識界自身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僅從公共批評的角度看,李先生的批評更接近客觀實際,也因而更具建設性。

  事實優先原則還具有策略意義。事實優先要求批評客觀全面,要求一分為二地看待批評對象,既要指出其錯誤與不足,也要客觀公正地認可其正確和積極的部分。如果對後者做到策略上的優先表達,則能夠拉近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之間的距離,進而最大化地減少被批評者的逆反及對立。日常生活中的批評經驗已對此做了很好的證明。

  建設性批評,應進行平和說理。建設性批評不是泄私憤,不是打擊報復,而是通過批評達成共識以促問題的解決。因此,建設性批評需要以理性為基礎,儘可能戒除感性、感情用事,平和說理就成為必要。平和說理,體現的是平等和民主精神,體現了對批評對象的尊重。如此,不僅益於問題的建設性交流,而且還可以促進社會民主精神和「尊重」文化的提升。

  平和說理主要體現在批評語言上。需要更多地運用「溫良謙恭讓」,盡量使用溫和的語氣語言,避免慷慨激昂、盛氣凌人或者咄咄逼人的話語措辭,避免革命式(鬥爭、討伐)語言,戒除語言暴力。動輒施以政治高壓、話語強勢或語言暴力,則難言批評的建設性。

  建設性批評,還要堅持漸進性原則。漸進性原則源自批評的困難性,源自批評對象的似是而非或是非參半的複雜性,需要耐心細緻的條分縷析。而簡單粗暴的批評既難以為批評對象所接受,也難以把問題和錯誤揭示清楚,因而很難取得建設性效果。漸進性原則就是要堅持耐心循序的說理,爭取水到渠成,而非急於求成。

  建設性批評,還要求批評者有足夠的韌性。建設性批評操作的複雜性、漸進性和困難性,使韌性精神成為批評者所必需。但凡公共批評,大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懷有「愚公精神」,抱持一種獃氣長期堅守,才可能推動社會的點滴進步。

  一言以蔽之,建設性批評不是謀私利,不是泄私憤,不是搞鬥爭,不是和稀泥,不是逞一時心口之快,而是理性、深廣之考量,是君子之風範。社會流弊,多且堅牢。沒有誰會幼稚地認為僅憑一己建設性公共批評就能包治社會百病。但是,每一次客觀誠懇的批評都可能有益於培育或增強社會有機體的免疫力。

  作為共同體一員的我們,面對階層對立、戾氣瀰漫的社會生態,是火上澆油、推波助瀾呢?還是吹進一股建設性批評的清風,貢獻上一抔建設性批評的泥土,以在日益逼仄坎坷的環境下,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